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1-11-04 08:52:39 资料 我要投稿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能够转轨、教学能力是否能够提高,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即成也教师、败也教师。为此,我校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扎实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思想转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纪, 学习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群体的显著特征,我校积极开展“学习型学校建设”活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使我校在新改革实施中永处于时代制高点。

一是确定办学理念,凝聚团队精神。 我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探索过程中,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学校自身发展为需要、教育质量提高为目的,结合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集思广益、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长远办学奋斗目标:“塑造科研型教师、培养创造型学生,走合格加特长之路、展示艺术教育特色。”

新课改要求学校对教师实行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因此,学校脚踏实地,在继续优秀教育管理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编写出了要求师生自律的《光未然小学教师管理手册》供学习和参考。 长远目标和具体要求的确定,与时代发展同步,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纽带。其中学校长远办学奋斗目标更是成为了教师们工作学习的核心精神,大家都愿意为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成功去努力奋斗,完善自己,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是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在活动中,学校特别注意把新改课的落实与学习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师教学三个意识的转变。课程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反思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者;资源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个人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教师经常由学校外派外校学习取经,采它山之石为我所用。每人践行新理论,一学期定讲一节研讨课研、写一篇说课稿,把新课标理念转化到行动之中 ,全方位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在学校的有序指导下,教师互听互评互学互帮已尉然成风。

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自主学习、表达个人的见解,与教师、同学们一起热烈探讨、思辨,把自己所获取的各方面知识横向交流,与大家 共享拥有知识、学有所得的快乐。小组合作共同进步 成为了学习习惯。并且班班学生自发的成立了各种学习团体,如“读报兴趣小组”、“诵诗兴趣小组”、“讲故事兴趣小组”和“小作家爱好组”等,学习伴随着学生身心愉悦地成长。

2 开展教学科研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在建设学习型学校,促使教师自觉更新思想的前提下,学校以教科研和集体备课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是在教育科研专题中培训与提高。 2009年10月,我校启动了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均衡发展教育研究”实验。探讨学校教育办学的几大瓶颈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健康发展,创建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1)教师自拟研究课题和课题方案。在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时,教师们围绕新课程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形成所要研究的子课题,然后申报到教科室进行审核、确定。

(2)合理编组,合作科研。教科室根据教师的课题研究目标和教师任教学科、年级合理编组,如数学组分成了自主学习类课题组,探究学习类课题组,合作学习类课题组等。充分发挥国家、省、市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引领、向导、示范。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研究,反馈调整,提炼升华。以课堂教学作为科研实验的主阵地,推进“课题——教课——研讨——提炼”的研究模式。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上实验展示课活动:①制定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组织评委、教师学习,明确实验思路,以评导教。②每位实验教师必须按教科室排出的讲课时间表讲实验展示课,并纳入年终考核。③课后立即开小型研讨会,由作课人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题研究,然后由评委评课打分。④讲课教师写出说课稿,进行教学反思。⑤每学期写出2份课题实验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小结,学期末围绕实验课题写出实验论文和阶段性小结。

二是在集体备课中培训与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从教师整体素质状况看,教师缺少的主要是实践性知识,以及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反思和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集体备课活动使教师们更容易进行“同素材对话”、“同情境对话”,更有利于研训反思,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因此,我校在集体备课中开展了研训反思结合培训活动。

(1)形成了集体备课培训程序。 个人钻研备课。备课组成员自主学习教材、教学参考、课程标准,提前一周完成个人备课,写出规范的教案,并在教案左侧留出修改的空白位置。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前,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写出说课稿,内容包括:①本单元(章、节、组)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②确定所讲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选择此课的理由,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③所讲课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程序及理论依据;④练习及检测设计。说课稿写好后,交给备课组长审阅、修改。

小组听课。组织全组教师听中心发言人讲研究课,课后进行简单的评课,围绕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研究课题等进行评价。

小组研课。全组教师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说课,就单元教学标高,重难点及突破方法,主要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等进行评议研讨,做到不就课评课,而立足于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立足于研讨一个单元的教学来展开。由备课组长结合研讨意见,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形成“集体备课决议”。同时,教师对各自所备课进行适当的修改,形成适合各自班级情况的个案。   全组教师讲课。小组成员根据决议要求,按修改后教案上好所研究单元的课。

写教学反思。一是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写教后反思、反思随笔、反思日记,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要两周写一篇,字数不得少于100字。二是集体备课决议执行情况反思,修改集体备课决议。也可放在下次集体备课开始时进行。

(2)强化集体备课,实行“三查一抽”制度。 实行“三查一抽”制度,备课组长每周一对研究的课检查签字后,教师才能上课;年级主任两周检查教师备课本、教学反思和各种作业一次并签名;学校组织专班每六周检查一次并签名;学校分管领导每月不定期地深入备课组进行研讨,指导教学,同时抽查督办备课、教学反思等情况。各种检查结果及时张榜公布,作为教师个人,备课组评先的重要依据。

3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 促进教师育人方式转变

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为什么教及怎样教,是新课改实施效果的晴雨表。为配合新课改的实话,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构建了实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完整评价体系,全面关心爱护学生,以评价为载体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新课改实施的成效。

一是采用“十星”奖励制,找回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结合《纲要》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我校具体给学生确定了十个奋斗目标,并制定了《十星级学生评价方案》。 “十星”为“守纪星”、“礼貌星”、“团结星”、“公德星”、“学习星”、“科技星”、“卫生星”、“体艺星”、“尊师星”、“爱校星”。

要求全体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地评价。采取观察法、活动法、考试法、自评法的方式进行。各班每学期末,召开全班性的综合评定会,由学生自己申报荣誉称号,或师生推荐,全班师生认可后,给学生授予相应称号,保证每一个学生每一学期都能得到一个与个人成长相衬的荣誉称号。

二是实行展示性评价,营造激励性学习氛围

(1)使用《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册张贴在教室内,由科任教师随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成绩,爱好特长;动手动脑能力,爱心表现和道德品质,通过评价,既达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又起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目的。

(2)坚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一年上下两学期分别开展科技节和体育节,两年一届艺术节,分学期开展“爱国主义歌咏会”、“诗歌朗诵会”,搭建一个师生才艺展示的舞台,鼓励师生人人参与,同台献技献艺,教学相长,和谐进取。

三是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实行等级评价。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校规范学生作业行为,制定了《光未然小学常规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各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做了明确规定。对语文、数学、综合学科的作业的形式、次数都做了具体规定,作业实行全批全改。作业批改均实行“双百分加激励语”,双百分表示正确分、整洁分。在书面文字评价上多采取“优秀”、“良好”、“有进步”、“要努力”等描述性评价,这些评价比较全面、合理,容易让学生接受,以此激励学生上进。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工作,我校新课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校一百多人次在各级各类赛讲、论文竞赛中获奖及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全校教师市级以上成果奖达400多项。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基本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文章: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09-03

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9-03

夯实网络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4-30

利用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幼儿的发展05-02

幼儿园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04-30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09-13

引导有效体验 促进德性发展01-20

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0-0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