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课件。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课件演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实验: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先说一说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43112
62112
121112
32212
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
体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0.2×0.2×0.2;()
②5X×2=10X;()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12(分米);()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4、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等四条线索展开,并且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总之,新课力求体现两个特点:
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1-22
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04-07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08-31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2-12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4-02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