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读这个比例

时间:2023-04-30 22:27:4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么解读这个比例

咱们有见仁见智的成语,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东西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在现实中确实是层出不穷的。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不同鞋厂的两个人同到某地考察鞋子市场。一个人回来汇报说,那个地方的人根本不穿鞋,所以没有市场。另一人则汇报说,那个地方的人都不穿鞋,鞋子一定会有空前的良好的市场。不知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但却生动说明了,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着怎样差异的解读。   新近从媒体上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显示,面对多种职场选择,优先选择进党政机关当公务员的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们的比例并不相同。东部的人占51.6%,中部的人占59.4%,西部的人则高达72.8%。对于这不同的比例,我所看到的登载这个比例的媒体说,这显示了改革开放程度越深,人们的“官瘾”越小。(2012年10月31日《报刊文摘》)   不错,改革开放程度高的东部,优先选择当公务员、当官的人是比中部、更比西部的人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程度越高,人们的“官瘾”越小好像也站得住脚。但是,当这三个比例赫然映入我的眼帘的时候,如果不看上面那种解读,我绝对解读不到这个方面。   这三个比例更给我冲击力的解读是,时至今日,我们国家,我们社会,优先选择进党政机关当公务员、以后有可能当官的人竟然都高到这个程度。连领改革开放先声并一直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东部,也有一半多的人作这样的优先选择。   咱们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事的行当远在72行之上。就算只有72行,那当公务员、当官也不过是其中的一行。但竟有5成到7成以上的人选择当公务员、当官。也就是说,一半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优先选择那七十二分之一的行当。是这些人热心为人民服务吗?恐怕,在七十二行中,官员、公务员这个群体最有“油水”,也最风光,才有那么高比例的人对其追求不已。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经典”的话:我算看出了,当什么都没有当官好。招收公务员的考试竟然达到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就说明一切了。   在咱们中国已往的数千年历史中,当官是最优越、最风光的事情,所以当官也成了人们至少是读书人的首要选择和追求,成了碌碌尘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观。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天才诗人都追求在官场能有一席之地,一生为当官而奔波。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读书人来说,只有当官才算出人头地,才算实现了人生价值,官越大价值越高。满腹文章却当不了官,这一生就算白活了。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才锲而不舍地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考屡败却屡败屡考,终于如愿以偿;而鲁迅小说《白光》中的陈士成考了一辈子也不曾考中,最后神经失常落水而亡。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向往、不追求当官,但更多的是根本没有可能、没有门路而放弃去想。   这样高比例的人优先选择当公务员,全是因公务员待遇优越,旱涝保收,工作相对轻松吗?不全是这样。因为按公开的“明码标价”的待遇,公务员的优越性并不比一些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垄断性企业职工的待遇高,后者还有高过前者的。但是,谁都知道,公务员,除那“明码标价”的待遇外,更可能有不少所谓“福利”,这常常比那“明码标价”的还要丰厚。“工资基本不用,烟酒主要靠送,吃饭主要靠请,坐车全都靠公”,就是对当今一些官员的写照。另外,更是谁都知道的,一些人只要把手中的权力略作变通,做几桩小买卖,都能胜过几年“明码标价”的工资。腐败分子无不腰缠万贯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所以,笔者从上述三个比例中解读到的不是所谓改革开放越深入,人们的“官瘾”越小,而是当官越有“好处”,人们的“官瘾”越大,想当官的人就越多。如果官员都保持着高度廉洁奉公的风气,如果权力受着严格的制约和监督而不能、不敢胡作非为,如果行政都处在透明的阳光下,公务员、官员只有受群众监督的“明码标价”的待遇,笔者敢打保票,选择当公务员、当官的人将大大怎么解读这个比例减少,其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将大大降低。   至于上述三个比例中,东部低于中部,更低于西部,也确实有改革开放的功劳。深入的改革、扩大的开放给人们开辟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人当然不想拥挤在当官的独木桥上,在这一棵树上吊死了。这鼓舞我们一定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怎么解读这个比例】相关文章:

这个社会怎么了04-29

说说这个人作文怎么写12-08

怎么写又到清明这个作文11-28

这个世界,这个世界!11-05

解读04-28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 比与比例的教案02-20

迟到了怎么办?解读那些经常迟到的人的心理10-21

《彷徨》的解读07-20

幸福的解读09-09

解读的作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