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论文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普通高中阶段在学生中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具体指导。本文试就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须走出的误区作一浅探。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重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方式的学习,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受体和容器;而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它要求学生一改以往“被动”的学习处境,“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知识。
1.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贴近生活和实践的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传统知识教育的一种机械延伸,它不同于课外兴趣活动或竞赛辅导,它的学习对象不是课本的知识体系,而是原有知识向社会生活的一种辐射,是在文理交叉地带产生的一种关怀精神,它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2.研究性学习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火把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围绕着问题的提炼与解决,学生产生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流进学生大脑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求智的激情和创造的企盼。在我们的理想中,课堂不是机床,不应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不是流水线,不应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课堂应充溢研究的氛围,成为充满创新精神的乐园。
3.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没有课桌、讲台和围墙的学习
在提出研究课题之前,学生不可能端坐于教室闭门造车,他需要跑工厂、农村、机关、图书馆,他需要调查,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在现象中甄别真伪,需要与人交往、磋商。开题之后,他就更不可能用“苦思冥想”、“深思熟虑”的方法来谋求结论,而必须要广泛调查、取证、分析、归纳、综合,这样的学习是传统教育不可想象的。
4.研究性学习是能力与知识重组的学习
在传统的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中,常常把知识与能力分割或对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忽视了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重组和利用,在新旧知识的交叉运用中产生了许多原先从未意料到的新鲜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原有知识的增值部分,获取它弥足珍贵,因为它并不是诞生在老师或书本那里,而是真正从学生自己心里涌出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每周开设3课时。作为江苏省省级重点高中,我校于2000年9月,就在高一、高二年级正式启动了“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1.课本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需”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这是一门开放的、多元的、走向社会的课程,但它并不排斥对其他各门课程的先行学习。相反,只有先学习课本,明确了某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研究,才不至于盲目行动,才能手中有法,心中有数,学中有智,从而有条不紊地学好这门课程。
2.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课题的制定是提出问题的重要一步,它关系到后续研究能否顺利达成。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经验和知识融合的结果,是学生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要考虑课题的可行性,其次要考虑课题的创造性,再次要确立课题的时效性。
3.开题报告的好坏决定着“研究”的成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题报告是整个研究的计划书,要使研究有步骤地进行,必须拟订好计划书,尽量把研究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预先考虑好、安排好,一个课题必须有一个开题报告。
4.实施过程是“研究”的中心环节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和合作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主学习,主动研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主体。因此,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多渠道、多形式。如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为学生外出考察、获取信息创设有利条件。二是要教育学生有韧性,不畏艰难。三是每次主题活动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及时记下活动情况与自我评价。四是要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三、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花瓶点缀”应景式
研究性学习已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内容。但“应试教育”这只无形的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许多学校的办学方向,以至于许多学校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课程改革,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一些学校对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的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检查采取“花瓶点缀”式的应付,只做表面文章;或只是为了迎合潮流,追求“轰动效应”,集中精力做出一两个“精品”去“应景”,这与《“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精神背道而驰。
误区之二:“全面开花”齐上式
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识水平等各有其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应对各年级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课题选择、课题实施、课题评价及学习目标上应体现相应的差异性,而不能“全面开花”。另外,在课题研究实施之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保证开题,实施、评价等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追求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扎扎实实。
误区之三:“喧宾夺主”替代式
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对教师主要是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的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对学生来讲,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科教学受课程标准、教材、课时、考纲等的约束,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在现有条件下,学科课堂教学仍应是以传授型和一般意义上的启发、讨论式为主,不宜经常兴师动众,以大型的专题研究活动代替常规的教学形式。
误区之四:“一厢情愿”包办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问题提出、课题设计、问题解决、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不是也不应是包办者。
要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就要走出以上几个误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为重点,不断接近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报告论文03-22
浅析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的论文04-27
谈谈“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写作04-30
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04-30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现状和思考04-30
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04-30
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04-30
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04-30
国企股份制改革思路的再思考论文05-01
翻译伦理再思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