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时间:2024-07-21 16:03:43 教案 我要投稿

项脊轩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习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3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习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5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

  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

  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渗漉shēnlù葺qì垣yuán楯shǔn偃yǎn兀wù

  籁lài迨dài爨cuàn庖páo妪yù

  婢bì妣bǐ姊zǐ呱gǔ比bì阖hé顷qǐng笏hù号háo扃牖jiōng yǒu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B.悼亡母C.忆祖母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

  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

  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

  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

  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4.第五节——今昔对比

  “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5.叠字

项脊轩志教案9

  设计说明:

  关于《项脊轩志》,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基本阅读篇目。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明确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即: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且制定了《项脊轩志》教学目标如下:(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总体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2、品读亲情,深刻理会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2、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理解感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2、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1、重点:狠抓朗读与背诵,辨析多义词:“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在诵读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品读亲情。

  2、难点:体验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法学法设计(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导读法;

  3讨论法;

  4、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理解感悟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实录:(一课时)

  屏幕上投影显示幻灯片1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由朗读一首词开始,请同学们在阅读中细心体会词中的感情。

  (师生一起深情诵读。并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词写作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请大家在朗读中用声音表现出来。)

  (师生齐诵读)

  明确:词作的语言朴素,平白如话,但字字发自肺腑。

  然而,这样的伤情,在现实中,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表现在夫妻感情上,也表现在其他亲友关系中,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至情散文——归有光《项脊轩志》,一起品读世界上最纯净的亲情。

  屏幕投影显示幻灯片2: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解题并简单介绍作者

  明确:作者归有光;关于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项脊轩是一个书斋的名字。课文注释还提到,“项脊轩”一言其小,二是为纪念远祖归道隆。

  (全班齐读注释1,并提示学生,划在书上,记在心里)

  课文是记书斋来表达一种感情,那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感知文本,品读亲情

  1、齐读课文

  (屏幕投影幻灯片3):

  思考导学:

  A、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并在课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词句。

  B、作者用怎样的手法表现这种感情的?

  C、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自己

项脊轩志教案10

  教学说明:

  《项脊轩志》是明代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在文言文单元出现。我采取的是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这篇课文。特别是以《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作为学生探究的课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先以朱自清《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课文。接下来分三个步骤:

  1.鉴赏性阅读。让学生通过听录音,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当中动人的细节,然后确定一个题目,并且能对这段文字进行翻译并加以评点。

  2.评价性阅读。让学生在前一个环节对课文语言进行具体评价的基础上,对整篇课文的艺术魅力进行鉴赏和评价。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①能说出整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②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分析出细节描写在选材、描写、抒情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3.拓展性阅读。高中语文教学除了教本,还有读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本的精读,把读本的学习拉动起来。所以通过对《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阅读鉴赏,让学生读读本中与其细节描写有类似之处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

  教学指导思想:

  1.阅读鉴赏确实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以往都是老师讲的多,尤其是串讲鉴赏内容,写作风格,而让学生自己鉴赏的比较少。因此希望通过前面设计的三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真正自己找出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自行鉴赏。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鉴赏过程,由此提高鉴赏文言文的水平。

  2.这篇课文毕竟是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要顾及到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它不能象简单的现代散文那样,所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还要注意怎样让学生把鉴赏和文言文翻译、字词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3.目前读本作品提供较多,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但如果空泛地要求学生去读,学生不一定会读,而且不一定读的好。因此结合日常的语文教学,通过一个小课题的探讨,把课外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内课文学习的深度,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面。

  4.这堂课设计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主要是探讨在日常以语文教学活动为阵地的语文课该如何上。因此学生的活动较多,有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找课文中的精彩处并鉴赏和分析,自己概括评价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当场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设计,天长日久地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人文积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请大家看屏幕上,这段文字是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展示投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蹒跚的走”、“攀”、“缩”、“倾”这几个字非常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努力的样子。我们从父亲努力的样子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我们也从这几个字当中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敬仰。有人这样评论这段文字:“作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投影)我们感觉到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深刻地表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这种深刻的亲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运用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的作品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把细节描写究竟是什么来看一下。(投影)同学们注意看一下屏幕。(朗读一遍)细节描写: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归有光的文章不长,但是他运用细节描写非常好地抒发了作者对于项脊轩的深情之感。今天我们就以《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为学习课题,一起领略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真情实感的。(投影课题:学习课题《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下面我们先听一个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字的读音,并且能够拿起笔把一些细节划下来。(投影)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

  三、小组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找出课文中动人的细节,并且能对一个细节做具体的鉴赏分析。在讨论后我们要求是这样:1、你的话要有个话题2、站起来说时要对原文做一下翻译,然后再谈你的分析。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3-5分钟)

  (提示:抓紧时间,并走下去巡视,询问)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思考的还不这么成熟,那么在别的同学发言的过程当中你再继续思考。哪个同学先来讲?

  学生甲:我们组讨论出来的就是在“偃仰啸歌”中作者表达出的可喜之情。“偃仰”就是“俯仰”,而“啸歌”就是放声长啸。整个词语连起来就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文章的第一段先写项在修葺前是个狭窄、陈旧、残破、昏暗的地方,是一个“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方;后来又写书房的“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因为作者的修葺变得非常明亮,非常幽静。在如此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中生活、读书,怎么能叫人不舒适呢?所以作者在项脊轩中仿佛已经忘却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仅一丈见方的小轩,而如同李白般潇洒飘逸。我觉得这里体现的是项脊轩带给作者是个与世隔绝的只属于作者自己的天地。而在如此一个美妙的环境之中,怎么能叫人不放声长啸呢?所以《项脊轩志》只写的是项脊轩的舒适及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体现了作者其乐无穷,安贫乐道的精神面貌。

  学生乙:我们组选的是“尘泥渗漉”。解释此句(略)这个词写出了项脊轩的破旧、简陋,也照应了前面那句“百年老屋”,也为后半段做了前提,就连泥沙都要渗漉,更不要说是“雨泽”了。为了不渗漉,最后还修葺了它,这也是有联系的.。这句还把原本的破旧写活了,通过泥沙的漏下,写出了项脊轩的破,也为后文作了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学生丙:我们组讨论的是“从书斋的命名来剖析作者的人生理想”。取名为“项脊轩”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所住的书斋非常小,二是因为他的远祖归隆道住在项脊泾,所以把书斋命名为此有追悼祖先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就想要光耀门楣,从一侧面可以反映出他想成为家族的脊梁。

  学生丁:选择最后一句话进行鉴赏。作者在前面写到了与妻子在项脊轩中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后来不久他的妻子便去世了,然后老屋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败。这棵琵琶树因为是妻子当年所亲手种植的,对于作者来说就显得犹为珍贵,而当妻子死了以后,人都已经不在了,而琵琶树却“亭亭如盖”,也暗示了时间飞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深爱着妻子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情深似海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诗,就是崔护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写的也是一种人亡物在,物是人非的一种感情。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伤以及怀念妻子的浓浓的深情。

  学生戊:我们这组讨论的是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老师:我要打断你一下,先把原句翻译一下。)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学生已:我们这组抓的是四个意象,刚才前面同学谈到了“犬”,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就说“鸡”、“篱”、“墙”。“鸡”的话是这一句“鸡栖于庭”,翻译过来是“鸡在门厅中休息”,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大家庭中门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显示这个家庭的地位和门楣,一般家庭对此都非常重视。但作者这个家却让鸡在庭中随意,可看出鸡没有人看管,更没有人顾及这个家庭的脸面,就写出了这个家庭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景象。后面的两个意象“篱”和“墙”,写在同一句中“”。翻译……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这个时候作者就发出了“凡再变矣”的感叹,我觉得这虽然只是一句很简单的陈述句,但是也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因为才变了两次就已经变到大家互不相认的地步了,这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他希望不要再变下去了。

  学生庚:我们找的是“往往”二字背后的意韵。翻译……“墙往往而是”突显的就是一个“悲”字,在本是就不是一个特别宽敞的家庭里,到处都是墙,把一个完整的家硬生生的分开了。“往往”二字透露出了那一面面的墙所散发出来的冰冷的空气,似乎冻结住了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心。在此,“往往”又似乎夹杂着作者长长的叹息声,回想到那些冷漠无情的亲人,回想到那些死气沉沉的门墙,不禁摇头叹息。总之,“往往”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感觉,它背后的意蕴有太多。但是举目四望,人们能看到的却只有墙。

  学生x:我们抓的是大母“喃喃”自语中的殷殷期待。原句:比去……待乎!翻译:……(老师提示注意主语是谁要翻译准确)“吾家读书久不效”寄予了大母对作者的殷切期望。但是她前面“自语”两个字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感情,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语”就是轻轻的对自己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大母来看为了不影响作者读书所以轻轻的说;也是为了不给作者太多的压力。短短的两个字就将大母对作者的一片关爱之心跃然纸上。首先大母对作者是有很高的期望的,希望他可以读书有成效,能光宗耀祖;但是她又不愿意让作者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真真切切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蔼的老祖母的形象。这个词也可以从作者这方面来看。面对这样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祖母,作者的感动就不必再说了。而面对亲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作者心中也有一丝的悲伤,家庭破裂的痛楚时时在心中盘旋,而父亲不得志的困惑也使在觉得自己对不住大母的一片关爱。

  学生cc:谈“长号不自禁”,翻译……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里作者由项脊轩勾起了对亲人的回忆,在对祖母的回忆中,作者写道了祖母亲切的嘱咐,细致的动作,更写到了祖母用象笏来激励作者。回忆祖母,作者重在说明对祖母的遗教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作者对前途的忧虑交织起来,也就达到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以至于作者“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从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已故祖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学Q:我觉得这句话是全文写的最好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写的非常简洁,你看它只是用几个字就形容出母亲用手指轻轻敲门的神态。“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然后这些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娘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我觉得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同学W:“小轩并坐,凭几学书”“小妹细语,是喜是悲”这是作者对和妻子那段美好生活的描写,翻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喜的。在这样美满幸福的婚姻之下,谁能不喜?但是过了几年,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了,所谓人去楼空,每当他走进阁子,睹物思人,蕴涵着无限的悲哀。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现在的作者正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剪不断,离还乱的纠缠,所以说这里的感情应该是以喜衬悲吧。

  学生:“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翻译:……初读此句感觉有矛盾,竟然是自己独自静静的端坐,又怎么能够听见万籁之声?但细细品来却非如此。作者所写之声未必就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在“室仅方丈”“庭阶寂寂”的项脊轩中,作者的视野并不开阔,但思想的脚步却是栓不住的。在借书满架之中,在兰桂竹木之间,作者闲适安逸的读书生活使作者的心境无比的平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就能超出一般的水平。虫鸟的窃窃私语,绿竹的风移影动,在作者的耳中都是美妙的自然之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细腻和宁静的感情都是只有在优美恬静的项脊轩中才能够获得的。

  学生:余扃牖而居翻译:……关窗读书突出了他学习是十分认真的。这与他当时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当时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促使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然后金榜题名。听说他考举人考了八次但是还是没有考上,这也更能充分表现出他的毅力。

  我从教参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选如教材的时候从原文中删去了。我们看一下。我觉得这段文字大家尤其呀注意的是哪些字?我们来读一遍——余区区……奇景。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问:即使处在破败的屋子中间,也要扬眉吐气,会有奇景出现。那这个奇景是指什么呢?我们联系刚才前面同学讲的,作者关窗读书,可以想象他今后的道路。我通过现在这样的苦读,将来必有奇景出现。所以刚才的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胸中的理想。

  学生: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蝉…………”用有声来出它的静

  刚才我们许多同学从课文当中找了很多生动的细节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好,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一起找了课文当中生动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了鉴赏和分析。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总体评价这篇课文所体现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先把课文朗读一遍。(3分钟)这篇文章通过对项脊轩的回忆,记录下了作者大半生的情感经历,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用一个个细小的情景,给我们描绘了他在项脊轩中的所见所闻。我先把上节课的一些内容总结一下,大家看投影:课文在第一段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出示: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小鸟啄食,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用这些描写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提问——一种非常幽静的意象,闭上眼睛就会去想象如世外桃源的那种感觉。

  出示板书:

  一、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放在细节的上面)

  月光下,树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样的一幅美妙的图画。

  这是第一幅。然后在第三段,一开始作者又通过这样几个细节:

  出示: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问——破败,凌乱,衰败的感觉。好,我们来概括一下(出示板书)

  二、——衰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再接下去,作者通过对老妪、祖母的回忆,写了他们对他的关爱之情,这里也有几个细节写的非常好。(出示板书)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通过这几位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想象当中这是一幅发生在项脊轩中的

  三、——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出示)在这些至亲的关爱之下,作者立志要发奋苦读,要光宗耀祖。因此,第四幅图画,我们给他命名为:

  四、——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板书)

  出示:借书满架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完了没有?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生答:与妻子的感情)对,还有与妻子的互敬互爱。最后一部分作者更多的是回忆和妻子在小轩当中的生活琐事。

  出示板书:(朗读)

  五、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写了这棵枇杷树,刚才有同学在发言的时候说这时候是作者融情于树,情深似海。所以这样的一个情节的描写我们给它概括成——互敬互爱的夫妻相伴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样五幅图画,告诉我们作者在项脊轩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几幅图画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在项脊轩中他有不少的欢乐,也有太多的悲哀。这句话呢,作者其实在课文当中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是哪一句话呢?大家一起念念看。这句话非常简洁,但是把作者所要抒发的喜和悲全部都揭示出来了。项脊轩中的往事,那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修饰,就是琐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他用的文字并不多,而且平平淡淡。但是读完全文为什么这么会让我们感动呢?本文抒情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个问题进行概括和评价。(分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甲:第一点,整篇文章都是以悲伤为基调的。第二,它没有特别的直接抒情的语句,啊,我多少怀念啊,生活多少让我向往啊。他没有这种感觉。而是用客观的语言叙述中穿杂着情感,非常平凡但是入人心。而且他描写的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事情,没有象什么今天倾盆大雨啊,谁送我去医院啊。

  (评价:用客观的语言写了很平凡的琐事。既用客观的描写了细小生动的细节,反而体现出了艺术魅力。非常好。)

  学生乙:我觉得这篇抒情性的散文名为“志轩”,实际上是“志人”。作者以百年老屋的兴废为主线,穿插了他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回忆和怀念。选材于琐事,读起来比较有人情味。这篇文章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淳朴。如果越袄打动读者的话不一定要有轰轰烈烈的情节,简简单单才是真,这也是归有光最大的特点。

  (评价:项脊轩并不重在记轩。而是重在记人,记事和记情)

  学生丙:我觉得项脊轩中的细节描写很琐碎,但是都是很典型的。虽然很平淡,但是都是真情的流露,真情在人与人心中都是相通的。所以他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好象春天吹来的杨柳风一样一丝一丝的沁入人的心脾当中,又好象是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灵。

  (评价:为什么会日次滋润人的心田呢?它的魅力主要在哪里呢?两个字——真实,没有虚请假意。)

  学生丁:我概括一下前面同学的说法: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评价: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其它同学再来体味下什么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生戊:前面同学都提到了平凡两个字,越是平凡的东西就越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在这篇文章里面出现了很多人物,但是每个人说的话都不多,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心情,而且也能读出作者内心包含的情感。

  学生己: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记叙了非常多的琐事,从这一点我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多情的人。在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他觉得小鸟十分可爱,表现了他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在第三段中又抒发了对娘亲和祖母的亲情;在第四段中抒发了对小轩的热爱;最后对妻子的爱情,我自己被他那种多情所折服。

  (评价:为什么这么短的文章能容纳这么多生动丰富的细节,缘自什么呢?——作者是一个多情的人)

  学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拿鲁迅的文章来讲解。鲁迅的文章用比较尖酸刻薄的文字去表现社会的黑暗,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美术中的大写意,波墨画的话,那么归有光的文章就属于白描

  (评价:白描这个词用的很好,板书。拿鲁迅的文风与其比较,那显然是不同风格的)

  学生:和骈文相比有特点。骈文都是以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这篇文章的语言是非常质朴的。作者花很大的笔墨进行描写,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寄托哀思的氛围,抒发自己的感情来打动读者。作者在项脊轩中埋下希望的种子,但是八次应考都没有成功。

  与他朝夕相伴的亲人,妻子都先他而去,作品中的一些意象,如枇杷树等,都象有一层感情的面纱,帮助作者述说平生不得志及丧失亲人的痛楚。就象有句话:“于细微处见真情”,这篇文章就做到了这一点,融情于景,读后感人肺腑。

  (评价:说的很好,整篇文章特点就是融情于景,融情于事)

  那么最终我倒是要问一下同学们,他借项脊轩到底抒发了作者哪一些感情?

  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我们现在来一起总结一下。

  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从课文当中细节的选材(板书:1。细节的选材)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几个字来概括(——琐细真实丰富(板书))同学们都说到了,他写的是平凡的事情,甚至是琐碎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非常的真实,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着深刻感受的。那么一般的文章,细节用一到两处也差不多了,是不是?但是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写下来,一个一个的细节连缀而成,非常丰富。这是他选材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们从描写的角度去分析(板书:2。细节的描写)描写呢,刚才同学已经一言已蔽之了,就是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什么叫白描?白描就是不加修饰,“不事修饰,尽得风流”了。那么在这篇课文当中它的描写追求的是怎样的境界呢?我概括同学的话是不是就这三个词(——(板书):自然简洁清淡)

  没有抒情笔调十分浓郁的语境(啊,我爱你,祖母我思念你)但是就是写的那么感人,它蕴涵的感情又是怎么样的呢?所以细节的抒情是什么样的?

  板书:3。细节的抒情

  ——细腻真挚委婉

  他对项脊轩、对家人有着这样一种细腻的深厚的感情,但是注意了,这种感情他不是直抒胸臆的表达出来的,而是委婉,含蓄地表达的。那么因此,这样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幅作品它的艺术魅力所在。读完全文,我们感受了作者并不是为了项脊轩而写项脊轩的,而是为了追忆在项脊轩中他的那份情感。我觉得他所抒发的情感,有独处在项脊轩的那份乐趣,有在项脊轩孕育的襟怀和抱负,也有对项脊轩深深的眷恋之情。那么在抒发这种情感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已经过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己命舛,也对家庭败落状况的悲哀之情。所以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美文。在它以后的很多人,对它这篇文章有多许许多多极高的赞美,我们现在来看看哪些人是怎么评价的。

  板书: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评价:归有光是借项脊轩这个阁子,来记叙了几代人的踪迹。)

  板书: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林纾

  (评价:什么意思?解释……说明这段话会引起共鸣,感人肺腑)

  再比如说,板书: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王锡爵

  (就作者,看上去他并不是要告诉你他对项脊轩有多少的眷恋,在项脊轩中自己有多少的喜怒哀乐。但是平平淡淡的文字当中已经洋溢着这样一种情思。)

  我想,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平常之事抒强烈之情,这大概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了。

  刚才同学们概括起来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就是选取这些细节来抒发真情实感,运用细节描写是不是在文学史上就归有光一个人写的那么好呢?也不尽其然。我们印象很深的这个人是谁?在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的是谁?——严监生。这个人物是吝啬鬼。作者就用两个手指头的细节把这个吝啬鬼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初中时我们也学过鲁迅的作品,很好的塑造了那个孔已己,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排出几文大钱”,一个是“站着喝酒,穿着长衫”,“多乎哉?不多也!”

  所以细节描写并非归有光专用,其他人也会,刚才我们举的孔已己和吝啬鬼都是小说当中的人物。小说中需要很多细节来刻画。那么现在学的是古代散文,其实古代运用细节的神来之笔也是比比皆是。那么我们接下去就要拓展一下,请同学们把读本拿出来。配这个单元的学习有许许多多的文章,看一下篇目。(板书并朗读一下篇目)下面我要求同学们针对这样四篇文章,请你们阅读这些作品,挑一篇就够了,能够从这些文章当中找出生动的细节,并注意用文字评述。(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抓的准,评的准,措辞运用的到位。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写到这里,大家现在来交流一下,看看谁先来?

  学生:貂皮外衣是一件十分贵重的东西,而当时作为大官的左忠义公却不顾外面天气寒冷,毫不由于送给根本不认识的而后司仅仅看过他一篇文章的年轻人改上,他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情跃然于纸上,一生得到一知己死而无憾这样的感情很让我感动。(评价:这是《左忠义公逸事》中的一个细节)

  学生:我也是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乃……,这整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左忠义公是精神上的一个铁人,有几个字特别明显……其中体现出来的左光斗特别强烈的感情以及那种严厉的态度,与前文史可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左光斗刚毅、坚强和大义凛然、先国家而后私仇的那种品资,直射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因此,后人在魏忠贤死后,追谥他为左忠义公就是体现了这一点:忠,就是忠诚;义,就是刚强,坚毅。

  学生:我们选的是五人墓碑记中的一些片段。对五人就义时的表现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体现了他们是为坚持正义而死,心中的大无畏精神体现的非常好的。后面的那一句是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手法,“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他是以“颜色不少变”对真实的细节加以夸张,烘托出神情刚毅的人头塑像,似乎死后还在为正义而斗争,更加突出了他们就义时的壮烈。这段文字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五人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学生:我选的是袁枚的《祭妹文》(《祭妹文》抒发的情感也是很强烈的)莞儿……这句话表现了妹妹幼时天真好学,也体现了作者对死去的妹妹的无限哀思。试想一下,如此一个“明……”的女子却不幸早逝,叫人如何不为她惋惜呢?然而就是因为这句话为袁一生的悲剧的命运埋下了铺垫。这是因为袁的知书答理,聪明好学才有了她“”的品性,才会因为“”遭人遗弃。这个情节看似普通,好象李商隐笔下的“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景象,凝聚着作者内心无限的悲凉。

  (评价:袁枚的《祭妹文》也是写的情深意长,但是他与归有光的《》不同的在于这是一篇祭文,所以情感抒发更为强烈。《与妻书》有没有同学鉴赏?)

  学生:《与妻书》第一段,这里作者此行知道自己是凶多吉少,想告诉妻子,但是又恐怕妻子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最终而没有开口。那么作者心中的矛盾和惆怅是可见一斑的。“故为日日呼酒买醉”这里作者写道是去“买醉”,他希望自己醉了以后就没有现实当中残酷的抉择和生离死别的悲伤,能够一醉解千愁。一方面是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而另一方面是“”的爱妻,作者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舍得放弃而又不得不放弃的,所以欲言又止,我想当时作者的景况肯定是心如刀割,一般人所不能够忍受的。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作者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悲哀,,独自借酒浇愁。其实,在惆怅的时候买酒希望长醉的不止林觉民一个人,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是比较飘逸潇洒的一个诗人,当他比较惆怅的时候还辉去借酒浇愁。还有陆游写道:“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当时写的是一种思念故乡,感慨自己韶光不再。还有苏轼写道的“把酒临风”。

  总评:刚才几个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在课外阅读了这些文章中找到了作者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进行了自己的鉴赏。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进行鉴赏了。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们全体同学以《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这部作品它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其实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用清淡之笔去写寻常之事,然后用寻常之事抒发自己的情感,(板书: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本)也还是可以做到的。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项脊轩志教案11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二、文本探究:

  (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项脊轩”

  ,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

  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

  “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呀!

  同学们,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感受: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不过,陶与刘可以忘情地沉醉于个人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这样吗,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讨论)

  (二)年轻归有光的心态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这个小天地,带给了他无限的情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感到内心伤悲呢?(投影“庭中”)

  2.请问,作者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为一的整体”,现在呢?“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请同学个别朗读,体会这句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态)——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投影“家庭”)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4.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

项脊轩志教案12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虽好,但唐宋间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课下练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题材及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品味作品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难点:

  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散攵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的“时”字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时”——时不时。小鸟飞来飞去,有动感,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感觉。“时”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从侧面突出轩中的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偶”——说明小鸟不常来,偶尔飞来,没有那种亲切感,也不能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2、“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明确: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明确: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4、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这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一一写来,渐渐营造出“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禁,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与全文融为一体。

  5、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吓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九、补充资料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抄袭,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十、总结全文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

  项脊轩,为作者书房,“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

  课后训练

  1.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发生变化。

  (4)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得

  ①不能得日

  ②得不焚

  (2)当

  ①以当南日

  ②他日汝当用之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

  (4)殆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③丧失殆尽

  (5)过

  ①日过午已昏

  ②从轩前过

  ③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④是寡人之过也

  (6)之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④先妣抚之甚厚

  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7)以

  ①垣墙  (8)而

①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②客逾庖而宴

  ③余扃牖而居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⑤往往而是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客逾庖而宴

  (2)乳二世

  (3)执此以朝

  (4)垣墙  (5)内外多置小门墙

  (6)东犬西吠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雨泽下注

  (9)使不上漏

  (10)前辟四窗

  (11)时至轩中

  (12)庭中通南北为一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6.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7.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1)一丈见方。

  (2)到处。

  (3)变了两次。

  (4)女子出嫁。

  2.(1)

  ①得到、获得;

  ②能够

  (2)

  ①面对、对着;

  ②应当

  (3)

  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4)

  ①恐怕,可能;

  ②危险;

  ③近,接近

  (5)

  ①过去;

  ②经过;

  ③超过;

  ④过错

  (6)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③代词,那;

  ④代词,她;

  ⑤助词,的

  (7)

  ①连词,表目的,来;

  ②介词,用;

  ③介词,依靠

  (8)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代词,你的;

  ⑤连词,表修饰

  3.(1)名词作动词,吃饭

  (2)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3)名词作动词,上朝

  (4)名词作动词,砌上墙

  (5)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6)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7)名词作状语,亲手

  (8)名词作状语,往下

  (9)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10)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名词作状语,时常

  (12)数词作名词,一体

  4.(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特殊句式:被动句,“焚”在此处有被动的意思。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8)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项脊轩志教案14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项脊轩志教案15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解题

  1、“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感知全文。

  1、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补充〗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项脊轩志教案】相关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02-25

项脊轩志教案04-29

项脊轩志 教案(2)04-25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04-22

《项脊轩志》教案(通用9篇)12-28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检查05-01

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04-25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10篇)01-05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