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2-27 11:20:4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锦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加工一批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4=

  (把工作总量看作“1”)

  (2)一项工程,甲单独修建,需要4天完成,乙单独修建,需要8天完成。

  ①甲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②乙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③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小结:刚才这几道题中,工作总量所以用“1”表示,因为工作总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工作效率是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实质上是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小黑板)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要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审题后,想:这道题需我们求什么?你可以根据哪个关系式来解答?

  (2)学生尝试做,并同桌交流。

  (3)反馈说明。

  1÷(+)=1÷(+)=1÷=4(天)

  (把工作总量看作“1”,两队的工作效率就是+。)

  教师:如果不把工作总量看作“1”,而是看作2、3、5、10……结果会怎样?

  学生任选一个数列式计算。

  小结: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看作“1”是最简捷、最常用的。

  2、练一练。

  (1)填空。

  ①甲做一项工作需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3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

  ②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队独做需要45天完成。两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 ),( )天可以完成。

  (2)修一条公路,甲队独做需10天,乙队独做需15天,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

  (全班练,抽学生写在投影片上,同桌互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四人小组讨论。刚才练的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么解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工程问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变式练习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干要10小时,乙单独干要12小时,丙单独干要15小时。

  (1)甲、乙、丙三人合打1小时,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2)三人合打一小时后,还剩下几分之几?

  1-=

  (3)甲、乙、丙三人合干,几小时可以完成?

  1÷(++)=4(小时)

  (4)甲、乙两人合干5小时,可以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5=

  (四人小组交流,想想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看书,质疑。

  四、教学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来解答这些应用题的?

  五、作业:《作业本》P70[67]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第95~ 97页例1、2

  2.计算方法。

  3.退位减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计算能力。

  3、 培养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 复习引入 2、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754+3826 20xx-493

  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 教授新课

  1、 创设情景: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3、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组合作:

  (1)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 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三、 复习巩固:

  四、 复习巩固:

  1、 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五、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报:

  (1) 小数点对齐

  (2) 数位对齐

  (3) 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39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2页第6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2页第8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页第7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9页第7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2、做教材1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3、做教材140页第9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4、做教材14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04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03

《对称》小学数学教案11-27

分数小学数学教案10-24

小学数学的数学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