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教育改良初探

时间:2023-04-30 22:52:2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堂教育改良初探

关键词:经堂教育宗教教育回族教育

  来源:《工作通讯》1997.8

经堂教育改良初探

  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历经约七百多年到宋元明时伊斯兰教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稳定阶段.在这段空前历史中,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了一定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信仰伊斯兰的回族已经形成,并不断生息繁衍,分布亦日益分散。清真寺普遍设立,原先的那种只靠外来学者及弟子来宣传教义,主持教务的办法已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而需要一批专业人员在各地宣讲教义,主持寺内外教务等。明中叶以后,明王朝又采取了“片板不许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和海外中断来往。外国的稷斯林进不来,中国的穆斯林也不能出外学习宗教知识。因此,中国伊斯兰教职业者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汉语成为这个民族的共同的语言,原来穆斯林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中亚各族语不仅不再通用,甚至被视作“夷语”“胡语”,渐渐地被遗忘,同时人们都在积极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兰经》等伊斯兰教经典缺乏学习和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有外教人提问或责难便茫然不知所措。如此下去,要使伊斯兰教保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有力的教育阵地来培养专门的人才。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于是开创中国的伊斯兰教育便成为燃眉之急.明中叶以后,回族经济稳定发展,使穆斯林在清真寺培养宗教接班人有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此时,中国的伊斯兰经堂教育遂应运而生。胡登洲正是生活于这样的年代,他自幼学习汉文、儒学,后跟从一位同乡的名师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对伊斯兰教有较深的造诣,后赴麦加朝觐,归国后看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衰微状况,随立志兴办伊斯兰教育,阐扬伊斯兰教。

  先让我们纵观一下经堂教育的产生和背景及历史条件:由于明中叶后的明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原先可以使用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的穆斯林完全生活在一个汉文化的世界,要得保存和发展伊斯兰教就须采取必要的方针措施——开创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举措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并对今后开辟伊斯兰教教育之路起着深远的影响。

  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种私塾式的宗教教育,这种教育在清真寺内进行。由阿訇招收若干名学员,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伊斯兰教的各种经典和宗教功课。

  经堂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部和大学部。小学部又称“经学”或“小学儿”,既是向穆斯林青少年普及宗教知识的启蒙教育,又是为今后经堂教育大学部提供学员做准备的初级班,一般招收六、七岁的儿童入学,教师多由“二阿訇”或“满拉”(大的学员)来担任。教授方法为中国私塾式,课程大致分为二类;阿拉伯语和初级宗教知识。

  在小学部的这一阶段中,经堂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先让学生认清每个字母的形体及名称,会读会写;背念记忆老师的拼音口诀,这些口诀由阿訇所编,再口授给学生。尽管拼音口诀夹杂着波斯语但容易上口,也就便於记忆,而这样的发音方法却是汉语方言及阿拉伯语,波斯语的混合音,待学生们能够拼读单词以后,教师就开始给他们教授诵读《古兰经》的选读本.从读单词到句子至到《古兰经》较短的章节,并要求背诵。同时还进行一些初级宗教知识的普及教育,如学一些宗教日常生活中各种析诗词,或赞颂词之类。

  众所周知,当时对语言的教授所采的办法是由于语言的教学研究及推广,特别是理论指导尚未像今日这样的发达,无论从方法,设施等均受到一定的制约。那么我们今天知道,无论是那一种语言都有它的一套教学理论,也是一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做为用阿拉伯语启示的《古兰经》也不例外,都应最规范准确地去教授它,学习它,特别是初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学员应一开始就接受严格的正规的训练,一旦定音就很难斧正.经堂教

[1] [2] [3] [4] 

【经堂教育改良初探】相关文章:

皇经堂04-29

土壤改良材料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初探04-25

改良04-30

环保教育初探05-02

改良主义(改良主義)04-29

兰州市清真寺经堂教育调查研究04-26

混龄教育初探04-29

英语创新教育初探04-30

在小班进行随机教育初探04-29

人生境界与教育初探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