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近年湖南高考科技文阅读大盘点

时间:2021-10-31 16:19:59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近年湖南高考科技文阅读大盘点

  一、命题特点

近年湖南高考科技文阅读大盘点

  近三年湖南卷科技文阅读在选文上,都是生物科学领域方面的文章。2005年是早期教育方面的文章,2006年是基因组图谱,2007年是嗜盐菌实验。这样的选文既强调了科学类文章内容新、语言专、行文简的特点,又兼顾了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可能性,具有人文性。

  在命题形式上,近三年的湖南卷都是4道选择题,考查点的设计,都圈定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等能力上。

  在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意图和能力要求上,湖南卷注重对段落和篇章的阅读理解,强调阅读深度。

  二、答题误区

  科学类文章阅读选项的设置一般不会照抄原文的语句,而是另外改换一种说法,也正是在这“改换”当中,有意设置一些不符合原文的干扰项,来故意迷惑考生,这就是所谓的“误区”,即考生的“丢分点”。近三年湖南卷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非一回事。混淆所指的对象,颠倒陈述的主体与修饰语,省略一些关键的修饰语,均可导致表述不当。如2005年湖南卷第10题A选项“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原文提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婴儿阶段,本选项将它改成“幼年生长期”,偷换了概念,造成前提无据。

  2.不合逻辑

  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角度设置陷阱。如2005年湖南卷第10题B选项“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是原文中的句子,前提是成立的。但是,由此而得出“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推论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是站在生命科学的角度上说的,一个是站在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角度上说的,而且后一个角度并不会对人类与科学造成危害,说它“错误”就不免失之武断了。

  3.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表达的意思。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A选项“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原文第一段说,科学家们“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并没说是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故A项曲解了原意。

  4.颠倒因果

  命题人在设置干扰时,故意把原材料的“因”变成“果”,或将“果”变成“因”。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B选项“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熟读原文,提取相关信息,便可知道,题项中把两者的顺序说反了,原文第四段说“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根本不是“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正确理解文意,辨明因果很关键。

  5.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所供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擅自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C选项“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原文第二段说“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而C选项却表达为“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6.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无此意,却凭空捏造出某种说法,即所供选项的信息既不能从原文中找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2007年湖南卷第6题A选项“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是确定的,无需实验观察。

  7.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把丙的发明说成是丁的发明。如2007年湖南卷第8题A选项“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中的发现是另一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的发现者只是迪鲁吉罗研究小组。

  三、答题要领

  高考科学类文章选材范围很广,涉及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阅读。但如果我们能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就能快速地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把握两点:

  一是“文中”主要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和对具体词语上下文的领悟。

  二是“重要的词语”,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或理论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等),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范畴,与具体语境结合而产生了新的内涵。

  做这一类型的题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科学类文章的一般思路。

  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首先简要说明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某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等,即提出话题,再介绍科技理论或技术产品是怎么来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形态构造怎样,是怎样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在哪里,对生产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还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发展前途怎样,在科学技术史上有什么地位等等。

  明确这两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明确解答相关题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①通读原文,吃透主旨;②研读题干,明确考点;③比较选项,排除干扰;④找准根据,选择答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领如下: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原句的意思改换成另外的说法,简言之,是句意的转换;如果是选择题,只要判断命题者的转换是否符合原意即可。

  从多年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要理解其意思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另外,社会科学类文章常常有一些引用的句子,阅读时也要正确认识引用的句子的意思和作用。这些句子也常是命题的材料。

  对于自然科学类文章来说,要求理解的重要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专业性强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自然科学类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利于正确理解句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两个原则:

  1.由词而句。既要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词义,又要注意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根据用词了解句意。

  2.由篇章而语句,由语句而篇章。由篇章而语句,是说应该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理解重要的语句;由语句而篇章,是说可以根据文中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这样既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又可以加深对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要领如下: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查要点,它需要把具体内容阅读、相关知识联系、推断的基本方法等结合起来。

  1.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准确提炼。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2.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3.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的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4.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领如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地分析,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并加以概括、重组、融合。

  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了论证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筛选整理的根据是看信息与观点的关系,是正面证明,还是反面证明;是直接支撑,还是间接扶持。要对文中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

  自然科学类文章,不仅提出一些科学前沿的新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果进行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