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0 11:32:5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展示一下记录自己成长过程的物品,和他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和骄傲。

  教学目标:

  1、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尝试让学生根据一些现象,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假设,并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参与活动的神经。再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验证、修正自己的假设,通过探究,弄清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神经分布情况。

  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像教材那样直接陈述结论。

  从一些现象,推测物体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且进一步验证,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解暗箱"。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神经系统

  在学生探究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时,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有时得到了一个指令后,并不去执行这一指令,这是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神经系统的工作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和指挥。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抛开整体,片面地研究一部分的做法。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课程编排以及科学教育理念层面上的问题。

  3、树立大的科学观,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些学生的思维会很有建设性,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指挥前臂举起的神经作用于前臂,在测试人接住下落物体时神经反应的速度时固定手的位置防止作弊,这些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是最可宝贵的。

  教师的教学要从科学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全班学生共享。

  4、通过活动建立动态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设计了一个活动,让一队队学生模仿神经,传递信息、做出反应,效果很好,比简单的画图、多媒体更生动,更能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1. 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二、探索和调查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 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阅读P66。 9.汇报。 1

  0.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三、回顾和解释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质疑,也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2:知道什么是质疑,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3: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层次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设计

  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层次3: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

  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教学重点:

  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

  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 平衡尺 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 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 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 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省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一、揭示课题

  【设计思想】

  目标:布置教学任务。

  即以小组为单位,主办一个展示活动,展示的内容以本学期学习过程和成果为主。

  【模拟课堂】

  师:我们今天来举办一个我们自己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展示我们这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单元、一个实验或一个知识点,可以说收获,也可以谈遗憾,也可以展示学习过程。总之,要用合适的形式将主题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时间?地点?要不要评比?

  师:这节课定主题、写计划、做准备,下节课开始展示,地点就在教室里。我们将按上节课的标准进行评分,分数将进入本学期科学课考核的总成绩。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

  二、制订计划、准备展示

  【设计思想】

  目标:确定展示的内容,撰写行动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计划的主要结构包括:展示主题、展示形式、小组分工,等等。

  如果对学生的计划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对各组的行动方案进行互评,及时修正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避免无谓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延续到课后,有些要回家才能完成,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教育,并隔天到班级作专门提醒,使学生能认真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保证下节课展示工作的顺利进行。

  【模拟课堂】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展示主题,也就是你想告诉别人什么?用什么形式告诉别人?各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主题,然后汇报。)

  组1:我们组打算展示本学期制作的那个电磁铁玩具,让观众现场做实验,了解玩具的原理。

  组2:我们准备用展板和照片向别人展示天气预报的过程。

  组3:我们准备制作一些小发明,展示废物的其他用途,进行环保教育。

  ……

  师:很好,这些都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们制订这个展示计划(发放《展示活动计划表》),大家特别注意展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观众理解我们的主题思想。对于各组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我会尽可能地提供。同时,同学们也应该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实在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得进行更改了。

  (学生分组填写《计划表》,填写完毕经教师审核同意,开始准备工作。)

  三、展示、评价

  【设计思想】

  目标:通过亲自举办展示会,巩固学生的展示技能,进一步认识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

  各组可以同时在座位上展示,也可以先后上台展示,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

  在《计划表》的反面设计一个《评审表》,格式与第一节课相同。每个小组将对其他组的展示工作进行评分。

  【模拟课堂】

  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五下科学探究成果展”即将揭幕。每个小组有部分同学留守展台,担当讲解和宣传任务;其他同学手持《评审表》作为观众,到各组去参观,并评审打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分工协作,进行布展与参观活动。展示时间大约20分钟。)

  师:同学们回到座位。对各组的展示工作进行回顾,大家对第一小组的“电磁铁玩具”有什么评价?

  生:他们的展品又少又小,我们根本没机会玩。

  生:他们组设计了现场实验的形式,对认识电磁玩具的原理还是有帮助的`。

  生:讲解员声音小,不够大胆,准备还不充分。

  师:请学习委员收集各组的评分,计算出平均分。下面我们针对第二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师生按同样的流程开展讨论和评比。)

  师:我很荣幸地宣布,经过评比,本次展示会的“最佳表达奖”将授予××小组,同学们对他们的评价主要有:展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形式活泼、表达流畅,很好地完成了展示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下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质疑。

  2、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2、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3、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解释、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知识,知道“质疑”及其意义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交流以及交流的几种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举手发言或是小组讨论了。你们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好处吗?

  2、学生思考

  3、引导:正因为交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强调大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倾听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交流的人给予尊重和帮助,对他的交流内容是否注重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质疑。(板书课题)

  4、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质疑这个词,你能说说“质疑”是什么意思吗?

  5、学生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几个方面

  1、谈话:其实,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质疑,比如,我们在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同学提出了怎样的假设?又做了怎样的实验方案设计?

  2、学生思考回答。

  3、同学们对他们的假设、设计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刚才你们对这些实验设计的不同见解,就是“质疑”。

  5、引导:想一想,你们刚才的质疑针对的是哪一方面?

  6、教师小结引导:刚才我们质疑的是针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那么,除了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提出质疑外,你还对同学或自己的哪些科学活动有过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7、学生回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引导归纳:那么谁来说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9、师生共同小结:质疑应从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探究问题是否具体明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释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巩固运用

  1、谈话引导:有位五年级的同学叫马小虎,非常想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这天下课时,看着饮水机前一个个排队接水喝的同学,忽然灵机一动想通过调查本班6名同学每天的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来估算全校800名同学一天的饮水总量。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他这样做行不行?

  2、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向全班汇报。

  3、小结

  4、引导:谁能为马小虎同学的这项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学生讨论交流。

  6、引导:假如你是马小虎,经过大家的质疑、帮助,你将怎样调整研究方案?

  7、学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业

  请你回家后,参考刚才的实验方案,想一想,如果你来对全校六个年级中各选一名同学就同样的饮水量问题进行调查,你应该怎样做呢?把你的设计写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铜棒、易拉罐、圆形铁片、试管夹、凡士林、牙签、黄豆、镊子、蜡烛、打火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个汤匙,你来摸一下它的柄,冷的还是热的?

  2.如果老师把汤匙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汤匙的柄就会变热,你知道它是怎样变热的吗?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初猜测

  3.热在物体中是如何传递的昵?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

  二、猜测

  1.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出示材料),在这三件物体上有编号为1、2、3的三个点,现在老师在这三个点之外的.某一个地方加热,你们认为热可能是怎样传递呢?

  学生猜测

  三、设计实验方案

  1.刚才说是还只是大家的猜想,要想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你们认为我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生说,教师出示材料

  2.介绍凡士林、牙签、黄豆的作用

  3.统计实验材料选择情况。

  4.现在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每组根据自己选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

  四、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

  1.实验前修改、完善方案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实验

  3.在实验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4.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五、课后延伸

  1.冬天时我们站在取暖器边就能感觉到热,这个热是怎样传递过来的呢?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四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安排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重在发现。这一板块安排了“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和“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两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体验,从而发现像螺丝刀这一类工具的工作特点,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其工作特征,初步建立起“轮轴”概念。

  第二板块——重在探究。探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使用轮轴是否省力,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轮轴更省力。这两个层次中一是基础,二是提升。这个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和难点所在,须紧密联系第一板块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轮轴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板块——重在应用。轮轴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且有很多变形。这一板块通过讨论,以让学生了解轮轴应用的广泛性,病能辨别一些变形的轮轴,拓展学生对轮轴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提供的器材组装轮轴实验模型,并自主设计实验,发现运用轮轴能省力的作用。

  难点:能理解螺丝刀的结构与轮轴实验模型结构以及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能通过前后两个实验的比较中,发现“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三、教学准备:

  1、轮轴实验设备每组一套。

  2、每组两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刀和一块木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轮轴

  1、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木板上拧螺丝钉,(出示一块木板)提出:现在谁能徒手把这枚螺丝钉拧进木板?(指名一学生徒手拧一下,发现拧不动。)

  2、组织学生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活动。(为每组提供两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刀、一块木板)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使用螺丝刀将螺丝钉拧进木块中,注意观察自己是怎样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

  (2)使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细细体会,有什么不同?

  (3)提示:只需将螺丝钉稍微钉住即可)。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根据情况作指导。

  5、交流操作情况及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指导、点拨:

  (1)根据学生描述拧螺丝钉的时候是用螺丝刀的“刀把带动刀杆一起转动”,可以指出:像刀把这样比较粗的我们可以叫它“轮”,像刀杆这样比较细的叫做“轴”,通常,用轮带动轴一起转动来工作。

  然后请学生进一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也是和螺丝刀一样这样工作的。(提示:以书上提供的实例补充)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像螺丝刀、方向盘这一类,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板书:轮轴简单机械)

  (2)根据学生谈到的操作体会中,:大螺丝刀似乎比小螺丝刀能更轻松地拧进螺丝钉,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进而指出:看来拧螺丝钉这个活动好像也藏着一些秘密啊!值得我们去探究探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拧螺丝钉的学问(板书课题:拧螺丝钉的学问)

  五、指导探究轮轴省力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操作的经验,明确提出“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真的能省力吗?”并将问题转化为“轮轴是否省力”。

  2、可以用一个实验模型来模拟螺丝刀,引导观察弄清轮轴各部分与螺丝刀“刀把”和“刀杆”之间的对应关系:轮——刀把轴——刀杆

  3、引导学生根据轮轴实验装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方案,对实验方案的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用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这时轴上承受的重力相当于拧螺丝钉遇到的阻力;

  用手拉动轮,以轮带动轴转动,相当于手握螺丝刀刀把带动刀杆拧动。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么知道轮和轴上各用了多少力?得出:可以用拉力计测出钩码重量,及轴上的力;

  用拉力计钩住拴在轮上的线绳,拉动轮转动,测出轮上的力。

  (2)可以改变挂在轴上的钩码数量以改变轴上承受的'重力,看看轮上用了多少力,重复做3次以上。

  (3)将每次的数据记录好,以便分析、比较。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填写表格前2项)

  轴上挂的物重(牛顿)

  转动小轮时的拉力(牛顿)

  转动大轮时的拉力(牛顿)

  5、教师提示特别注意测力计在拉动轮转动的时候需往上拉,这样所获得的数据比较正确,另外读数时注意在拉力计稳定不动时读出)

  6、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分工与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实验情况,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在比较轴与轮三组数据的大小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得出:轮轴能省力——板书)

  8、进一步思考:如果换上一个更大的轮,会怎样?(填写表格第3项)

  9、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10、根据讨论,学生进一步自主实验探究。

  六、总结:我们所说的轮轴它是杠杆的变形,支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轴,轮到轴的距离就是杠杆中的动力臂,根据杠杆的省力秘密,当动力臂越大,省力效果越好,所以,轮轴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 牛顿 钩码提升距离 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 牛顿 弹簧秤下拉距离 厘米

  结论 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 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科学下册教案04-29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8-26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5

[经典]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选]06-0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品]06-02

(精华)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2

(精品)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