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西省信息化指数模型及测度论文

时间:2021-09-09 09:23:4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山西省信息化指数模型及测度论文

  摘要:本文从山西省统计数据的实际出发,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Rrrr)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改进的山西省信息化指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定.分析山西省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提出加快山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试论山西省信息化指数模型及测度论文

  关键词:信息指数模型;信息化水平;测度;山西

  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代表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决定着这个国家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实力和地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建立信息化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分析、测算本国家、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我国江苏、上海、广东、湖南、河北等部分省市近年来也都对本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山西省尚未见此类具体工作。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定,分析山西省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提出加快山西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

  1.1模型的选择与改进

  通过研究国际上社会信息化测度及我国具体的信息化测度案例可知,日本信息指数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且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是测定社会信息化水平较为理想的模型,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信息化的测定,大多应用该方法。

  本文从山西省统计数据的实际出发,结合现有的资料,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RITE的改进模型(图1),以便更为准确地测算山西省的信息化指数

  1.2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经过改进的RITE模型由4组二级指标21个要素组成。与原始模型相比,对指标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三级指标上。

  对信息量(I1),采用l0项次级指标反映,以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储备能力及信息量水平。删除了原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避免了因人口密度大导致信息化指数大的负面影响。对信息装备水平(I2)采用6项次级统计指标反映,增加了保障信息装备水平的前三项指标,因统计资料限制,舍弃了“每百户计算机数”,以“邮路总长度”代之。对信息主体水平(I3),采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2项次级统计指标反映,以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反映信息主体水平,对信息系数(I4)采用3项次级统计指标反映,将原始模型中的“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重”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比重”分城镇和农村2项,其中信息消费比重由“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组成,这样就避免了原指标中“杂费”的内涵过于宽泛。另外,在信息系数(14)方面,还增加了1项“人均GDP指标”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改进的RITE模型,新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数据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资料中直接查得或通过计算得到,这样既保证了测度体系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兼顾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

  收集1995年一2001年问山西及全国的相关数据,采用改进的RITE模型,用二步算术平均法测算1995年2001年7年问的信息化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x表示各项指标测度的绝对值,S表示各项指标测度年绝对值,n表示某级指标的下级指标的项数。xu代表第1项二级指标中第j项三级指标的测度年绝对值。su代表第1项二级指标中第j项三级指标的测度年绝对值。由于各三级指标为非同质要素,各变量的统计要素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计算,因此需要先将各自的数据转换成指数后,才能求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具体测算结果见表l。

  2对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的分析

  2.1总体情况

  从表1可知,1995年以来,山西省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1995年一2001年山西省的信息化指数提高了1.71倍,信息化水平以年均9.3%的速度递增,反映了山西在经济落后的状态下,努力追赶先进省市的态势。

  2.2二级指标的分析评价

  2.2.1信息量指数情况

  在信息化的4个二级指标中,信息量一直是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因素。但其发展结构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信息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邮电业务总量的增长和长途电话的次数及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快速增长造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山西省信息产业确有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三项在信息量的诸要素中,属于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其中比较偏向“硬”的方面的指标,而说明信息量的内容的图书、杂志出版量、技术市场交易额,其增长速度并不理想,说明山西省信息量的增长是很不均衡的,信息量增长的质量尚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年三项专利批准量的发展基本上与信息量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年邮寄函件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人们通讯手段改变的必然结果。

  2.2.2信息装备水平指数情况

  尽管在1995年1998年山西省信息装备水平的增长量有少量的萎缩,但毫无疑问,山西省的信息装备水平这几年来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进入“十五”期间,其总体发展水平要高于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山西省电话机、电视机的利用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它们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中,教育经费的增长从1999年以前落后于信息装备总的发展速度到1999年以后高于其发展速度,说明山西已认识到教育经费过于缓慢的增长速度将会减缓信息化发展的后劲,如果不加以重视,一定会严重地阻碍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2.2.3信息主体水平指数情况

  信息主体水平是信息化指数中惟一的一个增长速度低于整体增长速度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山西省恰恰在这最为关键的方面,进展极为缓慢,直到1999年以后,由于其中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的剧增,其增长趋势才稍见成效。我们知道,大学生数的大量增加是由于政策因素,是因为近年来高校扩招的结果,它们对信息化的'影响要延缓几年才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致命的因素是第三产业的人口数,这几年来,增长一直非常缓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山西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2.2.4信息系数指数情况

  反映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信息系数”同样也客观地显示着一个地区的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增加信息消费量,才能使信息装备和信息量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表1可知,山西省城镇和农村信息消费在个人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至今没有超过20%。农村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它已成为提高山西省信息系数的一个重要的拉动力,但城镇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重始终没有超过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这点显然与信息化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农村相关因素的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原有的基数过低。这些情况使得目前山西省的信息消费水平并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3主要对策及建议

  由以上测度结果分析可见,“九五”以来,山西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国内外相比,信息化的程度及产业规模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本文对山西省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坚决改变目前存在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格局,筹备成立山西信息化专门领导机构,明确主要职能,以保证和推动山西省信息化建设迈人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

  3.2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

  3.3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坚持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突出重点的原则,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和专业性数据库。建设省级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4制定有力度的培养与吸引人才政策

  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造就一个适宜人才生长、发展的环境。制定吸引人才政策可选择以分配体制为突破口,通过对技术入股、智力入股、创业股等政策确认,体现人才的现实价值,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科研和人才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山西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学科优势,采用多种方式为山西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有用人才。

【试论山西省信息化指数模型及测度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述评07-02

均值-方差模型与单指数模型的应用10-18

国际海运企业市场势力测度模型的构建07-14

测度05-07

试论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论文01-04

试论财务信息化建设06-29

棉纤维综合品质指数模型构建07-31

非可加测度的自生成测度07-02

系统指数评价模型在股票投资中的应用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