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常用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1
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优秀写作手法介绍
比喻句
比喻是用浅显、生动的事物代替生硬、抽象的事物,在写作上如果你运用一些比喻句,就会使你的文章更形象,也更具体。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优秀比喻手法的应用。
1、幸福是一支能染色的画笔,也能染绿树叶;能使清澈的湖水染上漂亮的透明感,也能使你纯洁的心灵添一层灿烂的光芒
2、西湖,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
3、这一朵朵菊花,好像一颗颗漂亮的彩珠,近抚就好像摸到一批批丝绸。
4、天上的云像一座座连连起伏的山峰,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5、你看远处的霓虹灯正在不停的亮着,好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又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6、春天到了,绿毯一样的大地就展现我们面前
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8、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9、又大又红的苹果一直在树上像我招手。
10、天渐渐破晓,大地朦朦胧胧的,仿佛小姑娘刚睡醒的样子,淡青色的天空上面挂着几颗残星,好像穿了一层灰色的轻纱。
排比句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文章中加入优美的排比句能为你的作品增色添彩。
1、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明月松间照”是一种怡然的潇洒。“举酒邀明月”是一种孤寂的潇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一种自信的潇洒。“我自横刀冲天笑”是一种无畏的潇洒。“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宽容的潇洒。“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一种得意的潇洒。“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一种豪迈的潇洒。
3、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5、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
6、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给我一次挫败,让我经受磨练;给我一次失败,让我学会反省;给我一次耻辱,让我学会振作;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7、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9、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草原纵横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人类拦江筑坝,展现的是自己豪迈的气魄。
10、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人生是一条河,岁月是一张橹。
夸张句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景阳冈》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当破碎的心凝结了凝结,沉淀成沉淀,磨灭掉磨灭,才发现岁月早就划破我的脸,而时间他对我谄笑,那么耀眼,那么妖冶,忽而发现,自己离曾经的那天,那么遥远……
5、班里静的,连针掉都能听见.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
7、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8、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9、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10、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秋天踏着细碎的脚步慢慢的靠近我们,待我们发现后,又悄悄的走开。
2.秋天以妙曼的身姿打败了夏天的狂热。
3.美丽的秋天,在熟悉的韵律中摆弄自己的裙摆。
4.在秋风中笑弯了腰的不就是秋天那个家伙吗?
5.黑夜里的星星调皮的向我们眨眼。
6.向日葵一直跟随着太阳做转体运动。
7.风儿高兴的唱着歌,想要唤醒沉睡着的大地。
8.调皮的雨滴最喜欢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9.船头溅起来的浪花,仿佛在唱着欢快的歌。
10.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呢!
设问
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1、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2、谁人创建了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黄伟涛。
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故宫。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7、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8、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0、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常用写作手法2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五)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常用写作手法3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常用写作手法4
1、情景交融,以写景叙事抒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借写巴山楚水地域偏僻荒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叙事,紧承上句,如此偏僻凄凉之地,作者一去竟是二十三年,其中有多少凄凉可想而知。更用弃置一词修饰自己身份,更显伤感。
再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先写潼关显要地形,以此想像当年各国纷争、群雄并起的豪壮场面;再以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想像当年秦汉时西都长安何等繁华壮丽,如今却只成一片焦土,无数宫殿楼阁、万千亭台轩榭与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一起灰飞烟灭,这沧桑巨变的描画中寄寓了作者多少兴亡之叹的感慨!
还有《水调歌头》中描写月色: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几句中描绘的月色是以一个不眠人的.角度来看的,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一个无法入眠的人,月色的移转,仿佛正是作者惆怅思念之心的映写。
2、对偶、比喻、双关、用典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大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在这几首诗、词、曲中都有不同的修辞运用。
⑴对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重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⑵用典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⑶比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⑷双关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常用写作手法5
明亮的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像一块巨大的布缓缓地罩住了天空,我的恐惧渐渐袭来。
我讨厌黑暗,就如冰与火一般,火克冰,黑暗就像火,把我的心深深克压在火焰之下。每当黑夜来临,我将会封闭住我的内心,全身的神经细胞都在绷紧着,感受着任何一丝微小的动向,每根汗毛都会竖起,心中设出了一道警戒墙,如同人们在不足一米之外看见了一只凶猛的狮子般的心情。
在伸手不见五指时,我的心会开使感到不安,心脏加速跳动,越跳越快,突然的感觉到身后有人,回过头去却消失不见。这始我恐惧着黑暗。我也憎恨着黑暗,只要他一来,闪烁的阳光就会被他残忍的掠去。渴望得到光明的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夺走光。
但是有一次平常的经历,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那时,我独自走在弯曲的小径上,两旁的树木覆盖住了天空,黑夜如同往常般降临,我的脚步随着黑夜的袭来而加快。当天完全暗下来时,我的脚开始同时腾跃在半空中,这条本短小的小径对此时的我是多么的漫长,每过一秒钟,好像是几个小时一样。终于看到了小径的尽头,光照射在那里。脚刚刚踏出去,眼前的'一幕使我震惊了。这儿的光不是路灯找出来的,而是那饱满的月亮和挂在天空中数不胜数的星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辉。恐惧早已抛之脑后,浮上心来的只有震惊与愧疚。在我出生到现在的十几年以来年来,我一直用理所当然的眼光去看他,否决他。他其实总是散发出光芒,而我却没有勇气去了解他。我一直都只看到他的背面,没有去正视他背影前那璀璨的光辉。使我震惊那不亚于太阳的光芒,使我愧疚误解他的事情。
现在,蒙蔽在我心中的布开始退去,光芒照进我心。
常用写作手法6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发问的精神。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发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
常用写作手法7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些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侧面、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描写与抒情是常考内容。抒情又包括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包括象征、夸张、拟人、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写作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宽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尽量抓到得分点。
常用写作手法8
那墙角不起眼的……
“呼,”一阵风吹来,它带来的不只是狂风,还有一棵渺小的种子。突然,种子摆脱了风的控制,落了下来,落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墙角。
数十天后,一棵小芽在墙角里冒出了头。就是那粒种子,它落到了一个可称是不毛之地的地方,但它并没有放弃,因为它渴望成为苍天大树,它拼命地吸收那些微薄的空气,几乎没有的营养。只为那一个目标。
又是数十天过去,它已经高达20厘米,但还是不够。它望向花园里那些美丽整齐的花,它们每天都被园丁细心照顾着,浇水,吸收营养,修剪……但它并不渴望成为它们,它只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几个月后,它越长越大,越长越高,终于有一天,它也被人注意了。一个大叔发现了它,开始照顾它,尽管大叔不像园丁那样十分的细心,但比较之前的生活,它十分的.满足。
半年后,它终于完成了它的目标,它终于成了一棵树。转眼间,到了秋冬时期,它看向那个花园,曾经里面美丽整齐的花,现在无一不凋零,无一不衰败,而它却挺立在风雪之中,无论风刮得多么猛,雨雪下得多大,它从来没有低下头,只是抬头迎接、面对,克服这些困难。
它,原来并不是传奇,也不渴望变成传奇,只是想变成一棵大树,但是,如果自己不是传奇,那就自己创造传奇,让自己成为自己眼中的传奇。
常用写作手法9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哨子》《帆》《萤火虫》。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例,《范进中举》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例,《白杨礼赞》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例,《麦琪的礼物》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例,《白杨礼赞》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白杨礼赞》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孤独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例,《爱莲说》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常用写作手法10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作手法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此为列锦修辞格。列锦,即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经过读者对其语义的联想和补充形成一个画面,能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碧,摹绘云色。黄,摹绘叶色。“碧”“黄”二字,总括秋色,读之便觉气象万千,心胸开阔。翠,摹绘水波色,翠绿。“波,波”句间顶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用典修辞,典化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山映斜阳天接水。”此句摹状夕阳照着山头,远处水天相接的景象。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无情,拟人。(故乡)更在斜阳外,省略“故乡”。“芳草”用典,典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更”,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蕙风词话:“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到这里已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也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
“黯乡魂,追旅思。”黯乡魂,想念家乡,黯然销魂。化用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黯,摹状。心情沉郁。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乡魂”与“旅思”是避复修辞。都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并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用典修辞,典出《草堂诗余正集》引明人沈际飞评云:“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迭字“夜夜”,意为每夜。“除非”为排除修辞,使“反言愈切”(沈际飞评语),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夜夜除非”,“除非夜夜”的倒装。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休,不要,表否定。“明月”承上片的“斜阳”,时间已经从傍晚挨至夜晚。“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这里关键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远望,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明月楼高“也顺承上文的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摹绘思乡心切的情态。同时也是用典修辞,典化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又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酒”与“泪”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意新语工,设想奇特。
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词艺术手法特点鲜明,写景则是层层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抒情却是迂曲往复,曲折多变。乡思离情,始终无法排解。清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常用写作手法11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
总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常用写作手法12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常用写作手法13
中国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各种体裁有着各自的格式和规律。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常用写作手法14
要点
一、调查报告的含义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三、调查报告的类型
四、调查报告的写法
五、调查报告的范文
一、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罗朝能罗朝能罗朝能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1.真实性。真实性是调查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彻底抛弃"假大空"的虚伪作风,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罗朝能罗朝能罗朝能
2.针对性。这是调查报告所具有的第二个显着特点,这是由具有很强的工作针对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项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大型调查研究,要花费较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不是随意组织进行的,而是针对一些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调查研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罗朝能罗朝能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典型调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罗朝能罗朝能
4.系统性。调查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不能只摆出结论,而疏漏交待事实过程和必须的环节。因为这样的疏忽势必造成不严密、根据不足以及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要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面,写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总的来说,调查报告就是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罗朝能罗朝能
三、调查报告的类型
从内容性质分,调查报告有以下六种:?
1.专题型调查报告。专题型调查报告,就是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这类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它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罗朝能罗朝能?
2.综合型调查报告。它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和篇幅较长的特点。它与专题调查报告的主要区别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上。它使读者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对完整的“鸟瞰图。”罗朝能罗朝能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这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它以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为特点,大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载于学术着作中。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这是由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写的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及有关的建议。?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这是根据需要以历史情况为对象进行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可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它是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和问题的客观现实情况,以作为其它认识活动的依据或参考。罗朝能罗朝能
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
四、调查报告的写法罗朝能罗朝能
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写法是相通的。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罗朝能罗朝能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罗朝能罗朝能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罗朝能罗朝能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罗朝能罗朝能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罗朝能罗朝能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罗朝能罗朝能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罗朝能罗朝能
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③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报告
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常用写作手法15
《雨巷》是一首通篇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长、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雨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破落与环境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首先从诗作的表层语义上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了一个一见钟情且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有人将这样的爱情进一步坐实,他结合诗人1928年前后的爱情经历而把它看作是诗人与女友曹某的一段爱情的写照和记录。其次,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与信仰的失落与追求有关的诗作。中国传统诗学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传统,如屈原的《离骚》。作品中的“我”寻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信仰,它本来存在,但是后来失落,但是“我”仍然执著地寻找。有人同样进行了进一步的坐实。结合1927年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他认为这样的诗作就是写诗人大革命失败后的心态的。作者早年曾经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失落,对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失望和迷惘。因此,在这首诗里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坚韧的情绪。再次,这首诗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忧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寻找的“姑娘”也同样是忧愁和迷惘的。姑娘的情绪和形象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诗人的“镜相”。在连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是自恋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富于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特性。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写作手】相关文章:
妈妈的手08-19
写作有哪些好处-写作指导03-09
父亲的手作文(经典)02-18
【经典】手罢工了作文01-12
美丽的手作文01-26
神奇的手作文07-27
妈妈的手作文07-04
手优秀作文07-04
妈妈的手作文(精选)07-05
不同的手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