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

时间:2022-11-13 01:51:01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只”、“就”、“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三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首先从三个副词的基本语义着手,分析其语义特征,找出三者差别;接着结合语义指向,归纳三者的句法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限定副词;范围;只;就;才

  范围副词是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的重点,其中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外国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在很多工具书在释义方面都认为它们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差别不大。如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关于范围副词“就”的释义为:“限定范围;只”;而对另一个范围副词“才”的解释为:“表示数量少,程度低;只”。“语法教学时如果类属、规则、意义等关系太抽象概括,学习者的类比和衍推就容易出现问题”。①在范围副词的习得中,由于缺乏语言实践操作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外国学生很容易发生误代偏误。例如:(1)学习汉语就能一点一点地学,不能着急。(正:学习汉语只能一点一点地学)(2)才你一个人去,可以吗?(正:只你一个人或就你一个人)(3)我们不要做就说不干的人。(正:只说不干)本文拟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从具体语料入手,对限定范围副词“只”、“就”、“才”进行句法、语义考察,分析它们的使用条件及规律,增强对三者的解释力,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语义特征考察

  1、“只”、“就”、“才”的语义特征本义是引申义产生的依据。限定副词“只”、“就”、“才”都是由古汉语实词虚化而来的,要想区别三者的语义特征,就有必要追根溯源,找出它们的本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词义的系统性,从而更科学、全面地概括其语义特征。综合各种工具书和语法著作的释义,我们对三者的词义解释如下:只:本义表示鸟一只,随后引申为单一,接着又进一步虚化为限定范围、确定范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具体分为:限制与动作有关的事物;限制动作本身以及动作的可能性;同时还限定数量和程度,表示数量少,程度轻。就:原义表示接近到达某处。在隐喻、泛化、吸收机制的作用下虚化出确定范围,限定范围、数量的意义,即排除除此之外的事物及情况。另外还具备强调确定范围的语气。才:本义颜色浅,经过一番虚化引申出程度浅、数量少的限定义。

  2、“只”、“就”、“才”的语义差异第一,确定范围的异同。“才”基本的语义是主观认为数量少,起限定数量范围的作用,它只适用于数量语境,没有确定范围的作用,不能出现在表示范围限定的语境中,因此“才”不具备确定性。“只”、“就”不仅在数量语境中起到限定的作用,在其他表示范围的语境中,也有确定、限定范围的作用,因此二者具备确定性的语义特征。如:“老王只/就爱下象棋。”第二,语义排他性的不同。张谊生(2002)根据概括范围的方式将限定性范围副词进一步分成表例外和表特例两小类:表例外的限定范围副词所限定的对象同整体是完全不同的,即除此之外,剩下的同类都不是这样;

  表特例的限定范围副词所限定的对象同整体是相同的,即除此之外,其他同类也都是这样。“只”和“就”限定范围时,肯定某个单位的同时,否定该单位的补集,因此二者具有排他性;而“才”只是限定对象的量度,并没有确定范围的作用,即不使某个单位以及它的补集定量,因此不具有排他性质。如:“只/就你一个人去行吗?”第三,限定性的差异。通过对“只”、“就”、“才”的语义特征分析,我们看到,三者的限定性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从限定的范围来看,副词“只”、“才”不单可以限定事物数量,还可以限定程度,并且这些度量都具备贬抑性特征,即数量少,程度低;而“就”在限定程度方面有缺失。上述差异集中体现在和“年龄、年级”有关的语境里:年龄的大小,年级的高低变化是程度渐变性的体现,当要限定年龄小、年级低时,“只(有)”、“才”可以通用,而不能使用“就”。如:“他只/才五岁,上小学太早了。”其次,从限定的对象来看,“就”、“才”限定的是和动作有关的事物的数量,而“只”不光限定数量,还限定动作本身、动作的相关情况以及可能性。因此从语义指向角度看,“就”、“才”主要限定体词性词语,而“只”既可以限定体词性词语,又可以限定谓词性词语。如:“只/就/才10个人报名,太少了”、“有些人只说不干。”二、句法分布与语义功能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同时,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

  二、下面以句法分布为纲,着重讨论“只”、“就”、“才”的语义制约的异同

  1、“只/就/才”+名词性成分

  “只”、“就”都可以用在主语前起限定范围的作用,主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数量短语充当,“只”、“就”的语义指向后面的主语,这时语义指向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例如:“这件事,只/就他们两个人知道。”“只”、“就”、“才”都可以出现在含有数量词组的名词性谓语前,语义指向后面的数量短语。例如:“只/就/才十块?也太少了吧。”“只”、“就”可以放在名词性状语前,语义上对动作发生的时间范围进行限定。如:“他只/就晚上学习。”在单独的名词性词语前面,通常只用“就”,不能替换“只”。例如:“家里没别人,就老张。”

  2、“只/就/才”+动词性成分

  单个动词前只能用“只”,是对动作行为本身加以限定,通常后面跟“不/没”对举,表示排除其他,前后形成对立关系。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就”、“才”都可以出现在动宾词组前面,但有各自出现的条件:首先,当动宾短语中含有数量词语时,若数量词语直接做宾语或修饰宾语做定语,三个副词的语义指向为数量短语,表示限定数量的范围,这时三者可以通用。如果数量词语和名词、代词构成同位语一块儿做动词的宾语时,这种格式不仅是对数量的限制,而且还有对范围的确定,因此上述语境中只能出现“只”、“就”,不能出现“才”。例如:“小王只/就/才干了半天的活。”、“我谁也不怕,只/就怕你一个人。”第二,当动宾短语不含数量词语时,副词“才”只是限定度量,因此它不能出现在非数量短语的语境中。而“只”和“就”在相同的语义环境中,二者的分布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句子外部的语境限制和句子内部的语义指向相互制约造成的:如果动宾短语出现在一个单句里,“只”、“就”都可以间接指向谓语动词后边的宾语,二者可以互换;如果整个句子由两个单句组成,二者的分布则体现出句法的不对称特点:通常“只/就”与否定词“不/没有”在句中同现,前后照应,我们把两个单句的谓语动词分别记做“动1”、“动2”,若“动1”、“动2”是同一个词,或意义相同、相近,从整个语境来看,限定同时排除的是动作涉及的对象,因此在上述条件下,“只”、“就”可以通用并互换;当“动1”、“动2”意义不同或不相关时,从上下文来看,限定、排除的是动作本身,所以只能用副词“只”来限定。例如:“我只/就说这一句。”、“他只吃水果,从来不知道买水果。”“只”、“就”、“才”都可位于动补词组前面,但出现的语义环境有所差别:首先,若数量短语做补语表示量少,那么三个限定副词都可以间接限定动词后面的数量补语。除此之外,对动作行为的结果、地点等相关情况加以限定时,只能用副词“只”。如:“只/就/才晚去了几分钟。”、“我只呆在家里,哪也没去。”“只”还可以出现在状语前对整个状中结构进行限定,即使状中结构的中心语由表示量少的动补短语构成,但由于整个结构还是以描述动作的情态为主,因此只能用副词“只”来进行限定。如:“他没有回答,只憨厚地看了她一眼。”另外,能愿动词前一般用“只”限制,而不用“就”。“只”在结构上限定的是能愿动词及其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在语义上限定了动作的可能性。

  3、“只/就”+介词短语

  当限定动作行为的对象即限定体词性短语时,“只”和“就”都可以用在介词短语前面;当限定动作的方式、工具、时点、目的等谓词性短语时,用“只”不能用“就”。如:“我只/就对你一个人讲了,没对别人讲。”、“我只用算盘来计算。”综上所述,限定副词“只”、“就”、“才”在语义、语法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语义方面,三者在确定范围、语义排他性、限定性方面都各有不同;受语义制约,它们的语法分布也不尽相同:修饰名词性成分时,“才”只能出现在含有数量词组的名词性谓语前,语义指向后面的数量短

【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基础及句法知识09-27

语法:副词yet的用法详解05-19

英语语法之副词作表语举例11-26

德与才作文10-07

慢慢才知道12-10

浅谈中医药语义网的智应用研究论文12-15

英语语法倒装句解析:副词后的倒装02-16

走过才明白作文04-16

分享才快乐作文03-19

【经典】走过才明白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