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
适逢世纪之交,《语文学习》组织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有名家访谈,又有教坛新人的雏凤之声,百家争鸣,盛况空前。但是,这场讨论目前似乎又陷入了一个怪圈:讨论各方正在重演“工具性”“思想性”拉锯战的老戏。不少论者大打“人文性”这张王牌。实际上,这“人文性”由于一开始就缺乏明确的界定,在讨论中用来用去,几乎演变成了“思想性”的代名词。尽管有的文章强调“人文性”还“具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特征”,其实,这还是应该理解为“思想性”的,只要别把“思想性”过“左”的曲解为“政治性”就行了。历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就语文教学而言,过分的强调“思想性”,比过分的强调“工具性”更危险。所以,语文界一些饱经近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有识之士,立场坚定的为“工具性”摇旗呐喊,认为“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笔者认为,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之所以屡次在这个怪圈中钻不出来,问题出在讨论的立足点上。大家总是站在语言学的圈内来分析和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自然难免得出“语文就是语言”的结论,不愿放弃“语文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另一方面,不少人又分明发现,语文中存在一些非语言的东西,深感语文并不是语言学的附庸。遗憾的是,他们不是跳出语言学的圈子去寻求新的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企图用语言学的理论(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性”还是新潮的“人文性”)来诠释非语言的东西,怎不一再碰壁!李廷扬在《新解依然无解》末尾就曾尖锐的指出:“用语言学中的术语和概念来解释语文及其教学的根本问题,可以断言是没有出路的。”
本文试图从已被人们重视的“言语”这个概念的辨析出发,探讨一下语文教学研究应当“回归”的主要立足点。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卷》是把“言语”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界定的:“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方面。”言语不同于语言。“语言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可见,语言属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而言语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勿庸置疑,语言具有工具性,它是静态的、形式的、全民性的交际载体。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语言的确具有人文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人文性毕竟已是“沉淀”或“烙印”,是一种“形式的内容”,还是应结合“主客二分”的方法将其界定为客体的。那种认为语言“是客体,又是人的主体”的观点,是“二元论”,不是辩证法,很成问题。试想,如果我们也运用“天人合一”的方法去考察一下其他工具的话,不难发现,它们一样同“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人脱不了关系,它们都是“人化的自然”,它们身上都有历史的、文化的“沉淀”或“烙印”,它们都具有人文性。“旧石器”、“新石器”标志着两个历史阶段,谁能说它们没有人文性呢?既然如此,我们还有无必要把它们(注意:不是“他们”)确认为客体呢?辩证唯物主义是主张“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相结合来看问题的。对此,王朝清在《要辩证法,不要绝对化》中已经作过透辟的阐释。语言同其他工具一样,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它就作为“产物”脱离人的意志而为一种客观存在。任何具有该语言言语能力的人都可以借以为自己服务。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不是也可以说几句生硬的中国话来咒骂我们吗?
我们注意到,在论述语言工具性时,不少论者引用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言论作证。对此,也要具体分析。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里的“语言”,是语言学范畴的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际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
[1] [2]
【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相关文章:
论产业哲学的对象及其学科性质04-29
翻译学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反思05-02
论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04-29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04-28
语文学科总结05-08
语文学科评语01-25
关于语文学科语文训练的设计04-26
小学语文学科总结09-05
语文学科活动方案07-21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立足点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