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名师指津,高考作文制胜攻略

时间:2021-10-02 15:34:14 高考辅导 我要投稿

名师指津,高考作文制胜攻略

[HTML]<br><br><br>[/HTML]      名师指津,高考作文制胜攻略

审题立意篇:吃透内涵,依题行文

名师指津,高考作文制胜攻略

河南太康一中 焦文林 赫艳冰

一、 依照词典的认定或社会习惯形成的意义解读话题。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包容”为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弄清“包容”的含义。“包容”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两个义项:一是宽容,二是容纳。“宽容”即宽宏大量,对于有损于自己利益、名誉、地位等方面的事,不予追究。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宽容是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意味着以德报怨,不斤斤计较,宽容可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重;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宽容其人,严责其过,方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容纳”机在固定的空间和范围内接纳(人或事)。据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纳别人,发展自我;容纳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等

二、 重视话题修饰语。如,200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选择”是话题的核心,而“心灵”的参与不必可少。有人形象地将“选择”与“心灵”比喻为内、外两个圈,两个圈对考生都起着限定作用

三、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请以“门与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并不是只要与“门与墙”相关就符合题意。因为这里的“门与墙”是有寓意的:门的寓意是“沟通”,墙的寓意是“隔膜”,而话题的实质是“隔膜与沟通”,所以必须从此入手作文。

题目“包装”篇

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 胡才富 程丛芳

一个既合文意又新颖别致、意味深长的标题,不但会抓住读者的眼球,成为文章的亮点,在高考中也可能为文章锦上添花,帮助你拿到高分。那么,怎样才能拟好文章的标题呢?

要拟好文章的标题,必须从运用材料的角度,抓住材料的重点,折射材料的主旨等方面考虑,力求拟出能昭示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的标题。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包装”文章的题目则是我们的考生很容易掌握的一种技巧。

一、 比喻:将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抽象难懂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的内容一目了然,标题更富有表现力。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年四川)

二、 借代引用:借用或引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人或事物、警句熟语等,赋予新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2001年全国),《此时有声胜无声》(2004年广东)

三、 仿拟: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标题等,加以创新,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且语言活泼诙谐。如:《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

四、 拟人:将抽象或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某种品格,具体可感,更能牵动情怀引人思索。如:《发展夺魁记》(2004年浙江)

五、 移时:突破历史时空的限制,有意让历史时空关系发生错位,旧事翻新意,赋予时代的意义,反映现实生活,熟悉而陌生,取意深刻。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2004年湖南) 

六、 公式联想:利用大家都熟悉的数学公式,运用想象和联想,赋予X、Y、Z特定的意义,演绎出生活的哲理,推导出令人深思的结论。如:《制>器+德》(2001年江苏)

七、 列锦:将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特殊的句式,经过读者对语义的联想和补充产生一个画面或一个场景,适用于写景、抒情、叙事的文体。如:《诗人﹒明月﹒黄花》(2004年重庆)

八、 对偶:以对偶点明主旨,显得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对比鲜明。如:《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英雄》(2004年福建)

九、 沿用古文体,翻出新意,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色彩浓郁。如:《遇者传》(2004年四川)

      另外,还有设问、反问等形式可以作为拟定标题的手段。如:《海棠依旧?绿肥红瘦?》(2003年广东),《“真我”何在?》(2004年江苏),《信他,抑或信己?》(2004年河南)等

创新篇:比喻的多边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

西南师范大学附中 杨哓婷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有创新意识”,特别强调推理想象要有独到之处,所谓推理想象要有独到之处,也就是希望考生能打破常规思路,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创新,可以是在材料、内容、见解、构思等任一方面,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体现出一定的新意。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进行发散思维,寻找最恰当的内容,确定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在内容方面即强调选材立意。话题作文“立意自定”,给写作者留有很自由的个性写作空间,这就为作文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但是,由于阅读量有限,我们手头的材料总是有限,而我们要应对的观点却是无穷。如何以有限的材料对付无穷的论点呢?事实上,论据不在多,而在于“经”,也就是经典,在于我们能否挖掘到事例本身所具备的丰富内涵来为论点佐证。

下面,我们就以“司马迁的故事”为例来讲解一下这种方法。仔细品读会发现,“司马迁的故事”的丰富性及深厚性可以衍生出各种内涵来作论据,如“人生的价值”、“信念的力量”、“对生命的思考”、“史学家勇敢的精神”、“苦难的价值”、“意志品质,其中还可细化如坚忍,能屈能伸,执着……等”。同是一例,取材者各取所需,各执论点,司马迁的魅力即显现出来。

我们可用近年来高考的作文题目来验证一下:2002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此例可直接探讨选择生与死,选择“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意义,中心深刻而贴切;2001年高考题“诚信”,司马迁正是弘扬了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历史良知与正义感才烛照青史,正是此论点的佳例;2003年高考题“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事物的认知”,司马迁作为皇帝近臣以及皇上斥怒加罪的受害者此双重身份,而力保不偏不倚,客观而公正的立场更好证明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2000年高考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者可直接抓住《史记》的主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即可比证其史学家的科学态度。

可见,在写作中,应用多边思维,有助于出新意,出创见,避免平庸、陈旧与老套。

而要运用好多边思维,就必须注意要有真情实感。因为,追根溯源,我们会看到那种拘泥于事物的一性一能,文章呆板老套的文章,问题都往往在于执着其“观感价值”,没领会其“情感价值”。所以,我们要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心神意会,方觉此女娇艳、妩媚,颇有不胜凉风之态。

以此类推,材料的观感价值体现在情节上,其情感价值则体现在思想内涵上。对材料的理解学习不可拘泥于情节的动听、曲折,而应留意此事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否则就会流于平庸。

通过比喻的多边思维,我们认识到创作的第一基本功——发现,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角度和高度。通过比喻的多边思维,我们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创作实践中更自觉地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来展现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