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相思》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相思》的作者、背景、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阅读和分析《长相思》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相思》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相思》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长相思》的表达方式和主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分析《长相思》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理解《长相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经典爱情故事或者现代爱情电影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相思》。
2、了解《长相思》(15分钟)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作者——元稹,并讲述其生平和代表作品。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简要概括《长相思》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
3、分析《长相思》(30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段分析《长相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长相思》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解释《长相思》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分析《长相思》中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4、感悟《长相思》(2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长相思》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中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古代爱情诗歌,进一步理解《长相思》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对爱情和思念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了解《长相思》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价值。
理解并朗读《长相思》的原文,把握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分析、解读《长相思》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朗读《长相思》的原文。
把握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解读《长相思》的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互动,谈论《长相思》的背景和作者。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该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
朗读《长相思》的原文。
教师逐段讲解《长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长相思》的艺术特点,例如词藻的优美、语言的简练、情感的真挚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长相思》,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长相思》的不同见解和观点。
四、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写下自己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长相思》的理解。
强调学生应该注重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长相思》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习欣赏古代女性诗歌中表现女性爱情和家国情怀的手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相思”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
李清照《如梦令》。
长相思情感表达方式。
文化内涵解析。
三、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如梦令》的内容和情感。
欣赏古代女性诗歌中表现女性爱情和家国情怀的手法。
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相思”情感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长相思情感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女性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五、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李清照,讲解唐代女词人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欣赏《如梦令》(15分钟) 教师播放《如梦令》的歌曲或朗读歌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讲解长相思情感表达方式(10分钟)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相思”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种表达方式。
解析《如梦令》的文化内涵(10分钟) 教师解析《如梦令》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女性情感表达方式。
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
欣赏法。
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资源:
李清照《如梦令》。
音乐播放设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评价:
听课记录。
课堂表现。
课后作业。
《长相思》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长相思》诗歌背景和意境。
学习分析和赏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长相思》的品读,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分析和赏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
《长相思》的原文和译文。
多媒体课件。
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长相思》的音乐和朗读原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Step 2. 介绍背景和意境
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长相思》的'主题和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Step 3. 分析和赏析
教师向学生分析和解读《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如“长相思”的修辞手法、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表达、诗歌节奏和韵律等。教师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Step 4. 情感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对《长相思》的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于诗歌中情感的共鸣和理解。通过品读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Step 5.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长相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撰写一篇关于《长相思》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分析《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学生是否能够
《长相思》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长相思》。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探究李白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长相思》。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探究李白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李白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二、熟悉诗歌(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长相思》,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言,并鼓励学生互相背诵。
三、分析诗歌(20分钟)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描写等方面,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探究李白的写作手法和文学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白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文学风格特点。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长相思》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并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诗歌。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写一首短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诗歌。
《长相思》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理解《长相思》的诗意和意境;
掌握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能够朗诵和背诵《长相思》;
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和历史背景;
诗歌内容和主题;
诗歌形式和技巧;
诗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段关于诗歌的小短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概念和意义。然后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二、背景介绍 通过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李白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长相思》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诗歌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讲解李白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诗歌形式和技巧 讲解《长相思》的诗歌形式和技巧,如对仗、押韵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诗歌分析和理解 通过让学生朗诵和背诵《长相思》,让他们自己感受诗歌的美,同时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诗歌。
六、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长相思》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朗读、背诵《长相思》全文。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长相思》的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内容:
朗读《长相思》全文,包括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分析《长相思》的文学价值,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
掌握《长相思》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
掌握《长相思》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
掌握古代文化知识,需要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逐渐熟悉全文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法:通过分析全文的情感、意象、象征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互动法: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知识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学过的李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长相思》全文,掌握全文的节奏和韵律,并且熟悉其中的标点符号。
分析:分析《长相思》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重点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象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习: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要在实践中深入掌握所学知识。
《长相思》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自然之趣”专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入选本单元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日本的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羁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既有长途羁旅风光,又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教学目标】
读词,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知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了解词的意思。
想象,通过对故园的想象,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
叩问,在移情叩问中升华情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配乐诵读积累思乡诗句,入情入境。教师导语:远离故土时,一缕春风、一片落叶......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思乡的心弦。这种思念之情 为 我 们留 下了许多千古绝 唱——教师 导语 :今天 我 们 要 一 起走 进一 段风 雪, 感悟一份 离情。
【设计意图:配乐诵读思乡的诗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诵读诗词的状态,又能积少成多积累诗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2、聚焦作者
设身 处地 :如 果 你是侍 卫中 的 一员, 这样一路 走 来有何感 受?
教师导语:在康熙的身边有一位侍卫,他叫纳兰性德。他学识广博、诗词造诣深厚,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此次他以三品武官、一等侍卫的身份随皇帝东巡祭祖,他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
【设计意图: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意打下基础。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之心。】
3、品读
感悟一、读出语感
请翻开课本93页(课件)把《长相思》仔细读2遍,注意读准字音,力争字正腔圆。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准确,还应该读得有节奏,请再读2遍,注意停顿和轻重缓急。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欣赏课件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词的语感。】
教师导语: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设计意图: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抑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叩问感悟“相思”情
教师导语:《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指生回答。
教师导语:.一路跋涉,一路风雪;一路行军苦,一路相思情。他也曾问过自己,就在此次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另一篇词作《菩萨蛮》。分角色表演。
教师导语:.是啊,这么多的人,因为纳兰性德的出征都难以入眠,都在盼望他早日回家。千言万语,道不尽相思离别情;万语千言,说不完相思离愁意。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读出情感。分角色环节,旨在让学生更深入体相思离愁意】
教师导语: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教师导语: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 们 在悠 扬的吟唱 声中再一次感 受 这浓 浓的 思乡之 情吧 !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
4、课后推荐诵读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等,读一读,唱一唱,并在班级内开展一次思乡主题的展示会。
以 《 长 相 思 》 为内容, 制 作 自己 喜 欢的 书签。
《长相思》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1、导入
师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新的古诗,还记得吗?谁愿意为大家背一背,还要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述:《泊船瓜洲》中王安石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秋思》中张籍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析题
师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词,请看课题,你认为课题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在复习、巩固本课中前两首诗同时,为新词《长相思》的学法打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多读几遍,什么时候读得正确流利,什么时候停下来。
学生展示朗读,学习更、聒。
2、再读课文,读得有感情。
师述:我们学过许多古诗,同学们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味道十足。你能试一试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吗?
师述:读得真有味道!老师看到同学的眼里都是智慧的目光,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你们注意到这里没有?这是词的特殊形式,以空格为界,空格前面的部分叫上阙(板书、注音),空格后面的部分叫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展示读、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的朗读,把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味道。同时解决多音字更和生字聒,指导学生分清词的上下阙。
三、精读课文,了解词意
(一)上阙
1、了解词意
师述:好一首长相思,唱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书下注解和课文插图先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2、指名回答
师述:你们读懂了吗?先来看上阙。谁来说说?
师述:你还能读出征途的艰辛吗?接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在跋山涉水,从这身(板书)中,我仿佛看到了纳兰性德身处其中向着山海关进发。你们又看到了谁?
师述:是呵,在二月清寒的时节,在苍苍茫茫的旷野里,这千万大军驻扎下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先自己想一想。出示课件,你能根据刚才的想象,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景象吗?(这是出现在什么时间的场景?夜晚的天空是怎样的?你能将它也融入你所描述的画面中吗?)这样的景象你能用一个词
来概括吗?
师述: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盛赞此句为千古壮观,就在于纳兰性德用寥寥五字,就描绘了这幅壮观的景象,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能否通过我们的.朗读将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呢?
师述:我也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来读怎么样?
师述:太棒了,大家不仅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还读出了这千万大军征程中的壮观之美。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运用词句变式法,让学生诵读中感悟征途的遥远与艰辛,再结合书上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千万大军驻扎苍茫旷野的壮观景象,即入情入境,走入作者内心,又为对下阙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二)下阙
师述:大漠孤烟,长沙落日,军旅之途纵有无数壮观美景,然而更多的却是风餐露宿中的煎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下阙。谁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师点拨:1、这样猛烈的暴风雪,是什么样的呢?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狂风伴着雪片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听(课件播放),狂风就是这样呼啸而过。
师点拨:2、我们能否把这猛烈的风雪读出来呢?
师指导:3、指名读。一组试试+再加一组+全班一起来
师点拨:4、这猛烈的风雪能让作者安然入梦吗?当他从梦中惊醒之后,心情怎样?请你用文中的话语概括:心碎。(板书)他为什么会心碎?多么凄美的词句!谁能读出来吗?
师述:5、听着这一更又一更的风雪声,作者想到了他的______。(板书:故园)
师述:假如你就是作者,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中的故园是怎样的呢?
师指导:请把你心中的故园和同桌说说吧。
师指导理解故园无此声。
师点拨:故园如此美好,在这里,此时此刻,作者能感受到吗?
师点拨:此声指的是什么声音?(暴风雪声)
师点拨:故园没有这些声音,有的是温馨、安宁、祥和,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述:孩子们,一个无此声,真是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首词将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思乡吗?
师述: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以风雪声激荡学生的心灵,以恰当得铺垫,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帮助学生感受故园之温馨安逸,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撞击,悟心碎之凄美悲壮。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世界里,自然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见作者真心本意。
四、拓展学习,升华感情
师述:像这样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先想想,再请你写一句。谁先写完谁先读。
师述: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师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游子飘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师述:北方的风雪勾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他胸怀豪迈踏上征途,却又心系故园,碎梦难圆。于是这丝丝情怀都化作这长相思。作者的这种情感也使身在异乡的刘老师深受感染,读着这首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秦砖汉瓦,白发双亲,来,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长相思!
师述:读得多好啊!作者描写的一个个景象,通过你们的读,你们的写,你们的思考,你们的表述,逐一展现了出来。词让宋代人写绝了,但是谁又曾想到到了清朝,又出现了这样一位不亚于宋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在见到你们之前,我以为这首词已经让别人读绝了,没想到你们读得这么好,一句句多感人呀!会背了吗?再来背背吧!(师生配乐背诵)
师述:你们甜美而激情的声音,专注的目光,端坐的身姿,淋漓尽致地表达。
《长相思》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2.师讲红豆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豆的诗歌。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诗。
2.画出生字,读出节奏。
3.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4.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3)引导:这红豆美吗?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吗?
(4)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5)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6)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7)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了生长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情感。
(8)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对故乡的思念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学生范读,并评价。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生字。
2.组词识记。
3.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屋、层、房、尾。
4.师范写,生书写。
三、练习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总结
红豆代表着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抄写生字。
六、板书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长相思》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学会吟诵。
2、能够对文本展开想象,更深入体会文意。
四、第一学时
1、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张籍眼中,乡愁是那拆了装、装了拆的家书;在王维眼中,乡愁是那一抹倚窗的`寒梅。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渔歌子等)
师:《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多媒体展示上下阙)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长相思》
2、活动2讲授,读准《长相思》
师:自读《长相思》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师:初读《长相思》,读准字词(多媒体展示带拼音的古诗)
师:再读《长相思》,注意停顿(多媒体展示节奏划分)
3、活动3讲授,读懂《长相思》
(1)释意
师:读,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有序,那么再让我们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从中提出多音字“更”,并解释其意思)
师:你讲到了纳兰性德远在门外,为什么他会在出远门呢?看了他的生平简介,你应该有所明白。(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2)细细体会: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明白了大致意思,那么老师想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那么作者到底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3)体会于心: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可以体会出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如何?
(4)小结
是啊,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长相思》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长相思》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
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教学设计 16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因为什么而“梦不成”?“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字面意思:故乡;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故乡”在何方?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长相思》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教学设计 18
文本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词句,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长相思】齐读词题。《长相思》是词牌名。
二、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同学们,这首词是谁写的?【课件出示资料袋:纳兰性德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长相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歌行》教学设计之一05-01
《长相思》教学反思05-06
长相思教学反思05-07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4-25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5-0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705-0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505-0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05-0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