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解读

时间:2023-07-20 10:05:32 兴亮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彷徨》的解读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读过小说,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彷徨》的解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彷徨》的解读 1

  作品简介

  《彷徨》是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该书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人类,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xx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作品目录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内容简介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小说思想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他是写人生的一种轨迹,这轨迹似乎有铁的规定在。从起点,抛一个圆形的弧线,然后又重新跌回起点。甚至,跌回到起点以内。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 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那时候,时兴写小说。写小说成了那时的潮流。何况之前,先生已经写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篇。它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写作的先河。

  理解“彷徨”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钥匙,就在于这题记《离骚》中的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里,把它称为“题眼”。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

  只能是“荷戟独彷徨”了。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我以为是切评。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彷徨》的解读 2

  一、《彷徨》的概述

  1.1 作品背景

  《彷徨》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创作于1924年至1925年的14篇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当时人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精神迷茫。

  1.2 小说主题

  《彷徨》的主题集中在揭示社会的腐朽、人性的扭曲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表达了作者对国民性的忧虑和对改革的呼唤。

  二、《彷徨》的风格特点

  2.1 鲁迅的写作风格

  鲁迅的写作风格以讽刺、犀利见长,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他的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鲁迅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意义。

  2.2 《彷徨》中的象征

  在《彷徨》中,鲁迅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来表达他的观念。例如,在《药》中,小胡同象征着旧社会的封闭和僵化;而在《故乡》中,乌鸦则象征着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

  三、《彷徨》中的代表作品

  3.1 《药》

  《药》是《彷徨》中的一篇经典作品,讲述了小镇上一个贫困的革命者为救病重的妻子,用自己的信仰换取了一包神秘的药。这篇小说通过药这一象征,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革命者的冷漠和对封建迷信的盲目追求。

  3.2 《故乡》

  《故乡》是《彷徨》中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回到乡下探亲,却发现故乡变得陌生而残酷。这篇小说通过乌鸦这一象征,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心灵扭曲。鲁迅在作品中提出了“无可奈何”的主题,揭示了当时人们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无奈与彷徨。

  3.3 《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篇描写贫苦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鲁迅通过讲述孔乙己这一角色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不理解与歧视,以及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艰辛处境。

  四、《彷徨》的启示与意义

  4.1 鲁迅对国民性的忧虑

  在《彷徨》中,鲁迅深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困境,通过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国民性的忧虑。他认为,要想改变民众的命运,必须先唤醒他们的觉悟,抛弃传统的束缚。

  4.2 对改革的呼唤

  《彷徨》中的许多作品都在呼唤改革,鲁迅力图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唤起人们对于改革的渴望。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3 对人性的探讨

  在《彷徨》中,鲁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探讨。他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用讽刺、悲剧等手法展现人性的扭曲与矛盾。这些作品使我们重新审视人性,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与尊严。

  总结来说,《彷徨》是鲁迅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精湛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集。通过对《彷徨》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观念和社会观察力,体会到他对国民性的关切、对改革的呼唤和对人性的探讨。同时,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引导我们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五、学习与借鉴

  5.1 对现实的关注

  鲁迅在《彷徨》中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剖析,关注社会底层,揭示民众的苦难与无奈。这为我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提供了借鉴,使我们更加关注现实,挖掘生活中的故事与矛盾。

  5.2 文学技巧的运用

  鲁迅在《彷徨》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如讽刺、象征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这些技巧值得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习与借鉴,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5.3 对人性的挖掘

  在《彷徨》中,鲁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挖掘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这为我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提供了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人性,从而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5.4 批判精神的传承

  鲁迅在《彷徨》中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对旧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犀利的揭示。这种批判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敢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通过对《彷徨》的深入解读与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养分和人生智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启示。让我们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与进步,为世界贡献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彷徨》的解读】相关文章:

流淌的彷徨作文04-29

今年春天我很彷徨作文03-19

从此我不再彷徨作文07-07

解读懦夫的作文04-29

海的解读与随想作文02-17

如何从笑容解读他的心思02-17

《蒹葭》的叙事式解读03-01

追随聆听解读的教学互动02-27

李煜的三度解读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