《文心》读后感

时间:2024-09-27 09:27:21 欧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心》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读后感(精选15篇)

  《文心》读后感 1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

  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

  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读后感 2

  读《文心》,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两位老先生对于场景描述的画面感非常强,随便举个例子:

  “阳光从窗外的柳条间射进来,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学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涤的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气。”

  读完之后,一副图立马展现在眼前,类似这种“活”的场景描述还有很多。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是作者经年累月对于生活无微不至地观察而磨炼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可以写成的。

  另外,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强调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是生活中一个必须的项目。这仿佛和我们普遍的认知不同,尤其在当今社会,能提起笔来写文章的,除了专业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学生了。我以前对写作的认知是,写作能让我静下心来总结和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必须的。惭愧的是,我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由好的思路在电光火石间转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变得一塌糊涂。

  书中《题目与内容》这一节,指出应该先有内容后有题目。读到这里时我感触颇深,也许我们被学生时代的作文课训练习惯了,习惯于老师出一个题目,我们便去顺应这个题目组织相应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处处留意、积累素材,对素材有所思考,才写就一篇文章。但是学生时代为了练习,为了统一标准,只得给出题目让大家统一去做。可是在训练过程中,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们都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写作,忘记了写作其实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助力。

  学生时代我对于作文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写的东西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如果真的感动了自己,那就说明这些内容确实出自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吧。

  在《诗》这一节中,作者提醒后来者不要成为时代错误者。陶渊明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固然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但我们生在当今乡村没落、都市发达的时代,就要在都市“尘网”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思收起来吧。退一步讲,即使在现代真的过上了陶渊明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可能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不断考问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个时代的人肩头有各自的时代使命,扛起肩头那份责任继续向前走吧。

  至于让很多人惊艳的《触发》,我所领悟到的是老先生们教导我们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经历了,学到了什么?书读过了,能否学着应用于生活,触类旁通?再读一遍时,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还要多做记录,有时候我们脑海里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从此和你再无关联。凡是触动心弦的,都值得好好对待。想到这里,不禁反问:伟大的作品也是由一个个触动人的灵感衍生的吗?

  作品中还处处透露着基础而朴实的学问。学过之后要不断练习、用心打磨才会出好作品、凡事总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有组织有条理。

  本书看完,就像跟饱学的老师完成了一场促膝长谈。但我明白这只是指引,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我们最终要靠自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

  《文心》读后感 3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 4

  朱自清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丏尊、圣陶做了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这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共同的殷切勉励用文字记录下来,留给孩子,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答案、一份期许。是智慧的父辈对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未来的回答,让我不禁想起古时候能决胜千里的军师的锦囊,让我充满了好奇!

  细读序言,知道这锦囊原是可以惠及中学生家长的。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国学知识和多年的优秀从教经验,用一个个故事诠释和解答国学知识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困惑,尤其深刻而精妙地梳理了初中生应该怎么读?怎么作?对我来说,正好实用!《文心》虽初版于1934年,其中的故事以当时的社会情况为背景,但两位先生在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初略翻看了一下,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通过玫叔的循循善诱,乐华和大文慢慢解开了心中对初中国文学习难度大幅提升的困扰,仿佛在迷茫中摸索到了进入国文学习世界的入口。

  对于我们今天的初中生来说,这不也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吗?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无法提高学习热情,因为找不到学习的窍门和方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一份温暖的礼物,一个精彩的锦囊,给了我阅读的兴趣和探索的企图。不希望对孩子的指导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鼓动上,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能让自己对学习语文的根本和要义有更深刻的感悟,毕竟,细细想来,也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惭愧!

  《文心》读后感 5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书声”这一篇章讲了孩子们去看望王老师,远远听到王老师的读书声,本以为老师在读什么新的篇目,没想到老师读的是曾经在课堂上给自己讲过的`课文,孩子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诧异,当看到老师在课文上认真标注的朗读符号时更觉得不解,因为不明白已经学习过的文章还需要这样认真反复的朗读吗?

  这让我想起《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为什么要朗读,我们从老师的讲解中听文字,从书本上看文字,但是只有自己能够将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才是对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们在读文字触发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个人情感,通过诵读,宣之于口,给听者以触发。举个例子,妈妈们一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书选书上,准备充足的故事书资源,讲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称问孩子“讲皇帝的新衣好吗”“讲海的女儿好吗”“你是男孩儿,咱们还是别讲白雪公主了,换一个”,然后看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讲这个丑小鸭吧,然后早点睡觉”……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

  《文心》读后感 6

  叶圣陶和夏改尊合着的《文心》一书,我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看完,颇有感触。

  本书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在战争背景下对中文写作的探索。一幅幅生活、教学场景,生动还原了当时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勤奋写作的态度令人感动),同时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作者的写作心得。写启蒙的好书。

  当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经常需要写作,而且我知道自己的文章一定是漏洞百出。人会生病,文章也会生病。人有病必求医,物有病自然无药可医。

  叶圣涛和夏禹尊先生总结了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三个标准:

  一是语法有没有问题,二是用词是否恰当,三是思路是否新鲜、正确、丰富。普通人通常犯的问题是前两个。至于思想的内容,就看多看书体会了。

  在我看来,前两类错误与词的形式有关,是外在的;第三类错误与词所包含的意义有关,是内在的。外在和内在是相辅相成的。

  书面形式的好坏总是会影响思想的交流,因为思想存在于词汇、文字、修辞和文本中。如果只注重思想而忽视形式,所表达的东西必然是肤浅的,恐怕与真正的本义相去甚远。

  记得不久前,我和读研究生的室友通了一个电话。我们讨论了费孝通的书《中国农村》。提到了书上写的“差分序列模式”的概念,可是我还是想不起来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所以我用我自己的话,我的室友似乎明白了。我想,我的话和原话离变形一定很远,或许只剩下原话的轮廓,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用处。文本形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文心》读后感 7

  偶然看到有人推荐《文心》这本书,于是买来一观。《文心》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所著,成书于民国时期。

  叶圣陶这位作者我们不陌生,小学学过他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语文”这个词、这门课程的概念就是叶老提出来的,他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夏丏尊也是同时期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两人是儿女亲家。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知识、国文教育,包括如何读书,如何写文章,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一些文学常识等等,其中颇多妙解,对我时有启发。

  我曾经在三所大专院校任教,教授大学语文、文学作品导读、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语文教育于我而言不算陌生。

  不过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进入了新天地,书中的教育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在读书的同时也学到不少新知识。如果在当时看到这本书,想必会教得更好。

  这本书有三十二节,包括方块字、题目与内容、一封信、小小的书柜、知与情意、日记、诗等等。它的体例很特别,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授语文知识,里面既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和对话。

  书中虚构了周乐华、张大文、汤慧修、周锦华、周枚叔、王仰之等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对话,来表现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情景教学贯穿全书。

  相比一般罗列式的.枯燥乏味的教育著作显得更有趣味,更容易接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以更有趣味、更吸引人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寓教于乐是一种很高超的教学手段与写作方法,把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味是一门学问,越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事物越是能流传广泛,成为经典。这本书面向的是青年学生,两位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受众的特点,把枯燥的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让读者边读故事边学知识,成为一种享受,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书中涉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等各种语文知识,从书中内容可看出,两位作者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扎实的理论修养,深厚的写作功力。

  书中的举例作品都是作者写成,信手而为却水平不低,契合行文需要,兼且旁征博引,体现出二人学识的渊博,让人叹服。

  《文心》读后感 8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为《文心》的书,一开始这本书是我的姐姐赠予我的,刚拿到时是抱有一个疑问的状态看的,疑问是为何这书的名字叫文心?莫不是这文的内心?文的真正精髓所在?读了此书,倒也懂得一二,但这书是夏丐尊与叶老先生叶圣陶所作的`,这本书也确实有着这两人的功底,所以懂与不懂倒也不知了。

  《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时间是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叶圣陶先生与夏丐尊先生的文笔将这书中人物所写的惟妙惟肖。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而在书中也有许多好的句子,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将作文当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当做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点缀。

  阅读和写作,都是乐趣,如果当成任务,就没有乐趣可言。没有意义。而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写作和研究语文,学习汉字,而不是为了语文课而学语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中国的文学、文字都是有无数意义的,而这些东西需要有人去寻找研究。

  《文心》读后感 9

  今天中小学正式开学,听说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学期开始了,娇艳明媚的春季又开始了,作文又要写起来了,继续学习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教务处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培训,老师说,面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理论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对于基础尚薄弱,自我学习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值得借鉴,理论应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来达到高效,特别是写作这种“打脑壳”的事,更应该这样引导孩子,盲目买很多的作文参考书不如好好读好一本,学深悟透。

  《文心》每个篇目不长,容易读完,每个篇目一个写作主题指导,值得读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写游记的写法。书中谈到:“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写’”。

  读到此处,结合一直以来对女儿作文的关注,从小学到初中作文需得迈过的坎不正好了,除了能用好“记叙”的写法,也能用好“印象的描写”吗?“描写”对比“记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就是老师通常说说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对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为什么作文扣分比较多的'原因。

  描写该怎样去习得?通过背诵经典名著的语句吗?那得话分两头,文笔优美的语句可以背诵,可以增加自己写作的语言优美性,但如果单单希望通过背诵这些语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写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能够自如甚至达到有深度的描写,第一是需要有敏锐的视角,能观察到身边能激发我们感受和情绪的点,比如,春天的诗词最多,那是因为春天有丰富的激发诗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兴趣不能一味打击,特别是读书还要有更丰富的方式,文字的优美不仅在于神韵,更潜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给读者的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除了读、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点不容易,关于这点,我总觉得两个人比一个人强,团队比个人强,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尝试打开新的门,才会看到新的世界。

  《文心》读后感 10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读后感 11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读后感 12

  《文心》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叶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学过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读书日参加活动,才了解到原来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就像TS说的,当你书读的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知识越少,才有更强烈的动力和欲望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叶圣陶和夏丏尊原来是儿女亲家,叶圣陶的儿子和夏丏尊的女儿结为连理,而这本书恰是二位老人送给儿女的订婚礼物。

  文心意思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博学多才的枚叔,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

  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现在语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对。《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读本书,学到了不仅仅以故事形式讲述的切合实际的国文知识,而且我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乐华与枚叔深厚的父子亲情,乐华与大文还有其他同学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们爱护教导之情,学生们对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还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敌的愤怒之心,团结之情。

  《文心》读后感 13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共同创作的、为提高当时中学生国文水平的经典作品。作品虽是民国时期创作,但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不会过时,什么时候读起来都大有裨益。

  说起夏丏尊先生,我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就不自觉地在脑海里蹦了出来。经年累月,文章内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时候我们学校有座小楼,楼里面陈列着学校历史,外墙上就铺满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叶圣陶先生,脑海里首先被关联上的是小楼爬满爬山虎的画面。

  两位老先生都做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因此作品读起来处处能体现出老师对于学生的'那种独特的关切之情。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些趣事儿来。

  本书布置了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多个小场景,通过在不同场景里的讨论,将各种文学知识娓娓道来。读起来,我既感叹于书中各位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于各科老师对于学生观点的补充。感叹是因为如今我已毕业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还是不足,无法切实服务于我的生活;欣喜是因为老师的话语如此简单易懂又切中要害,读起来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读后感 14

  作文是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点缀。

  ——叶圣陶,夏丐尊《文心》

  花了约莫两周的时间,我读完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一书,颇有感触。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战乱背景下的中国学生对于国文写作的探索。借由一幅幅生活与教学场景,它在生动还原了当时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们对于写作的精进之态度令人动容)的同时,又巧妙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见地,不失为一本具有写作启蒙意义的好书。

  最初要看这本书,也是因为我时常需要写作的缘故,而又深知自己的文章必定瑕疵百出。人会生病,文章同样也会,人生了病要去寻医,而文章生了病,自然也少不得良方。

  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总结出三条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

  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辞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一般人平常所犯的毛病是前两种,至于思想内容,这是靠多读书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好终身修养。

  我认为,前两种错误皆是与文字的形式有关的,属于外在的,而第三种错误是与文字所包含的意蕴有关的,属于内在的。不论外在与内在,皆是相辅相成的。

  文字形式的好坏总会影响思想的传达,因为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修辞及篇章里。只注重思想而忽视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定是浮光掠影,恐怕与真正的原意相差甚远。

  想到前不久,我与读研时的舍友通了一次电话,我们讨论了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我提到了书中所写的“差序格局”这么一个概念,可始终回忆不起书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于是我套用了自己的话,舍友似懂而非。我想,我的话与原话之间,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或许只留下原话的轮廓,传达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未必有什么用处。文字形式的重要性从这可见一斑。

  文字形式重要,而思想这般内在的东西是同等重要的。我认为外在的东西尚有简法可医,而内在的东西要想治理,有时可谓是毫无头绪的。这好比平素邋遢的穷人,稍稍花点时间打扮一番,略看起来也可精神不少,可气质上的缺洞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填充的。在衣服上我们能轻易地做富人,而在思想上则难上登天。

  我常常作文章,但最近觉得我的文章缺乏一点新意。思忖之后,我明白,我过于注重创作的'频次而忽略了思想的习得。在作文时,我过分看重语汇和修辞,这让我的文章有时好似一摊堆砌的辞藻,其思想却稍许浅近,就如同穿着华丽服饰的平民。

  《文心》一书中,枚叔给自己儿子乐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短短“触发”二字,便是唯一法门。

  当你读文学作品,读到某句话、某段话时,你发觉其与你生活有所交涉,得到一种印证,这是触发;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什么人时,你联想到某天读过的文字,并认为这些事这些人能够作为今后的某种理论依据,这是触发;当你透过诸多现象,偶然领悟某种道理时,这同样也是触发。

  触发需要有新意,而不可一味地去照搬前人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借物象抒情。看到残花,我们联想到悲戚,看到明月,我们联想到思念,看到落日,我们联想到暮年......这些意味自然不错,可倘若能在这些东西身上悟出新的意味来,那是再好不过的。

  信中结尾处,枚叔又说道:

  “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读信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每天坐地铁通勤,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接触的人中,他们的活法林林总总,按理我总能找到一些触发的。比如,那天我在车厢内,身旁的男人不停地打响嗝,还时不时地吸痰,旁若无人似的,我就想起了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的一个譬喻:那人正卖力地疏通下水道。随后我忍俊不禁。我想,这类行为或许能在我的文章里充当讽刺一类的意味,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触发?

  因此,我认为要想成为思想的富人,就得从身边百态的生活抓起,处处留意,刻刻留心。

  假使你有了新的触发,请一定要立刻记录下来,让其有迹可考。我的脑海里偶尔会有一些苗头,那是还没成型的感悟,假如我不去细究它,它便会渐次隐没,而在它成型后,假如我不去记录它,它同样会被搁置在我的记忆安置所里,最后或许自动化为一滩烂泥,当作文章时,又恨肚里墨水太少。

  有人说,写作只是生活的一种点缀,好比房屋里的壁画与水晶灯,而我认为写作与工作一样,皆应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你写日记或小说,文字中都可蕴含你的思想,它能帮助你认清自我。

  村上春树说过,只有当他动笔时,才能将心中那些七零八落的东西按照适合的逻辑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

  又如《文心》一书说道:

  写作便是生活的本身,所以没有什么意思,情感的时候,也可以提起笔来长篇大论,有了什么意思、情感的时候,又可以迁就格式,模仿老调,把原来的意思、情感化了装。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故作此文。

  《文心》读后感 15

  有机会能读到叶圣陶与夏丐尊俩位大师之作,特别欣慰,读完以后我又开始有些懊恼,为什么就不能早些发现这本书籍,以至于我在学习的时候,为了习文练字很是烧脑,不能将这本书与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结合,难免为我的读书时期所遗憾。

  真是可以怎么说,在学校里,老师讲述的毕竟是比较大众的,你没有概括到或者老师讲过但是你却遗忘掉的知识点,在这本书中都可以学到。

  俩位大师创作之前,讲课的课文本太过于生硬,那时的文本按初中时期来说,这个年纪还不太能理解课本中的编程,因此俩位先生才想着为初中时期的学生们编排知识,于是就有了这本佳作,出版到此刻已八十多个年头,还能得到书友们的热爱,俗话说好作品是经久不衰的。那时火爆程度到出版社再三询问叶圣陶老先生《文心》是否可在出版,但由于战争时期种种原因,被压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次刊印出版,三十年来年的时间,不仅没有因为历史悠久而让我们遗忘,而让人更懂得珍惜,至于是不是宝只有你看过才知道。

  俩位大师是教国文的,但各位学生的国文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编排国文课本也是生硬无趣,才创作一本有意思的国文指导书集。凭多年教学经验,用生活故事与写作相关的语文知识结合,更贴切的'展现出写作的魅力,让枯燥的知识加上故事变得有趣。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知识基本功。

  1、看

  睁开眼的的第一眼,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去分辨,写作的基本功就在于这里啦!你看到的,遇见的都要通过你看到或者见过。

  小文章里“印象”中就很好的提到了游山的景象,乐华与大文俩人提议各写一篇游记,就需要你所看到的山体和树木如何,地势去来完成这篇游记。

  2、读

  读也就是说(讲)话,说话很简单,但上升到读的字面意思,我又觉得应该更高一层,“书声”中就有一段说道王先生的读书声,王先生讲到读书声的高低、强弱、缓急三种不同的读法,听上去都会是不一样的。随后又举例了用地球是圆的,最后的“的”字用升调和降调来读,就可以知道,用升调是疑问句,用降调是肯定句。读法不同听着也就不一样。

  3、写

  写作文很难,难在于不知道写什么,文中就很好的讲到了乐华前往上海所经历侵略时,东躲西藏的时候,用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日记的方式,来练习自己,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从一开始的百来字。慢慢的,千八百也就是一个过程而已。

  三十二个小故事里一一向我们举例说明,用枯燥的知识问题与我们生活结合,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其中,让我们清楚的知道,其实说难并不难。

  其中提到语病、近义词、反义词运用等等,都是习作练文的基本功,时间关系,我就不在一一说明。读完后我明白,之前单单追求美文美句是没有用的,把词与句之间,弄的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那就是美!

  三十二个小故事里一一向我们举例说明,用枯燥的知识问题与我们生活结合,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其中,让我们清楚的知道,其实写作说难并不难。

【《文心》读后感】相关文章:

寄托心的文作文05-01

入文、入境、入心04-30

文心广场300字作文04-28

心阳,则文刚_1000字05-01

文心读后感03-22

《文心》读后感04-09

读后感--赵文心04-24

文海泛舟育我心作文08-07

《文心》读后感(通用17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