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霞教授等在线研讨回答问题之三
21、维琪在2007-3-14 12:57:00的问题:
冯教授:
你好~!我教的是大班,由于家长的要求让孩子学习拼音,幼儿园课程里又没有要求,我们班老师决定每星期利用一天游戏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拼音的教学,请问,这样的做法可行吗?有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
你好!按教育大纲规定应该是没有这个教育内容的,学习汉语拼音是小学教育大纲的内容,所以进行此内容可能不太适宜。家长的需求我们应做一些工作,幼儿园不应该替代小学教育。 (国秀华)
国老师讲得原则上是对的。但也的确有老师和家长反映,小学拼音教得很快,如果幼儿园一点没有接触,上学后孩子跟不上会影响自信心。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幼儿园最好与小学进行沟通。当然这个工作不是由我们老师自己出面,而是通过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小学方面商量一下,看看如何适当解决。因为据我所知,小学方面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小学也反对幼儿园教,认为幼儿园教得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也有的小学希望幼儿园让孩子接触熟悉一下汉语拼音的读音。换句话说是指认识字母,不教拼法。总之,幼儿园入学准备不是提前教育。但培养孩子对语言符号的兴趣,让他们接触一下,熟悉一下,不作硬性的学习要求,我想也并不违反纲要的精神。就像孩子们在写自己的名字,看同伴绘画中的签名也接触和认识不少汉字一样。 (冯晓霞)
22、打虎山路在2007-3-14 13:11:00的问题:
请问专家: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将零碎个别经验整合成集体共有经验?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集体分享,分成两种,一种是将幼儿同时进行的不同活动通过集体分享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丰富孩子的有效经验,扩充知识内容;另一个形式是在孩子进行了系列活动之后,进行阶段性的分享总结活动,师生进行共同的总结和输理,得出共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幼儿有效的经验,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国秀华)
23、山西幼教中心2在2007-3-14 13:13:00的问题:
在观摩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有这样的风气——执教老师上课时,且不谈教学活动效果如何,光在观摩教学活动的准备上不惜花费几倍的人力物力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与日常教学规律是不符的,是精力财力都高于日常教学活动投入的,是应该崇尚?还是屏弃这样奢侈的作风?真的公开的教学投入就应该人力物力高投入吗?
公开课应该做充分的准备,这是对与会者的尊重,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研究的效果,但是,这种充分的准备更多的在研究规律和方法,并应考虑他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和可实施性。应该是真实的,给予这种认识,所以过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这种失去了他的价值。(国秀华)
同意国老师的意见,这种充分的准备更多的应该表现在研究规律和方法上,这对组织公开公开活动的老师和参与研讨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关于教学设计的“行动中的学习”,“做中学”。对于所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来说,的确应该考虑它的代表性和可实施性。我想补充的是,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公开课”——我们称之为“研讨课”,这种“课”预先的准备和老师平时的准备情况是一样的,活动结束以后,大家就活动展开充分的研讨:从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组织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特别是改进建议。如果参加这种公开课的人太多,可以组织少数人(一般5-7人)直接参与讨论,把讨论的过程公开。——也就是说,这种公开活动公开的不仅仅是“课”本身,而且包括课后的反思、研讨。老师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几近完美的典范,但有心的人能够从中学到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改进教学。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公开课。但这种做法目前多数“做课”和“看课”的老师还不习惯。但我相信,慢慢大家会尝到它的“甜头”而喜欢上它。(冯晓霞)
24、jyspxh在2007-3-14 13:09:00的问题:
一线教师最困惑的事: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虽然是老话题,但我们在实践中很茫然。
“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这种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随时调整活动设计的做法使得幼儿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灵活、弹性地面对教育活动,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大胆打破以前的计划,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调整活动设计,不能把事先设计好的活动当作一成不变的计划去执行,否则,就会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被动地学习,失去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是,强调生成课程并非完全抛弃了预先的计划,教师应该在自己原有活动设计的基础上,以预先的计划为起点,渗透生成课程的思想,吸呐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做到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有机结合。
(毛允燕)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生成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使课程更好地为儿童学习服务的措施或手段。如果一位老师对儿童和所教的内容都非常了解,他所预设的课程已经把孩子们可能的疑问、兴奋点、困难甚至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联想等都考虑到了,那么,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不会出现需要调整计划的情况。对这位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我们只有佩服,绝不会因活动过程中没有“生成”而认为是一种缺欠。所以,我认为,课程是预成的还是生成的本身并不构成一个评价指标,唯有它是否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冯晓霞)
25、迎泽三晋幼儿园在2007-3-14 13:15:00的问题:
我们是一线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以下困惑:如何利用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既了解到幼儿的在园情况,又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关于提高家长开放日的效果,首先我们真实自然的组织孩子的在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让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提高家长客观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在家长开放日之前,幼儿园应制定一个“家长半日活动观摩指南”帮助家长了解每个环节重点应该看什么,应该怎样评价孩子的表现行为。事后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交流他们各自的感想与体会。使其认识更加深刻。
(国秀华)
--------------------------------------------------------------------------------
26、比武招亲在2007-3-14 13:03:00的问题:
我是上南三村幼儿园的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是“主题活动如何与环境结合得更好”,谢谢你的指教!
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把环境创设本身作为主题活动设计的一部分来考虑,纳入老师的计划.试试. (毛允燕)
27、英才yxz在2007-3-14 13:16:00的问题:
为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我们想采用说课的方式,也就是说出教学设计中"教什么","怎么教",重要的是说出"为什么这样教".您觉得可行吗?关于开展说课这种教研形式您认为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你好,说课的形式是可行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或没有经验的老师,更尤其独特的价值。说课的实质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在开展说课的活动中,首先应该特别注意老师提问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其次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可能的回答和反映,并预测适宜的教育策略,即应变的策略。这是青年教师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做到这一点,最教学实践会有更大的帮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孩子的表现是丰富多采的是不可完全预测的,那更是培养和提高我们专业能力的机会和过程。 (国秀华)
28、山西幼教中心2在2007-3-14 13:03:00的问题:
您好!我们是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实验园的老师。请问:在区域活动中,如何把握处理幼儿兴趣点偏离与教师预设目标之间的矛盾?(如:语言区中,投放的方形木制认知积木,幼儿在操作中常当成搭建活动的材料;再如:在科学区中的手电筒、镜子等被孩子当成角色区中的材料使用。)
从你的举例中,我倒觉得孩子们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活动区材料.由于活动区最大的价值是孩子可以自主地学习,老师来给予支持.若孩子的兴趣偏离了教师预设目标,只要孩子是在主动地学习,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预设目标,并相应调整活动区材料,以支持孩子的自主学习。 (毛允燕)
如果认为原定的活动区的目标确实重要,那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材料或活动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实现目标。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投放一些其他辅助材料引导孩子改变的操作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看谁能用镜子让阳光照到屋顶上或其他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的游戏。 (冯晓霞)
29、mindy在2007-3-14 13:16:00的问题:
我是上海市北蔡幼儿园的教师。在这里想一请教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孩子差异性很大,很难针对每一年龄特征的孩子因材施教,因为即使孩子们相差两个月,其个性特征的差异也会很大。请问,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在每次的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同时又不会太过消耗教师的精力?
首先每次活动你所选定的目标和内容是符合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在针对小部分孩子出现共性问题,采用小组教学。最后,针对个别孩子可以采用个别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将个别孩子的需要公布于大家,让大家了解,并给予帮助。如将幼儿个别的兴趣转化为全体幼儿的需要,那就增加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比较理想的。也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老师所能做到的。 (国秀华)
30、风之叮咛在2007-3-14 13:18:00的问题:
你好!我是宁波市江东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投身幼教工作十年了,这十年正是幼教新旧交替的十年,一路走来,发现幼教工作的挑战性越来越强,而我也有越来越多的迷惑,比如十年前我们用的是分科教学,几年后初次认识了蒙台梭利\瑞吉欧等,非常崇尚他们的理念,一直想多方面尝试,十年后,我还是比较喜欢瑞吉欧的理论,可又困惑于我可以怎样引导幼儿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主题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有序又相对自由的空间?例如像我们现在采取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一个学期里往往定了十个左右的活动,有时幼儿的兴趣刚刚被激发,活动却已结束,孩子和老师常常再没有更多时间去继续关注更多更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大班孩子,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可是,这需要分组指导和花更多精力动用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孩子们有没有养成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匆匆结束一个主题,我觉得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可如果延续下去,又势必影响所谓的教学进程,我该如何来面对这样的矛盾呢?
你好,你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是我们教改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分课教学有利于我们掌握各学科的教学规律,但是容易割裂孩子的经验。我们借鉴瑞吉欧的综合主题教育模式,因为它符合纲要的课程整合和教育相互渗透精神,保证了孩子经验的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追求主题活动的数量和主题活动的大而全,而应重视教育活动的有效、扎实,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真正帮助幼儿形成有效的经验,且不可蜻蜓点水,不断的换主题。 (国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