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01-11 19:26:3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

  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2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8组,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同学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体积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同学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同学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生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同学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同学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同学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2、巩固练习

  (1)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已知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3.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在列式时注意什么?( ) 在计算时,我们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

  (3)假如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4)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3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习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4

  (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

  (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智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 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答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 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生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 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 智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仔细观察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交流: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教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 本上。

  (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3.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讨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 :自主练 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 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板书设计:

  数字谜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9

  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

  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

  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①练习1—10的数数;

  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

  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

  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

  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

  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

  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

  (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

  (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

  (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局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平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习。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无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8.想一想,过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2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

  (指名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通过提问复习旧知,使学生的思维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1)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用字母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2)学生独立写计算公式,小组内交流。

  (3)展示汇报。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为C=4×a;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a×a)

  2.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方法。

  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一般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简写(课件出示),请小声地读一读。

  (1)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2)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

  (3)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3.讨论: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能用4a表示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1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4a条腿。

  (2)1本书的价钱是a元,买4本书的价钱是4a元。

  (3)小红一天写a个大字,4天写4a个大字……

  4.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1)鼓励学生独立写一写:运用字母你能表示哪些学过的.运算律或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你所写的式子的含义是什么?

  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学过的运算律。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生2: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生4: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b)c=ac+bc。

  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用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预设 生1: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a+b)。

  生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ab。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8-129

  教学目的:

  1、引导同学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动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3、渗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同学探索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4、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同学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块土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猪八戒说,我要围生长方形的,沙僧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的。

  同学们猜一猜,三个徒弟围的地谁围的面积最大?

  假如要知道它们占地各多少,需要运用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回忆整理交流探索

  1、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的意义

  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回答后课件显示六种图形。

  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叫做周长?(引导回忆后,课件显示平面图形的周长)

  生答后(板书:周长——所有的`边长的总和)

  ②周长的计算公式。

  哪些图形可以用周长公式计算?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吗?(引导回忆计算公式——课件随机出示计算公式)

  提问: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与宽的和乘以2?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中,π是什么意思?

  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没有计算周长的公式,我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小结:(略)

  2、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面积的意义。

  出示六种平面图形。

  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引导回忆后课件演示平面图形的面积)生答后(板书:面积——外表或平面的大小)

  ②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课件随机显示公式)

  ③梳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组讨论后汇报

  也可借助学助具演示)。

  在小组里每个同学说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协助同学回忆。

  三构建网络比较辨析

  1、构建网络

  同学们懂得了六种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这6种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发给的学具把六种图形摆一摆,摆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并用线连起来。

  a、请先摆好的小组派代表在屏幕上展示本组的摆法,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让同学评价并展示不同的摆法。

  总结:(略)

  b、阅读书P128的内容,想一想:书上的摆法与我们的摆法道理一样吗?(把公式填完整)

  2、比较辨析

  a、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米)。

  比较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板书)

  b、P128: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图略)。

  在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同学讨论交流后电脑演示,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意义的不同。

  3、深化练习

  a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要给一幅长方形油画加上木框,就是要求长方形的()。

  [①周长 ②面积]

  ②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①6②24③12]

  ③求左图的周长列式正确的是()。

  [①3.14×8÷2 ②3.14×÷2③3.14×8÷2+8]

  b、完成P129第2题。

  四、综合运用发展延伸

  1、解决问题

  用同样的绳子围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哪一种围法的面积大?(电脑显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地以和数据)

  绳子长31.4米

  10米

  S=?S=?S=?

  同学计算后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S圆〉S正〉S长。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4l页实践活动"男、女生的脉搏"。

  教学要求:1、使同学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 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同学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同学自测脉搏。

  教具准备:秒表一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出示:下面是第一组男、女同学的数学成果,比较男、女生的平均成果,看谁高?

  男生:95、80、90、85、95。

  女生:100、80、85、95。

  指名同学板演。

  集体订正。提问:求男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5,求女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4?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你能知道我们班里男生和女生的脉搏,谁跳得快些吗? 哪位同学大胆猜想一下,男生的脉搏跳得快还是女生的脉搏跳得快?你猜想时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现在大家讨论 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分组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人1分钟脉搏次数,填入下表

  2.组织同学分组活动,由教师计时,组长主持每人测脉搏并填在表里, 再让同学求自身小组里男生、女生平均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并在组内 交流比较男、女生脉搏跳动次数,看谁跳得快些。

  交流汇报。

  3.各组汇报男、女生人数和男、女生脉搏跳动总次数,要求学 生自身求班内男生和女生脉搏跳动的平均次数。

  4.请大家比较一下,你发现结论怎样?前面的猜想对吗?

  四、课堂小结

  五、安排作业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热门】02-2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推荐】02-23

【精】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02-2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篇01-11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5篇)01-11

数学公开课教案01-0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