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4-29 16:43:19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初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学科教学的实践思考,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关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 王乐强 作者单位: 浙江温州市乐清乐城六中,325600 刊 名: 金山 英文刊名: GOLD MOUNTAIN 年,卷(期): 20xx 1(12) 分类号: G42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初中教育观念 创新能力 学科教学策略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现代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思维 教学

  前言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改变教师的角色,跟上课改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才会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并且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生“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激活与培养需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的民主氛围。传统教育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放开思想去“违背”教师,只有逆来顺受地被动接受,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刺激物”,它能控制和支配学生的兴趣、情趣、意志和学习的实效。不同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境,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易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和其它课不同,它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如果环境一成不变,学生势必产生低落情绪,必然影响到课的质量,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为学生精心设计活动场地、创设学习情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有的教师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激情高昂、思维活跃,有的教师却使学生感到情绪低落、单调乏味。前者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把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发展。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也可用语言、音乐、录像、直观教具、学具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情境。例如:在教“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教学中,我利用挂图、自制教具把练习场地设计布置成农村的景象,为学生创设环境。由于面对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镇,很少会到郊外,在场地上画了“田埂”“小水沟”“小水塘”,放置了“篱笆”等障碍物,让学生一到场地上就有新奇感。情景的刺激使学生马上兴奋起来,从情感上就让学生接受了本课内容,为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觉就好象在农村的田野里,跨越田埂、小沟、水塘、篱笆,在自然场景中练习,培养学生的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教学生感觉最枯燥的广播操时,改变了传统的四列横队,采用同心圆式场地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五、通过动作模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模仿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甚多,在模仿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认识首先是从具体的、感性的直观感觉开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使学生利用感官(视觉、听觉等)和经验,对动作获得鲜明的印象,激起学生模仿的愿望,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模仿练习,能提高掌握动作速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去发现问题、创出新动作或新方法。

  六、设置问题教学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倾向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难和矛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能和参与讨论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讨论、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在低年级滚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球和方块哪个滚得快?”有学生说球滚得快,也有学生说方块滚得快。于是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做实验,得出结论:球滚得快。这时,教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球滚得快呢?”学生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因为球是圆的。紧接着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又出现了:“人如何才能像球一样滚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实践后得出:只有把身体像球一样团紧团圆才容易滚动。通过练习学生很快学会了动作。最后,教师又提出了问题:“滚动能做游戏吗?”学生积极讨论设计游戏方法,结果每个小组设计创出的游戏方法都不同。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手、脚、口、眼、耳、脑等各器官都参加了学习。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俊兰.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20xx,(03) .

  [2] 章晓利. 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xx,(03) .

  [3] 颜晓辉.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xx,(03) .

  [4] 曾娟.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J]. 甘肃农业 , 20xx,(08)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这样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常规思路的约束,努力寻求对问题全新、独特的解答的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做到:

  1.让学生破除“权威定势”。

  迷信教师权威、专家权威,对问题不假思索、不敢质疑,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人,专家也是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局限性,他们有时也会有想不到的地方,也会有出错的地方。例如,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认为落体加速度是与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从比萨斜塔上抛下不同重量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断,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让学生破除“从众定势”。

  有些学生常这样说:大家都是得的这个答案,大家都是这样说的,应该不会错吧。人云亦云,草率了事。其实,有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不一定正确,需要独立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用手向上抛物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是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很多同学通过试验后都认为“手是向下运动的”,但正确的答案却是“手是向上运动的”,如果随大流就不能得到这个结论。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类似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从众不一定正确,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破除“经验定势”。

  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不正确的。如: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应该如何运动呢?“经验”好像告诉我们,这个物体会一直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相反,假如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一般我们会认为是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始终作用于该物体,如常见的汽车的运动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力学却告诉我们:物体只受一个恒定的力所做的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匀加速运动。日常观察的物体是在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的情况下保持速度不变的运动,这时的确需要向它另外施加一个恒定不变的力。

  由于观察的不全面,造成了经验的缺陷,根据这样的经验作出的判断当然就是不正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主要反映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需做到: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物理实验教学特别需要这种环境,不怕不会做,就怕不去做。在压力小的环境下,学生就敢去做,不怕做错。因此,对做错了的学生不能简单批评,更不能横加指责,而要肯定他们做出的努力,引导他们找出失败或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该学生做的实验,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后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报告,不必做统一规定、统一标准,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直接接受这些成果是比较容易的,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探究某些知识,即使是重复前人的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有益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前人探究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创新过程往往是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它需要持久而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为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新人,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祖国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鼓励学生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为科学而献身。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列举一些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是在人类不断探索、追求和创新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正是许许多多崇尚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人们的不懈努力才创造了今天灿烂而辉煌的人类文明。要用这些优秀人物大胆创新、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勇于进取的精神去激励学生。

  除以上几方面外,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因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动力。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提到了日程,怎样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摆在了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思想挂帅的政治学科,更应该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前列。在当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怎样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尝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样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是出风头,怕出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

  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实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知识设疑,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的求知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核心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因素将越来越决定于教师素质这一决定因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息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的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要能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

  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证明,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其所受教育的关系极大,教育者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往往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无数的实验证明,只有具备创新教育的教师,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学生身上创新的闪光点,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信心,教给学生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曾经饱尝“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华民族,在聆听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的素质教育的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新教育,我们别无选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机遇,更是时代的挑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思想政治课堂这片沃土一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新教育之花,成功地收获到丰硕的创新人才之果。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培养 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http://www.sina.com.cn 20xx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xx,(06).

  [2]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xx,(06).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参与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合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假设,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抽象出与实际问题近似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数学建模对使用的方法、利用的工具都不加以限制,由于其创造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加,从建立模型到得出结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数学的思维也在无形中加深。院校对数学教育非常重视,数理与统计学院践行了“数学建模为载体的数学应用能力‘六点一线’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起步,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普及,通过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人才,以集中培训为平台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参加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展示学生数学建模水平。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作为拓展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抓住其关键,能够用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解释,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选取最优解决方法。对于创新能力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加权法、因子分子法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各因素间的关系,通过各层特征向量构造上层与下层的权重矩阵;变异系数加权法是计算各因素的变异系数且根据其相对大小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将这些综合指标作为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能反映问题的部分信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能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三、模型变量选取

  通过对参加数学建模的师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以智力因素为主。智力因素指认知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因素中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注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是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定原因变量为: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个性心理因素和思想因素,以变量的提升程度作为指标,结果变量则选择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数学建模的实际问题中往往存在一些小细节,观察能力决定了这些小细节是否能被找到;注意力集中才能专心于数学建模,不被外界打扰,这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尤为重要;合理的想象才能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记忆能力指数学建模时在理解中提高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指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无论在分析题目还是建模、编程中都非常重要;利用形象思维能力能把理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感观通过语言、图像等形式进行描述;灵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代表了创造性的突发思维和突如其来的领悟;而个性心理因素指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爱好等;思想道德能力则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为了得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对参加过数学建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问卷题目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和竞赛后各个能力的提升程度,选项为提升很大、略有提升、没什么变化和退步,将选项转化为数据,分别为1、0.66、0.33、0。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285份,对调查问卷利用SPSS22.0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得到主成分的系数矩阵,系数代表了原因变量的线性方程中不同成分的权重,数值越大,对这个指标的影响越大。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反映的是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主成分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最大,所以在数学建模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思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影响最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良好的形象思维以及正面向上的观念对于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个主成分反映的是个性心理能力,分析其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得出,个性心理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兴趣爱好、好奇心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个主成分体现了想象力,由于第三个主成分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得出想象力对创新能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较小,合情合理的天马行空能带来不一样的创新。通过分析问卷中创新能力提升程度的数据,15.3%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65.9%的学生觉得通过数学建模创新能力略有提升,18.8%的学生则认为数学建模后创新能力没有变化甚至略有退步。可见,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通过数学建模能够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认为略有提高。数学建模对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深入,而校级选拔平台要求较低以及创新实验和科研未能普及都导致了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的促进较小。集中培训和建模竞赛的参与人数较多及其应用能力更强导致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大学数学主干课程和第二课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更深入一些,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校级选拔平台则可以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或挑战性以此吸引学生进行挑战。创新实验和科研平台则可以增加其普及率来吸引学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杨春德,沈世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0(1):121~123

  [2]刘冬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3]许先云,杨永清.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学数学,20xx,4:137~140

  [4]彭健伯,欧美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1:102~104.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

  在高职医学院校,医学实验课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动性。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且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结合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及笔者医学实验带教经验,对医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总结如下。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1 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

  我校学生虽然大部分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但普遍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生物、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学习医学知识较为吃力。

  1.2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

  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普遍存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较差现象,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记忆方法机械,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1.3 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甚至抄袭他人实验结果。

  2 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如何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医学实验课程的编排要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思考能力;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医学实验课程不是仅仅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实验教学还应在促使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在课程编排中不断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2.2 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 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传统的医学实验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单一实验为主,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辅助验证。学生依赖性很强,常常按部就班、不求甚解地按实验流程操作,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整个实验内容统一完整,前后衔接恰当。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在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2.2.2 传统实验教学向多元化实验教学转变医学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以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和教学视频等)使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视化、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同时,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还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2.3 考试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设计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可降低客观题比例,以主观题为主,将创新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型,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创新是医学院校教师的职责,也是学校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

  1 传统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 不具备创新意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都是与课本紧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清楚明白,学生只是根据课本的内容去编写代码就可以了,没有遇到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这样也就没办法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果给出的是实际的问题,那么学生就独立地考虑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学会了把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情况中,又能在实际的过程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和方法。

  1.2 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验命题范围小,学生依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完成,没有给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

  1.3 无法进行综合编程。在现在一般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课堂的理论教学占了大部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而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大概只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课堂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学习的部分,内容简单,形式又单一,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进行综合编程的能力难提高的局面。

  1.4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书籍不够全面。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问题,一般只是把实践课作为考查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则多数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在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没有一套科学全面又适合教学的教科书,再加上技能训练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更加的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5 老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多数觉得技能课是作为考查的,没有像其他考试形式的课程那样认真对待,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严格,致使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另外就是学生自己本身也不够重视,除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外,认为技能课很简单,自己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学会,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去练习

  2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内容,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计算机领域的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新的思想和观点。

  2.1 明确教学目标和主体。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课上的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第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体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求知欲强、思维发散性强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乐于主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2.2 利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基于网络的信息时代,对当今高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的新的理念:即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利用计算机领域教学的特点,建立各自的基于网络的开放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条件下,灵活多样的选择、获得实验资源,并自行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并且强调实验独立设课,改变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组织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4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5 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把握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掌握高效有用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计算机课程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到各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无不体现着实践与创新,无不铬着信息社会的印记,所以,对于高校的所有学生来说,高校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学生通往信息社会的钥匙、桥梁,而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结论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或者新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营造好创新学习的氛围中,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9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征表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日常的教学活动,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勇于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做结论、下定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了创新的成果,而且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创新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欲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讲授化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设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应提高化肥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须消耗更多的能源,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提高化肥产量不行,必须创新,使学生联系到: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农村的秸杆还田和燃料沼气化以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说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提供知识的背景和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评,在学生课堂练习之后或实验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过程中得失和感受,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然后再对自评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满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用于自评,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另外对于评价的标准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从而保证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多一把尺子,就会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或是答错可暂缓评价,而给予鼓励,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看,化学规律,新物质的发现及合成,都是通过实验进行的。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也可以说,化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从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其突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做到:

  1、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我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

  4、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选择,可让学生回家继续做些探究性的试验,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作其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5、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可以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召开化学活动会,表演化学小魔术、竟猜化学谜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训练和应用。现代的习题具有三个特点,开放性、可操作性、群体性。原来的习题只讲中间不讲两头,即只讲解题不讲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和应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留意和学习现代化科技和现代生活知识,并不断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把作业改为生活小实验,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作业具有趣味性、合作性、开放性。如学了化学基本仪器后,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可替代的废旧用品进行改装。学习了空气的污染这段内容后,可让学生分组对身边的环境进行小组调查、分析,甚至写出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既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的直接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载体,积极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

  2 邹文甫:《中学化学教学与参考》,陕西师大;20xx、4

  3 王 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 罗正样;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N];毕节日报;20xx年

  5 张贵龙;初步探究初中化学教学法[N];延安日报;20xx年

  6 丁非,王学松;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的局限性与电子课件选择[J];化学教育;20xx年Z1期

  7 郑小军,多媒体CAI课件在化学课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08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

  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也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应教学该抓住这次新课改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模式教学,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艺术素养,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及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改教学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思路。

  一、初中美术课教学的突出问题

  美育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前素质教育仍然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和口头上而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考试成绩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衡量教育质量的不二法宝。美术学科也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内容单调枯燥,重技法轻素养,缺少人文关怀;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以个别掩盖整体,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再认识,实施美育的任务

  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对美术学科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对美术学科十分偏颇的认识,其实美术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真正应承担的是实施美育的任务。

  美育关注的是人本身的存在发展成长而非学习的对象内容,美育讲求人生存的具体性,情感性,过程性和生活化,因此也称“个性教育”。美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它重视发展人的感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应该也必然处在整个普通教育的基础地位。但是多年来,我们未能对美育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美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如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错位甚至对立,都反映出美育的薄弱或缺乏。我们当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给美育以本来应有的地位,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美育整合学校各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把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放在教育的首位。

  三、改革美术课教学模式及方法手段

  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这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各级领导重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我这里只就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思路模式及方法手段进行改革谈一些个人见解。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孩子们从很小的年纪就对某种事物的“好奇”产生极大兴趣,并且带着极大的热情去讨论这些问题。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2.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挥。

  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比如在《剪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剪纸和纸贴画混淆在一起,因此,学生的作业中有剪纸,也有纸贴画,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只有通过展示一些个性鲜明的图例,帮助学生了解和区分纸的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不能完全否认学生的作业,要帮助受挫的学生树立自信,否则,学生的表现受到老师的指责,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丧失,从此可能对学美术失去兴趣。而对美术学习来说,兴趣要比学到一些知识技法重要千万倍!

  3.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同时,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国画欣赏》这一课时,我从开始上课直到下课,45分钟内我选取了多首古典乐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氛围中,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沉浸在欣赏祖国国画艺术之中。

  4.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美术教学服务。

  教学活动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进行,以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超大容量,对美术课教学来说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师要积极采取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服务,创设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04-27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6

浅谈初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26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4-26

浅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04-26

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例谈04-26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4-27

浅谈政治学科能力的培养03-04

浅谈中职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04-27

优化物理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