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所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怎样面对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呢?这一直是我们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说实话,我和很多老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怕这种意外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怕它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怕自己无法驾驭,怕耽误了教学时间??在听了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一课后,我获得了一些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后,教师就将交流的面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称赞道):是比上学前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呀!
生(看着大家,自豪地说):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我都能答出来。
师(摸着学生的头):哟,你也发现了自己的这个进步。老师教你两年,早就注意到你的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好了。(说完,孩子羞涩地笑了。)
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你能把你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行。(说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整洁、端正的字获得同学的掌声。)
生(大声说):我会洗碗了。
师:哦,你真棒!你要是能天天坚持这样,你还会是妈妈的好帮手呀!
(孩子们在各种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地):我会拉二胡了,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同学听听看?
http://meiwen.anslib.com
生:好。我正好把二胡带来了。
(于是孩子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底下的孩子开始笑起来,还有孩子说“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课堂教学出现意外了。我们也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不知她会怎样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众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也行。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还有的甚至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强多了!(听了他的话,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
生:所以你要坚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孩子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说得对,你今天其实拉得也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真挚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课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也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拍手叫好。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这次小小的意外,居然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反思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陔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是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对成长的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
让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这是教师面对开放课堂最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例如,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拉二胡的过程。这样使他们不仅意识到拉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能体会到那个小演奏者的不容易。用事实说话,则能更好地保护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让那个表演者真正地受到别人的肯定,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也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同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倾听学生的话语,了解孩子思想的偏差外,更关注了孩子的行为,关注了他们的神情。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同学们的笑声时,不自信地低下了头。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引导其他孩子实践感悟,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认同了最初演奏的孩子。听到别人的认可后,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不一会儿,她笑了;在大家真诚的掌声中,她的头抬得更高了。从她的神情变化中,我们能感受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贵的东西——自信心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孩子整个生命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这节课中,正是教师的关注,促使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得以逐步恢复。试想,倘若教师放过了这个环节,也许这个孩子的头将永远不敢高高抬起了。
2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让孩子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互相启发。
同样,面对其他孩子的哄笑,我们通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面对嘲笑的孩子说:“刚才有同学说自己有礼貌了,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行为,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吗?’,再对演奏的孩子说:“你今天演奏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相信这样的引导也会很快平息这场风波,并安抚那个孩
子的心。但是,光凭教师的说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做法只是教师自己行为意识的灌输,并非是孩子自己道德认识的内化。
相反,在上面案例中,教师就把学生的生成问题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让孩子自己体验拉二胡的困难。以事实说话,让学生自悟、自省,获得教育。孩子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们的话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生命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把生成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会让我们看到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我把它作为文章的结尾,希望能给我们新课程实践者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精彩。
【《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01-21
《经典伴我成长》教学设计07-19
明天我们毕业的教学设计02-10
我们的成长05-18
我们在成长04-22
关于《成长档案》的教学设计01-15
我们的小揽车教学设计02-08
《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02-10
《我们家的猫》教学设计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