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

时间:2023-04-30 18:16:3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

研究性学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观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庞维国

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

  摘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实质、内外条件、心理机制、教学指导等问题,可以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是个体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技能生成新的问题解决规则和思维产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多地依赖内在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智能等内部条件,以及学习内容的性质、教学指导、小组合作等外部条件;它要经过发现问题、界定问题、选取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等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应该根据问题的结构属性从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心理实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中,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已得到课程论专家的诸多阐述;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相关的论述也多停留在对它的价值和特征的描述上。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实质是什么?需要哪些内外条件?存在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对这些问题如果不作出明确的回答,就不可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鉴于此,笔者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角度,分别就上述问题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广大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性质

  研究性学习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本质特征?这是探讨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目前,国外心理学中尚没房一个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术语,但是有几个学习概念与我国学者所指的研究性学习含义相近。一是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所谓的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归纳推理来得出例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学科内容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指出,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发现学习只有在有结构的学习情境中才会发生。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应当对教材作适当组织,体现出知识的结构性。

  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根据巴娄斯的观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通过理解或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问题,在问题的诱发下,学生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推理技能,最终获取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施密特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界定为“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深究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在多数情况下,问题包含着对一系列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现象或事件的描述。对于这些现象或事

[1] [2] [3] [4] [5] 

【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相关文章:

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素质教育04-30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04-30

义务教育物理研究性学习浅析04-29

老子学习心理观的风格与特征04-26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健康心理的影响04-30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10-10

研究性学习总结11-12

研究性学习教案04-28

《研究性学习》课程04-27

研究性学习计划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