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28 11:26:27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总【1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坡、发现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块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这是本课的难点;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以观察、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搭建斜坡”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技能,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但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不善于进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没有认识基础,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本课教材设计了“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探究斜面的变形”、“讨论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结合本册教学重点和本课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为一课时。

  本着“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整合的理念,本节课整合了“发现斜面能省力”与“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在“发现斜面能省力”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的体验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发现不同斜面省力还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同斜面省力不同?”进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实践到发现、提出猜想、讨论做法、实践验证”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设计上山公路。

  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其中的乐趣。

  2、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节课力争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课堂拉近,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记录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研究主题

  1、图片引入: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今天晚上我要参加一个宴会,于是决定把电动车放在学校,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帮我把电动车推进教学楼呢?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找男老师帮着推,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图片,介绍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斜面来搬运石头和泥土的。

  5、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学生设计实验: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搭建一个斜面。

  (1)用什么做斜面?怎样做?(用木板和木块搭成)

  (2)只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不能)

  (3)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4)实验只做一次够吗?(不够)为什么?(不准确)

  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师: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1)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2)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3)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温馨提示

  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4、学生分组实验,做好有关数据记录。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7、交流发现,得出实验结论:使用斜坡能省力。

  三、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斜面省力。现在老师又碰到了一个难题:刚才我也是按照同学们的主意,让门卫的张爷爷帮我找木板,搭建斜坡。但是张爷爷给我找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同学们你们认为我选哪个木板搭建斜面比较好呢?(学生发表意见)

  2、谈话:今天在每个实验桌上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和一个盒子,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那么在做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提出注意事项)

  3、实验要求:(注意分工合作、记录数据、分析研讨)

  (1)控制条件:斜面的高度一定。

  (2)反复实验取平均数,确保实验准确。

  (3)实验结束后,请及时整理好实验器材。

  (4)组长组织分析数据,准备汇报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5、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6、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当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越省力。简单地说,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四、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

  (一)认识变形的斜面

  1、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师:(课件出示一座高山)今天小明想去登山,这不遇到了一个难题,你瞧前面的山路太陡,太危险了,下面请大家来做工程设计师,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条公路到山顶。帮助小明很轻松、很平安的到达山顶,试着在记录纸上画一画。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4、出示盘山公路图:你们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盘山公路。原来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实践操作活动:请大家取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6、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7、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s形)和螺钉上的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

  (二)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相互说一说,组长汇报)

  2、出示斜面应用图片: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并说说它的作用。

  (1)引桥

  (2)斧头、凿子

  (3)立交桥

  (4)旋转楼梯

  (5)开瓶器

  (6)骑自行车上比较平缓的斜坡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课后思考:同样长的螺钉,其螺纹圈数越多越省力,还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xxx是白天时,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61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镜面的图片。)这三幅图分别描述了哪些现象?(预设:水沸腾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

  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

  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

  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

  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形态由液体转变为水蒸气。可是在生活中,温度没有达到100

  ℃的水也能转变成水蒸气,还能看到水蒸气凝结成水。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观察水凝结的现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一、揭示课题

  【设计思想】

  目标:布置教学任务。

  即以小组为单位,主办一个展示活动,展示的内容以本学期学习过程和成果为主。

  【模拟课堂】

  师:我们今天来举办一个我们自己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展示我们这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单元、一个实验或一个知识点,可以说收获,也可以谈遗憾,也可以展示学习过程。总之,要用合适的形式将主题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时间?地点?要不要评比?

  师:这节课定主题、写计划、做准备,下节课开始展示,地点就在教室里。我们将按上节课的标准进行评分,分数将进入本学期科学课考核的总成绩。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

  二、制订计划、准备展示

  【设计思想】

  目标:确定展示的内容,撰写行动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计划的主要结构包括:展示主题、展示形式、小组分工,等等。

  如果对学生的计划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对各组的行动方案进行互评,及时修正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避免无谓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延续到课后,有些要回家才能完成,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教育,并隔天到班级作专门提醒,使学生能认真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保证下节课展示工作的顺利进行。

  【模拟课堂】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展示主题,也就是你想告诉别人什么?用什么形式告诉别人?各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主题,然后汇报。)

  组1:我们组打算展示本学期制作的那个电磁铁玩具,让观众现场做实验,了解玩具的原理。

  组2:我们准备用展板和照片向别人展示天气预报的过程。

  组3:我们准备制作一些小发明,展示废物的其他用途,进行环保教育。

  ……

  师:很好,这些都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制订这个展示计划(发放《展示活动计划表》),大家特别注意展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观众理解我们的主题思想。对于各组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同时,同学们也应该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实在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得进行更改了。

  (学生分组填写《计划表》,填写完毕经教师审核同意,开始准备工作。)

  三、展示、评价

  【设计思想】

  目标:通过亲自举办展示会,巩固学生的展示技能,进一步认识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

  各组可以同时在座位上展示,也可以先后上台展示,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

  在《计划表》的反面设计一个《评审表》,格式与第一节课相同。每个小组将对其他组的展示工作进行评分。

  【模拟课堂】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即将揭幕。每个小组有部分同学留守展台,担当讲解和宣传任务;其他同学手持《评审表》作为观众,到各组去参观,并评审打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分工协作,进行布展与参观活动。展示时间大约20分钟。)

  师:同学们回到座位。对各组的展示工作进行回顾,大家对第一小组的“电磁铁玩具”有什么评价?

  生:他们的展品又少又小,我们根本没机会玩。

  生:他们组设计了现场实验的形式,对认识电磁玩具的原理还是有帮助的。

  生:讲解员声音小,不够大胆,准备还不充分。

  师:请学习委员收集各组的评分,计算出平均分。下面我们针对第二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师生按同样的流程开展讨论和评比。)

  师:我很荣幸地宣布,经过评比,本次展示会的“最佳表达奖”将授予××小组,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主要有:展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形式活泼、表达流畅,很好地完成了展示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下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5

[经典]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精选】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科学下册教案04-29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11-17

(精华)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品]06-0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荐]07-1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07-1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实用]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