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1 13:01:2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例1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

  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转动 A * * B * * C * *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

  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8、比较: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皮带传动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距离。)

  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距离传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操作演示链传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链传动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植物的分身术注意要让学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这就是无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繁殖。这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首先学生进行汇报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这个部分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个了解。学生在汇报完相关的资料后,总结植物除了用种子进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后出示以下植物,学生猜测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么进行繁殖的?学生根据猜测,然后设计相应的验证试验。在学生设计实验的之前,介绍相应的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压条,嫁接,然后进行设计方案。最后学生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注意。

  1.学生搜集资料的准备。在课上,学生资料准备不足。老师需要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搜集的学习资料。

  2.有些问题老师不应讲的太多。在介绍用茎繁殖方式的时候,老师讲解的有太多。这个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学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教学重点:

  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

  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放大镜的使用 镊子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解剖盘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活动准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采集活动。学生课前到花园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感受花的种类的纷繁多样。同时,搜集凋谢的各种花朵到课堂研究。二是准备课堂探究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观察工具:镊子、放大镜、刀片等。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花的图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知道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花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这些花的构造一样吗?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组成部分:

  (1)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

  出示:活动一: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

  b、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c、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 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出示:活动二 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小组讨论>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4.进一步研究有关于花的知识: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完成研究报告)

  (三)、拓展活动

  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

  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

  2、桥梁分类

  (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

  (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

  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

  4、总结

  (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2)你认识哪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下它们的名字,了解这些桥梁的类型、建造历史、所在位置和桥梁特征。

  板书:

  梁桥

  建桥梁 : 拱桥

  吊桥

  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不太成功,缺点很多。第一、紧张。本来在桥梁类型介绍后应该是桥梁的分类,结果这个环节被忘掉。第二、课件出示的不够及时,桥梁分类的总结课件和后来的桥梁实验结论的课件出示的都不及时。第三、实验指导不够到位。在这之前,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先做桥梁了,但是真的听课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总之,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观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与学生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星座,并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拓展性目标:

  继续观察星空,发现有关星空的更多的秘密。

  活动准备:

  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关资料。

  准备夏季星空的资料,如银河、夏日大三角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等。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夏天来临,美丽的星空更加灿烂,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雄伟壮关的银河,而且还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景。如果准备了有关星空的录像资料,可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活动一: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3、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通过教科书上的资料卡及银河两张正面、侧面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银河的图片、文字资料。

  5、最后通过星空全图和相关资料、课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观察的星座在从春季到夏季所发生的变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还可以以此为依托交流有关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识,及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他星座的传说,从而让学生对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活动二: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来对星空及相关星座观察、记录、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观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觉、发现等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观察的有关北斗七星的问题,画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简图。

  (2)秋季的仙后座、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鹅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相关资料,来讨论、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选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变化记录,并给学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间。

  3、进行全班形式的大讨论与交流,展示学生整理、总结出的星空和星座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认识,以求全班同学认识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自由活动: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1、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2、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评价:

  让小组同学从“坚持长期认真观察”、“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等方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对星空和星座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力争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星空及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定期开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动,比一比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看谁的发现多,谁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人人争当“小天文学家”,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1、交流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3、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如:贝尔用钱干什么了?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梅乌奇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公众知道电话是他发明的?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学探究中,人们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1)图表:阅读66页的图表,你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用图表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什么优点?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会:对确诊“为植物人”的病人,我们应该继续治疗,还是放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8-26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5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11-17

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案(精选15篇)04-19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篇03-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3-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03-07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03-2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12-27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实用]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