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08:16:0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品(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很好,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关于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谁来说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

  3、那谁能说一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研究新知:

  1、猜一猜: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85毫升=( )升 5.36升=( )毫升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米、(  )、厘米10面积平方米、(  )、平方厘米100体积立方米、(  )、立方厘米1000

  (通过汇报,使学生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45页练一练第3题。(选取其中的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a、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体会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b、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及第4题

  对于第5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内容(课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

  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

  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

  (二)教学实施

  1.提问。

  老师:长方体的体积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是由长、宽、高决定的)正方体的体积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是由棱长决定的)

  2.探究。

  ( l)老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 2)老师指着复习时学生说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提问:长方的体积=长×宽×高,你们看一看“长×宽”实际上又是什么?(是长体底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中“棱长×棱长”实际又是什么?(是正方体底面的面积)

  老师分别指出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的位置。

  ( 3)讲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而正方体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

  ( 4)说一说。

  长方体的底面积= ×正方体的底面积= ×

  ( 5)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样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老师:如果用字母S来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 = Sh

  3.应用。

  ( 1)板书习题。

  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m,横截面的面积是0 . 06m2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 2)读题,理解题意。

  ( 3)质疑。

  长5m,实际是给出了什么条件?(是给出了木料的高是5米)

  木料的横截面的面积实际是什么?(是木料的底面积)

  ( 4)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 5)集体订正。

  V = Sh

  = 0 . 06 × 5

  = 0 . 3 ( m3 )

  答:这根木料的体积是0 . 3立方米。

  四)思维训练

  一个运输工人在搬运冰块,已知每块冰块长4分米,宽3分米,厚2 .5分米。搬运工在这堆冰块的表面盖上了一层厚棉被,棉被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分米?这堆冰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谈谈自己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 总42(电36)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分数"发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局部.[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假如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假如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假如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同学,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竞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 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 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小数互化知识,渗透辩证法的观点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教材第97一98页的内容

  指导方法

  1、自学P97一98的例1、2

  主题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会互化吗?练习做一做。

  尝试练习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1.教学例1(1)出示0.9

  ①看到0.9,你知道什么?

  (2)出示0.03

  ①看到0.03你知道什么?

  (3)出示1.21

  ①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小数有整数部分,即为带小数,带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是分数部分。

  ②议论1.21怎样用分数表示。

  (4)出示0.405

  ①看到0.405你想到什么?

  2.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小数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

  (1)迅速完成

  (2)汇报结果,并说明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谈话引入: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形式。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意义,也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2)观察3组数

  (3)分组议论知道了什么?

  (4)分组汇报结果,使学生知道: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去掉分母,看

  分数中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例3。

  1.教师引入:并不是所有分数的分母都是整十、整百、整千……,下面情况应怎样处理呢?

  2.出示例3

  (2)汇报思考结果: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然后计算就可以得到小数。

  (3)按照同学们汇报方法完成例3其余几道题。(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①说出思路。

  ②提示: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

  (4)引导学生归纳: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

  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教师提示:这样得到的小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小数,另一种是无限小数。

  (6)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分母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分母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7)教师提示: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4=2×29=3×325=5×514=2×740=2×2×2×5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可议论。

  (8)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数,这个

  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9)反馈练习:完成146页“做一做”

  要求:口头判断,说明判断理由。

  三、巩固发展

  1.第1、2题生填在书中。

  (1)填空力求准确。

  (2)集体订正,并说说填空根据。

  2.判断下列小数化成分数是否正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2)将错的题改正。

  3.练习三十三第4题

  比赛形式:看谁连线既快又对。

  4.练习三十三第5题。

  分组竞赛:共分3组,每组两道题,看哪组为优胜组。

  5.练习三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看谁先记住结果。(2分钟)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

  四、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那就是说,小数、分数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是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互化方法一定要牢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通过涂一涂、算一算、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师出示口算乘法

  师(阅读课本第55页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读:本节主要讲了( )除以( )的小数除法。(各自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二读:这一节以4/7÷2=为例,它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多少。(自己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

  三读:动手画一画,想一想,4/7÷2=和4/7÷3=分别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过程,你对分数除以整数有了怎样的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通过刚才的口算练习,发现大家对分数乘法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三、大组汇报,质疑问难

  我发现了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课堂检测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 )这个整数的( )。

  2、8/9÷4=8/9×( )=( )

  3、5/6÷2=5/6×( )=( )

  4、教材56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材56页“练一练”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6、教材56页“练一练”第三题

  (设计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渗透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也是为后面用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拓展提高:

  如果a是一个不为零的自然数,那么

  1/3÷a等于多少?

  1/ a÷3等于多少?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书P.22~23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用举例的方法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看懂并会填写用集合图表示的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倍数、公倍数的有限与无限。

  教具准备:

  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2、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认识公倍数。

  游戏激趣

  师:今天是什么日子?(圣诞节)

  对啊,圣诞老爷爷来给我们送礼物了,瞧!(出示图)

  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应的都有一个学号,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你们的礼物在圣诞帽里;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你们的礼物在圣诞袜里。(请请学生站一站,选一两个说一说)(出示图,分别在两幅图的下面写上学号。)

  观察一下,谁是今天最幸运的,为什么?(15、30号)为什么?

  (图片:把15、30移至中间,闪烁。)

  师:像这样3、5、15这样的数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例1

  1、操作活动。

  出示边长6厘米、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如果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这两个正方形上,你觉得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2、学生分组活动,在小组里铺一铺,说一说。

  3、汇报交流。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来回答:

  (1)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出示图)

  (2)铺边长8里面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完吗?

  (8÷3=2……2,8÷2=4)(出示图)

  (3)讨论:还能有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也能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满?(板书:12厘米、18厘米、24厘米……)

  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12、18、24……除以2和3都没有余数。

  演示:铺满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师:横里铺几个?铺了几行?)

  (4)6、12、18、24……这些数与2有什么关系?与3呢?(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4、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

  (板书课题:公倍数)

  5、2和3的公倍有多少个呢?为什么?

  (用省略号来表示)

  6、8是2和3公倍数吗?为什么?(尽管8是2的倍数,但8不是3的倍数,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同学们,要解决例1这样的题目就要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那么怎样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呢?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后面出示)

  (1)你准备怎么去找,同桌交流方法

  师:会了吗?请你们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师生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展示)为什么它们是6和9的公倍数?

  (2)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讨论)

  (师提示:先找9的倍数,想一想6和9的倍数公倍数是不是都在9的`倍数里?能不能从中找出6的倍数来?)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一写,交流(展示)

  :可以先找9的倍数,再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

  (3)学生说另一种方法:先找6的倍数……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一写,交流(展示)

  2、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几呢?(显示于例题上)

  因此我们就说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3、我们有这样的3种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请你一下这3中方法。

  4、那么(指着板书)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5、我们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

  (出示集合图,一半一半地、边问边出示)

  (课件显示将两个集合圈向中间靠拢,形成交叉状。)

  师:中间部分应该填什么?(课件显示将两个集合圈中的相同的倍数移动到交叉部分,并在下面标出“6和9的公倍数”)

  师:左边圆圈里的数表示?右边圆圈里的数表示?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又表示什么?(课件闪烁圆圈)

  6、完成练一练。

  先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然后完成填空。

  汇报交流。(展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问:这里的省略号哪些同学点了?哪些同学没点?

  师:像这样没有明确范围的我们可以加上省略号。

  问: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是10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1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校对。(先填6和8的公倍数)

  这里需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1)出示空白表,师生交流怎样看、怎样填?

  (2)学生完成填表。

  (拓展)

  师:这里都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让你求4、5、6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呢?想一想。

  补充表格,学生观察。

  师:两个数有公倍数,三个数也有公倍数,四个、五个、……同样也有公倍数。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说说看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游戏:(出示)圣诞帽、圣诞袜

  4的倍数6的倍数

  师:现在学号是几的同学最幸运?

  怎样设计让尽量多的人幸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比谁的体积大:

  1、师:现在请你比一比,我和xx,谁的体积大?(老师的体积比xx的体积大)

  2、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预设:我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

  3、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师:刚才这些都很特殊,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谁的体积大。现在来个难一点的。

  二、例题讲解

  (一)引出体积单位

  1、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

  (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2、师:如果老师给大家数据,你能猜出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吗?(在左边的长方体出现:45,在右边的长方体出现:40)

  (预设:左的体积大些。还是不能知道它们哪个大些?)

  3、师:为什么还不知道?(因为45和40都没有单位,无法比较。)

  4、师:对了,你思考得真全面。所以,当要准确比较物体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5、回顾常用的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

  6、师: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

  7、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学习课本3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出示报告表)。

  2、小组内学习并完成报告表。

  3、学生汇报,并感受1cm3、1dm3、1m3的`大小。

  学生通过看,摸感觉1cm3、1dm3、1m3的大小,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c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d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这三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懂得选择正确的体积单位。

  师:测量录音机应该用哪个体积单位较合适?(游泳池、大货车、钢笔……)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表示体积小的物体时,使用立方厘米作单位,表示体积大的物体时,用立方米作单位。

  2、课本39页“练一练”第1、2题,第40页第6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课前自学

  课前每人发一份预学稿,独立自学。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轮流逐题校对、交流。

  意见不一致时在组内讨论。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教师引导学

  朱老师分别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最后教师总结。在师生交流中把体积、空间、容积等概念弄清楚。

  四、从问题中学——提出问题并解决

  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学生的预学稿上都让学生提出了自学后的问题。朱老师课前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挑选了一部分课堂解决。

  例如:鸡蛋与鸭蛋哪个体积大?

  水有体积吗?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关系?

  可不可能体积大容积小?

  怎样比较体积的大小?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解答,或是独立思考、或是小组交流、或是实验演示、亦或是动手操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加深对体积、容积的理解。学生学的开心又轻松,而且把自己原来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很有成就感。

  朱老师的课堂,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从预学、提出问题开始,到课堂交流、解决问题,学生都在主动思考。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正如朱老师所说,学习就是把不明白的弄明白。当学生能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时,他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课堂上把不懂的弄懂了,学生有收获,才是高效的课堂。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03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01-14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