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主学习与常规培养的关系研究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关键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传授者的角色使得孩子学习被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面对小班40多个孩子,如果一味地放纵他们的行为,也会给活动的组织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个别孩子破坏整个活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体,我们在本学期开展了一些研究,同时也寻找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教育策略,旨在寻找合理的方法,既能满足孩子的自主发展需要,又能使活动有序地开展。
树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的年龄越小,对规则的理解能力也越弱,他们记不清楚复杂的要求,所以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时候,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简单、具体、反复。教师就要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反复纠正、练习,如:利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反复渗透。如在区角游戏开始前,会运用“我们一起去上班”的拟人化语言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发现隐藏的规则,如让幼儿如何正确的洗手时,我们把洗手的五个步骤通过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同时加上动作的辅助,使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当游戏中发现幼儿的鞋子随地乱扔时,我们就运用标记,使幼儿明白我的鞋子脱下后应该放在这个位置,既使幼儿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又有效地控制了区域内的人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直观形象的标记图可以慢慢过度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去遵守各种标记规则。
规则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各个班中的孩子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入园前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根据教师普遍的反映来看,一些上过托儿所的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遵守规则的意识却很薄弱,表现为反抗、散漫和有攻击性行为,针对这类幼儿的教育策略是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从而在集体的活动中能逐步遵守集体的规则。如,在运动结束后,安排他们进行收拾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室内一定要关注好这些孩子,适当地让他们参加一些劳动,在老师不自不觉的“监管”下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本学期末,我们开展了“行为习惯,从小抓起”的家教指导活动,通过分析案例,让家长对怎样对待幼儿园里孩子的纠纷,怎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当孩子在幼儿里发生纠纷里,多数的家长会采用教育的态度,这也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纠纷的概率。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二、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研究。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提醒我们2—4岁幼儿要重点发展个性的自主性,小班幼儿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因此对其进行自主性教育势在必行,而“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还需要教师适时适地指导。
在倡导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幼儿的自主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运用的方法上也做了很大的改进,以使幼儿能朝着更好的目标发展。
1、创设自主性的环境。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的物质环境。幼儿园
2、提供自主性的材料。
三、当常规和自主性发展出现矛盾时的解决策略。
常规的形成和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看似两条平行线一样互不干涉,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总是会发生这样的感叹:要是幼儿人少一点,我的活动肯定还要成功;要是班里的孩子不是那么皮,我肯定给他们更多自主的机会……感叹表达了教师心中美好的愿望,更折射出幼儿常规问题和自主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是常规培养好了,那么自主活动的机会必然更多,要是幼儿的常规出现了偏差,那教师只好剥夺一些幼儿的自主活动机会。既然看到了存在的关系,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发现身边的个案,从而寻求解决这一对矛盾体出现对立时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
一日活动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动静交替。教师的眼中应时刻装有孩子,把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除了要关注那些顽皮的孩子外,更要把眼光放在那些中间层次的幼儿身上。有一位家长在宝宝成长录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这几天,我伯孩子不太愿意上幼儿园,问她原因,她说“老师不喜欢我!”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却反映出老师在看待孩子方面仍有所欠缺,更多地关注到了两头,忽视了大部分的处于中间层次的孩子。老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和引导者,不仅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小事,更要带着问题去处理这些问题。
2.教师要有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有效的方法和无效的方法,运用有效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老师发现幼儿在娃娃家里游戏时,把餐具和食物都放在地毯上,既不美观也不符合把物品摆放整齐的要求,老师发现这一问题后及进地介入游戏,问清楚原因后得知原来是娃娃家的大人和娃娃在野餐。孩子已具有了野餐的基本经验,所以他们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如果当时老师一味地去制止,可能就抹杀了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在以后的游戏中他们会有所顾忌,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作为指导者,一方面可以运用语言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一些隐性的道具,使幼儿在自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常规。如丫丫班孩子在午睡后有喝水的习惯,由于活动室和卧室中间有墙隔开,当老师在卧室里帮助幼儿整理衣物时,在活动室里喝水的孩子往往是一团糟,谁都想冲到前面去先喝到水,为此,我们设计在茶桶前面贴上了排好队的小动物脚印,踩在脚印上的小朋友轮流倒水喝,虽然没有老师的“监管”,孩子们在脚印的作用下也能依照次序排好队倒水,使自主性和常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3.教师要及时回应孩子的能力。
既然常规和自主性之间存在着联系,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究竟怎样的常规是好的?孩子的自主性又该发展到一种什么程度?这时没有一个标准,全凭教师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要分析幼儿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就如发现孩子把餐具和食物都放在地上这一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对幼儿的行为横加干涉,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是否这样做了之后会使幼儿形成乱丢乱放物品的习惯呢?这也是值得老师思考的。所以,在活动中还可以这样引导孩子:“那么你们野餐结束之后,这些食品会放在哪里呢?”教师以适当的方式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再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延续活动的需要,又没有破坏区域活动常规,同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引导,相信孩子们在游戏中已深深体会到了它的意义,因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除了提高教师的一些能力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模仿、榜样、激励的方法,使幼儿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地参与各类活动。
【自主学习与常规培养的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研究的论文04-27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04-29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05-01
大学英语自主性学习培养模式研究04-28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4-27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4-29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