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现象”一章中的几处教学障碍

时间:2023-04-30 13:36:17 物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现象”一章中的几处教学障碍

现行初二物理教科书中的第四章《热现象》编进了“温度计”、“物态变化”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本章内容的“超前”编排,致使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的障碍.

“热现象”一章中的几处教学障碍

一、“超前”数学知识造成的教学障碍

在进行“熔化和凝固”、“观察水的沸腾”两小节的教学时,其中有通过海波的熔化、水的沸腾两个实验数据(温度和吸热时间的关系)作图象,从而较直观地建立“熔点”和“沸腾”概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当把实验做完后,在引导学生用实验数据作图象时,却遇到了麻烦.学生对图象知识一无所知,他们既不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图象,也不会观察分析图象,更谈不上根据图象理解和判断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未学过数学中的坐标系及图象知识.课后笔者向数学老师咨询方知,按数学教材的安排要在初三才学这部分内容.出于无奈,笔者只得专门用了一课时粗略地介绍有关坐标系图象的数学知识之后才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结果学生仍知之甚少,似懂非懂.在单元检测时涉及到图象的知识出错率最高.当然,在教材的边框里用小字排印了这样一段话:“‘图象’我们并不生疏.地理课本中常见的‘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就是图象.由于图象表示一个量(如温度)随另一个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直观、形象,所以各门科学都经常利用它.”由此可见,编者考虑到了学生数学知识的缺乏问题,但是他们把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得过高了,于是在教学中出现障碍.

二、“超前”化学知识造成的教学障碍

初中学生的感知、识记、思维特征仍习惯于从较熟悉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新的事物,获取新的知识.众所周知,初中学生要在初三才能接触化学知识,所以初二学生知道的物质的种类很少,对各种物质的三态特性了解颇少.而本章教材中在讲解物质各种状态的变化时却列举了一系列的物质,有许多物质学生很陌生.如课文中提到了“灰铸铁、萘、甲苯、乙醚、氨、干冰”等,且还有少数物质学生连字也不认识,如“氦”.正因为学生对各种物质的陌生感,所以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因学生对物质的状态特征了解甚少,所以学生对许多物理现象混淆不清.学生认为烧开水时冒的“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白气”都是水蒸气.由于知识的局限,教师要纠正学生这样的错误认识显得无计可施.从教材的宗旨和教学时间出发显然也不可能去增加液体、气体的微观结构及宏观表象特征知识,所以后来只能强制性地告诉学生水蒸气是人眼看不见的,小水珠人眼才能看见.可随后在进行“升华和凝华”一节的教学时,当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学生看到紫色的碘蒸气后反问道:“既然水蒸气人眼看不见,那么碘蒸气同样是气体,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教师又不得不花时间来增补一些气体的颜色的知识.

三、“超前”本学科相关知识造成的教学障碍

本章第一小节“温度计”的内容中写道:“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这句话中没头没尾突然点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使个个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的思维如坠五里烟云.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原理,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物体热胀冷缩的知识而实得其反.那么,不点温度计的原理以及要学生了解物体(固、液、气各态物体)热胀冷缩知识行不行呢?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不但不行,而且应让学生理解透彻,否则学生就无法理解温度计的刻度是依据什么画出来的,温度计为什么有一定的量程范围,为什么在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等.

[1] [2] 

【“热现象”一章中的几处教学障碍】相关文章:

有效沟通中的障碍05-01

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04-30

英语教学中模糊现象之初探05-01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障碍的突破04-28

浅析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现象及应对策略04-29

精益求精:浅析几处翻译04-27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现象探析05-02

英语中的反义同形现象04-30

浅谈英语中的连读现象04-28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