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

时间:2023-04-30 14:19:30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自然]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

 

  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设疑激趣、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小学自然]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多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还‘扑扑’地发出声音呢!”“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这些实验材料:烧瓶、带直(弯)玻璃管的胶塞,红墨水、肥皂水、滴管、毛巾、软塑料瓶、瓶盖、汽球、饮料盒、胶带、水槽、热水、冷水。让学生熟悉这些材料后,根据思考提纲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准备的这些材料紧紧围绕揭示“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主题,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各个组都设计出了比较理想的方案:有的用汽球套在塑料瓶上,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实验;有的先把塑料瓶捏瘪,盖好盖,再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实验;有的用胶带把饮料盒的口封住,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实验;有的用烧瓶和带玻璃管的胶塞,用手捂和包冷毛巾实验;有的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玻璃管放入热水中,,但红墨水流了出来……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充分地实践和 探索,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当然,学生的这些行为,对平常人来说是极其普通而简单的,可对小学生,自己找出来,不能不说是他们创造活动的结晶,“行虽微而旨趣远”,是学生创造精神的表现。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事实,进行思维加工。

  1、整理事实,以说促思

  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讨论片断:一个学生答:“饮料盒 放入热水中,盒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又瘪了。”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到:“我们组的饮料盒放入热水中鼓不起来。”这时,我插话到:“你们两个组的实验条件中‘热水中’相同,但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是不是盒子的原因呢?”接着引导两组同学对饮料盒 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鼓起的饮料盒口被密封了,没有鼓起的口开着,宣布完这一发现后,又有同学立刻说:“没有封口的饮料盒里的空气从口上跑走了。”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创造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

  2、研究事实,发展思维

  在学生整理事实时,教师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1] [2] 

【[小学自然]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04-30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4-29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04-29

利用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04-27

小学生探究研讨能力的培养05-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05-0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9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