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时间:2021-10-01 11:05:36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不是指观众从某种学科角度(如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看戏剧演出,而  是指观众与戏剧演出之间的心态落差造成的视角。观众把自己的心态放在一定的位置去  观看戏剧演出,而观众的心态位置与演出在观众心中的位置不是完全平等的,这种落差  造成的视角就是观众心态视角。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  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也就是说,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  ;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

这种视角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

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不同的戏剧,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演关系  中的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  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在观众中心制的  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高位置去俯视演出,形成俯视的心态视角。在演出中心  制的观演关系中,观众在心态上处于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形成仰视的心态视角。

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倾向于演出中心制,演出者较少与观众提前商量,演出时,与观  众的直接交流较少,注重演出的整一连续性,演出过程中较少有与演出无关的穿插。观  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  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这时,观众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中国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可以分为公众演出和堂会  演出,公众演出不管在剧场还是在广场,观众前去观剧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观看演出时  的限制较少,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如聊天、吃东西),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  甚至干涉演出(如喝彩、喝倒彩)。为少数观众服务的堂会演出,则完全以观众为中心。  演出时间、演出剧目由观众决定,甚至剧目的情节台词因为避讳等原因要做临时改变。  演出过程中常加入与剧目不相干的节目(如每有重要人物到场,演出立刻停止,加演“  跳加官”之类向来宾祝福的“例戏”)。[1]这时,观众用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演出。

这种心态视角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方法,欣赏戏曲主要是欣赏演员的  唱做技艺;而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的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戏剧心态视角差别的形成。但是,这句话却解释不了以下  事实:作为西方戏剧重要部分的大歌剧和芭蕾舞,文学性并不强,也是以展示歌舞技艺  为主,而人们却以仰视的心态视角去欣赏。昆曲的文学性是很强的,而在堂会演出中,  宾客仍以俯视的心态视角去观看。

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  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后来,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  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  伟绩和超人英雄的故事。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主要表现上帝的伟大和圣徒事迹。文艺复兴时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