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艺术

时间:2023-04-30 07:36:57 自然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阅读的艺术

阅读的艺术1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可是并不是随随便便读史读诗读哲就能让人明智聪慧深刻的'.敷衍着阅读不行,公式化的刻板地阅读也不行.阅读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

阅读的艺术

作 者: 李希翎 作者单位: 北京二龙路中学 刊 名: 语文世界(高中版) 英文刊名: 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年,卷(期): 20xx ""(6) 分类号: 关键词:

阅读的艺术2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星期日早晨,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中,立在他最动人的作品之一的模型前面。这是一个美丽的少妇,苦痛地扭动着身子。她像是沉浸在一种神秘的忧愁中——低垂着头,闭着嘴唇和眼皮,像是睡了;但是她面目的苦痛表情,显露出她内心的斗争。看这座塑像时,最使人惊讶的是她没有手,没有足。塑像家似乎对自己不满,一时生气,把她的手足截断了。这是一个有力的形象,可是手足不全,不免令人惋惜,可怜她受到摧残。我想着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既然我不牵连在内,我便向大师说了,看他怎样回答。

  罗丹对我说:“你要相信,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冥思。所以,没有手来动作,没有足来走路。”罗丹激动地说:“如果我的塑像不好,如果我犯了解剖学上的错误,如果没有把动作表现得恰当,如果我不懂得使石像具有生命的学问,那么这些批评家非常有道理。但如果我的人像是正确而生动的,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而且他们又有什么权力禁止我在作品中结合一些思想呢,如果我在我本行技术之外,又贡献给他们一些思想,如果我为了悦目的形象更加充实而给予一种意义?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有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满足于成为一个灵巧的`工匠,而智慧是不必要的。恰巧相反,对于他们,智慧是不可少的,无论描绘形象或是塑造形象,甚至一些好像最缺少思想性的仅仅悦人眼目的形象。当一位雕塑家塑造人像时,首先要全盘考虑总的动作;然后,一直到工作完成为止,要胸有成竹,牢牢记住这座人像的总的概念是什么。为了把作品最细微的地方不断地归结到这个中心思想上去和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十分强烈的思想上的努力,这是做不到的。”

  这个女人,现在我了解,她是人的智慧的象征——她被她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紧缠着,她被她所不能实现的理想烦恼着。像身的缩减是表示思想的折磨。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缺少智慧。在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的传记里,满载某某前辈天真可笑的趣闻;但是要知道,伟大的人物,常因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而忽略日常生活。更要知道,有许多艺术家虽然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像肤浅得很,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口才和应答不敏捷的缘故;可是对于那些浅薄的观察家来说,善于辞令是聪明伶俐的惟一标志。

  (1)文章第一段中,认为雕塑家把少妇塑像的“手足截断了”,这种看法是对还是错,请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答:这种看法是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第一段中说“罗丹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3)第三段中罗丹说“把这座像塑成这样,是我预定的计划”,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罗丹按照“预定的计划”雕塑少妇塑像的大致过程。

  答:大致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不超过60个字)

  (4)造成“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不要智慧”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5)第一段结尾处说“我便向大师说了,看他怎样回答”,下面可能属于“我”说的内容的两项是( )

  A.这少妇塑像美丽、动人,却显得那样苦痛忧愁,真令人惊讶。

  B.这样一个美丽有力的形象,您却截掉了她的手足,实在可惜。

  C.近来您的作品时常引起不满的批评——当然这与我无关,您知道吗?

  D.这少妇塑像是这个样子,您不担心它会引来批评家的非议吗?

  E.您似乎是要表现一种预定计划,但可能有人认识它象征的智慧吗?

阅读的艺术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

  钟和晏

  ①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为“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灯画除了手绘之处,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②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和《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题材的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③在一般的戏剧故事灯画之外,还有一些也许可以称为“戏出灯画”。在三国戏中的《徐母骂曹》中,身穿红色官服、戴官帽的曹操坐在一张条案前的椅子上,处于画幅右侧正中央的位置;左下角穿暗黄色袍子的徐母右手拄一根红色拐杖,左手向前伸出,手指正指着曹操脸部的方向;左上侧的背景是一架屏风,从形状看应该是戏台上的布景,曹操坐的椅子是摆在条案前面的,想来也是对戏台场景的描画。

  ④画的戏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有《群英会》、《打金枝》、《断桥》,这些戏曲画被认为是出自内务府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因为如意馆档案中曾有“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的记录。沈振麟是同治年间擅画人物、山水的宫廷画家,据说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一类是帝王后妃像,不敢也不准署名;另一类就是小说插图、戏出人物,他们认为这属于“小道”,不屑于署名。

  ⑤明代以前,有关北京灯节的记载不多。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侠》中有“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明朝时,北京灯市在东华门之东,也就是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正月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万计”。从东华门外到崇文门街西,“街三行,市四列,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⑥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辅。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宛平县志》等对灯节的记述都大同小异,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说道:“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⑦在历史大戏之外,也有一些家庭伦理戏和情感戏。一个《卖水》的场景是站在花园外的李彦贵肩挑一担水,穿着已经落魄,但还是带着点书生儒雅的气质。还有4幅出现了花园里手持折扇的小姐、拿着团扇的丫鬓和拄着拐杖的老母亲等人物,让人怀疑是《西厢记》。

  ⑧灯画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一般说,灯画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对人体比例、五官细节方面没有那么细致的要求,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在当年,这些灯画也许是很普通的民间画作,因为年代久了。今天看起来亲切而素朴,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表情,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收藏家张琴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9、从文中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灯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述。(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本文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对此,该如何理解?(5分)

  21、文章最后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这个观点与有些人认为的“民间文化具有俗化特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①从创作题材上看,前期多为山水花鸟,清代中叶后多为戏曲小说;②从制作方式上看,有手绘的,也有木版刻印的;③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戏剧故事灯画、“戏出灯画”;④灯画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

  20、①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但也经常会用到描写,以使说明对象形象化。(2分)②运用描写的手法,描绘《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更有利于读者对灯画艺术取材及艺术价值的理解。《徐母骂曹》展示出灯画取材于历史大戏的特点,《卖水》则表现出灯画反映细腻生活情感的特点。(3分)

  21不矛盾。(1分)民间文化的俗化是指其通俗大众化,并非庸俗,更谈不上“轻佻”。(2分)以灯画为例,从文中看,灯画有的取材于历史大戏,绘画古今故事,如《徐母骂曹》,场景突出,人物鲜明,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内容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学中的画面,思想深刻,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欣赏品位,轻佻无从谈起。(3分)

阅读的艺术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文学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里,突出的景观是文体代变,而且每一种旧文体的衰落和新文体的产生,其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长了,都会形成它的弊端。这种弊端就是模式化、套路化,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所以静安先生说:“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这里,他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这样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随着文体的代变,收益肯定是很多的。但也有丧失,有些东西就失去了。失去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把前人那种古朴厚重的风格、韵味失去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艺术技巧受重视之后,人工的痕迹必然越来越多。那么,古人所吟唱的那样一种原始、淳朴、发自内心的东西,就逐渐地丧失了。所以苏轼就有了一段话,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这样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讲的'就是这个理。现在如果读一下汉代的古诗,你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写得真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感觉,就好像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五个字,连用了五个平声字,这在唐代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这五个平声字中有四个字都是相同的、重复的,但用在这里,却极自然、贴切。你仔细读啊,“行行——重——行行”,走呵走呵,一直送君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才硬生生地,活生生地分别,君之行远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日后何时再相会呢?体味到这些,一种感慨的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不用“行行重行行”,用其他任何话来代替,都表达不出这样一种韵味。但是到了唐宋以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诗写得很精美,但是这种味道也就没有了,或者是逐渐地减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诗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它的进步,同时也有它的失落。

  (选自《唐诗艺术演讲录》)

  5.下列关于“文体代变”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体代变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一种突出的现象,文体代变中的每一种文体的衰落和新文体的产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就是指文体代变现象。

  C.“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是说任何一种文体发展时间长了都会形成弊端,所以文体代变是必然的。

  D.针对文学发展容易走向模式化、套路化,而且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的弊端,王静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脱的主张。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体的代变使文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一些东西,所丧失的是前人诗歌那种古朴厚实的风格、韵味。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的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C.本文就诗歌谈“文体代变”这一文学发展中新、旧文学样式的更替、兴变的规律,那么“文体代变”现象也应该存在于诗歌之外的其他文体的发展中。

  D.作者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说明诗歌发展到唐宋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诗写得很精美,但前代诗歌中的某些味道却没有或减弱了。

  7.如何理解“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这句话?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5.答案:D

  (“王静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脱的主张”与原文不符。第一自然段末尾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是指出“文体代变”的规律,或者原因。)

  6.答案:A

  (“所丧失的是前人诗歌那种古朴厚实的风格、韵味”不恰当。原文说的是“很重要的一点”。)

  7.答案要点:(1)肯定“技巧”的作用(2)辩证地看待:艺术技巧受重视之后,人工的痕迹必然越来越多。那么,一种原始、淳朴、发自内心的东西,就逐渐地丧失(3)举例略。

阅读的艺术5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答案:1.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词语的是。一般的方法是,先解释这个词语本来的意义,然后再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这个“芳邻”应该指受汉字书法艺术影响的一些其他的艺术,即文章后面依次介绍的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等。

2.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本题比上一题难度提升了一些,需要先认真阅读,综合分析,再根据具体的例子来概括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 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阅读的艺术6

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

马相武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xx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6.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D.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7.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C.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

  6.D.(A.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B.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错。C. 一旦他的身份地位阶层变化,他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原文无此意)

  7.C(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错,原文是说: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8.C(A.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错,原文无此意。B.这些官方书法虽有不足,但仍是官方书法。D.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是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条件)

阅读的艺术7

  “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

  2.D(A项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原文说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B项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原文是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C项达有所为的目的错,原文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为作者评价,书法家们不以有所为为目的。)

  3.C 这样就可以错,原文 以让自己尽快进入错,原文为慢慢地进入。

阅读的艺术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毛泽东同志《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答案:

  1.C

  1.D

  1.A 答案解析: 1.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限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1.A.唯一目的错,文中只说是重要特点。B.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错,原文说的是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C.说法绝对,原文说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1.B.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错,原文是说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C.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错,原文说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D.就是因为闭门造车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

阅读的艺术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世界,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就是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就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意义,是感性与意义的内在统一。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关。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宗白华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器”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道”可以契合的一面。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些西方汉学家特别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这种考证和分析当然很有价值,但他们中间有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常常抽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抽走宗白华所强调的虚灵化的层面。在他们那里,中国艺术不再是“永恒的灵的空间”。这样,他们的研究,实际上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的价值。

  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突出了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艺术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艺术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已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1.与“意象世界”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世界是一个完整并且有意蕴的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

  B.意象世界是一个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人与万物相融的世界。

  C.意象世界是一个美与真相统一的能显现真实的感性世界。

  D.意象世界是一个感性与意义相统一而更偏重情感的世界。

  【答案】D【解析】“更偏重情感的世界”错,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作用的观点人手,阐明了意象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而指出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是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

  B.第二段紧承上文,指出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的能动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C.第三段首先指出中国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最后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

  D.第四段在前三段论述意象理论内涵、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最后阐明意象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答案】B【解析】A项,“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C项,先“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D项,第三段不是论述其“影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离不开“心”的能动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美就在天地万物之间不复存在了。

  B.中国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特别值得重视,它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

  C.西方汉学家都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价值。

  D.因为艺术活动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意象,所以艺术才得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参考答案:

  1.D2.B3.A

阅读的艺术10

  小说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来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基本特征:人物刻画、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

  一、小说的定义要点:

  ⑴四种文学体裁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⑵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小说的分类:(最常见的分法)

  按篇幅角度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按题材内容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侦探小说等

  按文体样式分: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创作技法分:写实小说、写意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三、鉴赏方法

  (一)人物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和正、侧面的描写角度,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二)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1.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

  2.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①出人意料: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悲剧: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喜剧: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戞然而止,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

  ①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

  ②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

  ③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⑤揭示社会本质,暗示社会背景。

  小结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四)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这个很重要。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五)语言的鉴赏

  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标题作用:1起线索作用2点明主题

【阅读的艺术】相关文章:

艺术中专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04-29

以画促学-让艺术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04-26

简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04-30

艺术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渗透04-29

语篇分析与艺术类大学英语阅读教学04-29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04-29

阅读为话题的作文:感受阅读04-26

艺术的作文12-29

绘画艺术艺术节活动策划03-31

艺术的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