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