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期待
校本课程的期待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儿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时,总会围绕某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提出一些基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比如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些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读、写、算的生活能力以及热情、勇敢、节制的生活态度。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简便的办法是国家统一规定开设哪些课程,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发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国家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模式由此产生。
在一个典型的“国家课程”运行机制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中,国家已经预设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课程门类结构,留给教师的空间,就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方案。
可是,在真实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在实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遭遇两种困难:有些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时感到困难或吃力;而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时虽不感觉吃力但缺乏基本的兴趣。这两者都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教学问题的解决,总是无法在教学内部获得。真实而深层的教学问题的化解,总是牵涉到课程的变动。如果人们对“新教学”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就不得不暂时跳出教学的视野,首先去策动“新课程”。
出于教学的需要,国家课程的改革可以走两条道路,一是在国家课程内部谋求改良,比如改变教学方式或重新调整国家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二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留出部分课程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去开发。让教师和学生获得某些课程选择和开发的权利,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理想。
可事实上,很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学生家长)对这种自由和权力并不那么热心。甚至有忧虑。他们忧虑“考试”。纵使“国家课程”不被喜欢,却是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规劝”学生以勤学苦练的姿态面对国家课程。纵使“校本课程”是学生心驰神往的,假如这种校本课程不成为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像薛宝钗劝说贾宝玉那样提醒学生:在人生面临选择的关头,要明白自己应该接受什么和应该拒绝什么。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期望使“校本课程”常常居留于“兴趣”和“赶考”之间:既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要,又以“赶考”的内容“对家长和社会负责任”。一些学校开设“趣味数学”、“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兴趣类”校本课程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它考虑学生的需要时,它以“兴趣”的名义出现;当它考虑教师和家长的期待时,它以“拓展”的名义出现,比如“散文欣赏与创作”、“名著阅读与交流”等系列“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由此看来,一些学校热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在国家课程的“边缘”做开采和发掘的工作。或者说,是在国家课程的“周围”做弥补充实的工作。
这种“趣味语文”究竟属校本课程亦或国家课程?常常成为私下的疑问。也许,某种课程究竟归属校本课程还是国家课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倘使“趣味语文”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称之为校本课程自然不成问题,视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亦无不可,只要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不是用来强迫学生做他们原本不喜欢、不需要的“课外作业”。
由此看来,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并无实质性的分别,并没有校本的课程,也没有国家的课程,有的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只要课程有了学生意识,校本的或者国家的,都算是好的课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