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3-02-24 08:10:3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能跟我们说说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长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好!请你填一填

  出示:练习纸第一题——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胡老师前几天骑车回家,过了楼岩桥头,在山岭处看到一块很高的路牌,上面写着“距离尚田还有3km”。同学们,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千米的认识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请生猜测一下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引出:1千米=1000米

  师: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长的一段路,大家现在脑子里有100米长度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那么估计一下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楼岩初中这段路程大约有多少;(约300米)再从楼岩初中出发到春光食品厂大约有多少路程?(约300米)现在距离1000米还差多少米?(400米)

  师: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到飞扬特钢)

  师:你还知道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也是1千米左右?(到上楼岩、到项岙……)

  师: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km”的意思就是“千米”,那么这个“3km”就可以写成(3千米)

  板书:3千米

  还可以怎么写?引出:3千米=3000米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说)

  师:好,从校门口到飞扬特钢是1千米,从山岭到尚田是3千米,那么请你算算:从校门口到尚田有多少千米呢?(先要估计从飞扬特钢到山岭还有多少路程)

  生:4千米多。

  师:多多少呢?

  生:500米左右。

  师:4千米多,多了500米,该怎么写呢?(引出:4千米500米)

  板书:4千米500米

  师:那么它还有其他写法吗?引出板书:4千米500米=4500米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再同桌说说)

  这样也会写了,那这几题根本就难不住大家了,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出示:练习纸第二题——9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米

  2千米5米=( )米

  4000米=( )千米

  师:说说最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师:你的脑子可真灵活,还会反过来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更难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答完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勉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汲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

  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习,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5、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户) +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09-29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01-24

《千米的认识》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03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通用5篇)03-17

认识千米 教案12-17

《认识千米》教案12-16

教案:千米的认识12-16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7篇01-24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7篇)01-24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6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