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教育论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据此,我们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界定为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的期望。
1.教学目标是靠教学活动去实现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咨询者、促进者,同时也应该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速度与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学习为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的分类达成
教学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人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领域。一般地,教学目标按时间尺度(纵向)分为(学科)课程目标、模块(分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按目标领域(横向)分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他们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同领域的目标是有机的整体,而分类则是人为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按三个领域制定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目标层次越低,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地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达成时间较长。
就其可操作性而言,时间尺度大的教学目标要比小尺度的教学目标更笼统、更模糊。最小尺度的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要具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如果课时目标过于笼统,那么它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有的老师在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目标中列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因为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期望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应地,如果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认识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作为教学目标则比前者降低了一个层次,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统一,所以教学目标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不仅表现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与心理的变化,也表现为在不易表现于行为的或难以测量的心理变化。如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模块三,第二单元第二节)教学目标过程中,如果将教学目标之一列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这一目标就比较难以量化与测量,如果列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相对容易测量,如果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定为“养成节约的习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则更具外显性、 行为化。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与外显性是相对的,我们既不能为了测量与评估,过分强调目标的外显性,人为地将目标行为化,也不能过于强调情感体验等内隐性目标,而忽视行为目标的价值。
5.教学目标行为要求
(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具体而明确。虽然有些教学目标是难以测量的,但是许多心理变化是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为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地“具体”、“明确”。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要比“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更妥当。
(3)确定明确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的行为条件可以是“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再如在“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又特殊的行星”这一教学目标中,“运用资料”就是一个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理想)要求。
6.关注过程目标
过程性目标即经历(体验)、体验(体会)与探索。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是相对应的。回顾我们教学实践,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只重视结果性目标,不重视过程性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开始认识过程性目标的价值,但是“过程”服务于“结果”,即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个阶段是“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的目标是启发智慧的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与精神体验。
目前,在落实过程性目标教学实践中,存在有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不同。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如何解决这“少数”动而“多数”不动的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当大多数学生真正“动”起来以后,对教师课堂组织水平又提出了的挑战。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够用。一般地,以过程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学所需时间大约为以结果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学所需时间的2~3倍。
总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向针”,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归宿”,既是一个既定目标,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从学段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具体、恰当,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层次性和可检验性,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概念,努力使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04-30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04-28
如何有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论文04-27
新课程美术教育论文05-02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5-01
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高等教育论文04-27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04-30
新课程下“名师”如何寻找新的动力和目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