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历史教学
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历史教学魏贞新
内容提要:
本文把古代老子的“无为”思想引入历史教学中,探讨其对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下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职业所然,作为历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对于上述故事往往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能达到“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也正是多少历史教师的孜孜以求啊!当然,希望能有故事中高僧的技艺,把自己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达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艺术完美的及至,这是无庸讳言的。但现实中有些事情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浑沌却因此而死去了。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不知不觉中象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样违背规律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满怀敬岗爱业爱生之心,大有作为之志,其结果是想走入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艺术的殿堂,却误入了歧途,压制了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创造力,摧残了智慧之花,越来越背离了初衷,伤心莫过于此,悲哉!
近日,初读几篇有关老子“无为”思想的文章,深受启发,历史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广大历史教师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上的转变和创新,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给我们现代历史教学以新的启示,新的思考,融入新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还要从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谈起,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战,统治者恣意妄为,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了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崔逼苛重的赋税,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所以,“无为”一词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极的不作为,不做事或没有任何行动。其实,老子的“无为”正是要去为的,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其正确的含义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突出表现是一种不强迫,不硬行,不勉强的态度。是“为无为”是“无不为”,“无为”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是为达到“无不为”的化境,它包含了老子对于社会人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老子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大师,这自然使得他的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不拘泥于传统世俗的独特性。
今天,我们正确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把其引入历史教学中,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会真正有利于把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引入历史
[1] [2] [3]
【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历史教学】相关文章:
古代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04-27
老子无为思想辨析04-29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04-27
无为则无不治-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04-29
古代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04-26
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04-28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浅析04-27
道家无为思想的生态意义04-29
孔、老无为思想及其比较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