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2-12-13 15:16:3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运用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灵活变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认识自己;

  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培养团结合作、和谐共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运用公式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动手操作,细心观察,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框架、长方形图片、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表格。

  [学具准备]

  长方形图片、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

  [设计思路]

  设置疑问-引发猜想-探究感悟-再探究深化-生成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以景置疑,引出课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①出示第79页的主题图,问:在这美丽的学校或学校的周围,你能看到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吗?

  ②谁能说说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正方形呢?

  ③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最喜欢看的是学校中间的两个花坛,你们知道长方形的花坛大还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吗?是怎样知道的?(估计学生会说我会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上去跟长方形的面积差不多)

  教师引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作为情景,让学生倍感亲切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观察让学生重温学过的旧几何图形知识,然后再设置疑问,起到了一种温故而入新的效果。

  1、数方格,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

  ①拿出老师预先准备的方格纸图,即第80页平行四边形图和长方形图,然后叫学生用数的方法数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认真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并完成以下的表格。

  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的,也有的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等于它的底×高,对于任何一种发现,教师都要表扬,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更要大力表扬。

  通过猜测,数方格,填表格,仔细观察,不数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再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储备了澎湃的动力。

  2、剪图形,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出示图形,问谁有方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指出: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要用剪或拼的方法,那给你这两个图形,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来求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剪或其它方法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汇报完后,教师再通过电脑课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宽,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阅读课本,捕捉新知。

  让学生自己看书本第81页的内容,看完后谈自己还发现了什么?

  通过剪的小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合作、观察、思考、交流、概括等活动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正好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参与 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验证了学生之前的猜想。

  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学会从书中获取知识,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知识升华。

  (一)基本练习

  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强调学生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应先写出它的字母公式,然后根据公式直接计出它的面积。

  2、完成书本第82页的第1题。

  此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只作简单的讲评。

  (二)综合练习

  1、游戏式练习。

  用一个文件袋装着两个没有给出底边、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叫学生出来抽其中一个,抽到面积大的哪位同学赢。

  学生在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时,渗透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的知识。

  2、完成第82页的第3题。

  3、选择题。

  (1)如右图,()的面积大。

  A、甲B、乙C、相等

  (2)将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它的周长(),面积()。

  A、变大B、变小C、不变

  4、完成书本第82页的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练习,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更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同学的表现呢?老师呢?

  自评、互评更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在评价中更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表现,促使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点,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分数交朋友。那么哪些事物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你能说说吗?(一张纸、一条线段、一个圆、一堆苹果都可以平均分,从而产生分数。)这些我们就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收集分数。(提供操作材料:三张纸。)

  1、任意折一个分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请问这张纸能看作单位“1”吗?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通过折和涂用这张纸表示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折分数然后汇报(并贴上黑板)。

  2、让学生说分数大家折。

  同学们刚才表示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下面有谁来说一个分数让大家来折一折。

  (1)学生说出真分数

  如:折3/4。学生折后展示。

  师:你们是怎样表示这个分数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x份,涂了这样的x份。)

  师:请问把谁看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观察发现,得出结论:比一张纸小。即比单位“1”小。再加上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能把这张纸占满?

  (再让学生出分数折,如果出的分数是真分数,就让学生想,然后说说,不折。)

  (2)学生说出假分数

  如:折“4/4”。学生折后展示。师: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几个1/4?正好是一张纸。即等于单位“1”。

  如:“5/4”。

  师:谁来说一说5/4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活动)

  指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表示的5/4。(学生汇报)

  让学生对所展示的图自由提问,展示的同学进行回答。

  (一张纸不够怎么办?为什么第二张纸也要平均分成x份?这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要是把两张纸看做单位“1”可不可以?)

  得出结论,比一张纸大,即比单位“1”大。

  让学生再说几个这样的分数(板书出来)让学生想怎样折。

  (二)给分数分类,总结概念。

  师:现在黑板上有了这么多的分数,如果陈老师要你们给这些分数分类,你能分吗?你准备按怎样的标准来分?

  1、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给分数分类。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总结出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并板书。

  4、学生读真、假分数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判断下列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课件出示)

  2、说出分母是17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是17的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课件出示)

  4、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又了解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分母真分数< 1

  分子≥分母假分数≥ 1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本单元知识,能用思维导图清晰的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单元复习过程,熟练掌握单元知识的同时,再次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配套资源:

  《多边形的面积》ppt课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五、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如下复习资料,学生独立完成: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有序回忆概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以一组简单并且特征明显的数为线索,让学生重现已有的概念,不仅能抓住要领,而且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

  2.知识梳理,整体回顾

  (1)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①一样大?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晰。我们利用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是没有改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出示课件:

  (2)认识底和高

  师:屏幕上的这些图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画出它们的高吗?

  师:用三角尺画图形的高,需要先确定什么?(确定图形中的某个顶点或图形边上的某个点)

  师:接着该怎样画呢?(接着,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画出底上的垂直线段,其中一条直角边过图形中确定好的某个点,另一条直角边和图形的底重合。最后画出图形的高)

  注意:画高时要用虚线,关注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出示课件:

  (3)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小组交流,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学生交流会后用课件动态依次出示:

  小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善思维导图

  (1)引导整理,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集体整理/调整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师:哪一组愿意来介绍下整理/调整后的的情况?

  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知识整理图,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意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通过改进,使你们组的知识图也更加完善。

  各小组对本组的知识图进行反思和修改。

  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经过修改之后的.知识整理图?

  学生二次交流,全班评价,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够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升华。】

  4.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答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4×15=360(cm)

  梯形的面积:(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积: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应的面积公式,求出相应的面积。

  (2)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知识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纸1200平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题目中已说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厘米、20厘米。则根据公式可求出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题目中要求要做10面这样的小旗。因此再用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即可解决问题。

  (3)做《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5.全课小结

  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公式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请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3.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错误的题目。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8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简单的统计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四、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

  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3、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会看和会分析统计表;

  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0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课内容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备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备课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1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习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习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习,像这些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习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4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但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实物出示),我们把这类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方体.(板书)

  2、认识立方体的特征:

  (屏幕演示)把长方体的高和宽延伸,得到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叫它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板书)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正方体,然后也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面面积大小怎样?

  (2)正方形有几条棱?每条棱长度怎样?

  (3)正方形有几个顶点?

  (板书:正方体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条棱长度相等)

  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屏幕显示)

  3、: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正方体(立方体)

  面:6个面每个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棱: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顶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热】01-28

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2-06

【荐】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1-28

【热门】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1-28

【精】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1-31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精】01-31

【推荐】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1-31

【热】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