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8 05:54:27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借鉴。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设计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机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每节课内容的学习如果能够自己先做好预习,那么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使同学们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教学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预习指导: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更要向课本学习。下面就请你打开数学书39、40页,认真学习吧!通过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填一填

  1. 互相平行,其中 平行线。

  2.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

  ( ) ( ) ( ) ( )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① 是互相平行的。

  ② 是互相平行的。

  二、画一画

  1.想办法在下面画出一组或几组平行线,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2.让爸爸妈妈欣赏一下你画好的.平行线,告诉他们你是怎样画的?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线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回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平行线)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平行线。(板书课题:认识平行线)

  2.理解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我们熟悉的线段,您能找到吗?谁能上来指一指?(根据学生指的情况闪动)如果把这些线段无限延长我们可以画出下面三组直线。

  这三组直线,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第二组)

  第一组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相交)它们相交的点叫什么?(板书:交点)第三组呢?你是怎么想的?刚才同学们都赞成第二组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延长,它们相交吗?不相交吗?不相交,他们是什么关系呢?(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一平面内你怎么理解?谁能说说看?互相平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一组平行线)如果这是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3.练习: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你是怎么想的?

  ( ) ( ) ( ) ( )

  4.找平行线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中也有平行线段请大家看大屏幕: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回归生活举例,一方面使学生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的观察、辨析中,加深了对平行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辨别平行,更深一层提炼平行的意义。]

  5.总结

  认识平行线,观察思考很重要,如果能动手画就更好了。

  二、画平行线

  1.展示画好的平行线

  课前我们都动手画了一组平行线,你是怎样画的?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谁愿意上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

  总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用不同方法画出的平行线段,让我们大开眼界。

  2.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这儿有一条已经画好的直线,怎样画出它的平行线呢?你是怎样画的?

  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画法。

  思考: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画多少条?试着画一画。

  3.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⑴如果在直线点上一点,要求经过这一点,画下面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也用直尺画可以吗?为什么?那你是怎样画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上台介绍同时示范。

  ⑵教师示范: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与已知直线贴紧,另一条紧贴着直尺,(直尺不能动),将三角板沿直尺平移,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⑶课件演示

  ⑷学生再画

  ⑸想一想:过直线外一点能给这条直线画几条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展示”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利用利用不同工具画平行线的乐趣。在这个基础上,重点介绍借助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激起学生想动手操作的兴趣,在画的过程中,总结画平行线的四步骤:合、靠、移、画。]

  4.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画平行线的过程,其中我们应用了三年级学过的知识,它是什么?(平移)

  这儿有一组平移的图形,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在书上指给同学看一看。谁来指一指?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探究:

  把一张长方形纸照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次,在打开。

  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课堂练习中,我是以书本为主的,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当然,给予一部分学生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我以一个探索活动结束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2: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②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1.第一轮套圈比赛

  (1)师:看!体育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第一个出场的是2个队的队长:李小刚和吴燕。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成绩?

  (2)师:第一轮比赛: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6<10,比个数 或 直接从统计图中,条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轮套圈比赛

  (1)师:比赛还在继续:男生要加油了!出场的是谁?张明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绩如何?

  (2)现在看3个男生和3个女生的成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你是怎样算的?

  (3)第二轮男生套的准些!男生赶上来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轮套圈比赛

  (1)师:最后的机会来了!男生最后出场的是谁?套中了多少个?再看女生!

  (2)现在,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只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人数不一样!)

  (3)讨论: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个,女生5人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师小结:男女生人数不等,不能只比总数,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公平!

  二、移多补少,认识平均数

  1.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1)师:先来看男生成绩统计图。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你能从图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小结:从多的里面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这叫做“移多补少”

  (2)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就套中了7个吗?

  师小结:这个“7”是将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结果,它是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1)师:再看女生成绩统计图。这次,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写在自己本子上,不给其他人看!

  (2)师:你估的是几?

  (3)师:有估计10个的吗,可能吗?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个,有可能吗?为什么?

  (4)你怎么估计出来的?

  3.师:现在你能快速评判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平均数还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计算平均数

  1.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数?

  师:谁来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你能计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自练,汇报)

  3.对比

  (1)师:计算的结果与“移多补少”的结果一样吗?

  (2)师:为什么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用总数除以4,而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除以5呢?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素质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数;会动脑,还会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哪种好?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试一试!

  5.及时练习

  (1)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3个笔筒(6枝、7枝、5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生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

  ②变成5个笔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③师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3根丝带,这三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生动笔算,汇报,交流)

  追问: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来指一指。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篮球队员的身高。

  师:你们身高大约多少?打篮球需要高个子!

  师:听田老师说,请你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准备好笔!

  (1)那么,篮球队里每个队员身高都是160厘米。

  (2)李强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吗?(口答)

  (3)王明是中锋,队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师:课前,田老师拍了他们的照片,介绍给大家认识:请看!

  哪个是李强?哪个是张宇?

  2.游泳有无危险。

  (1)小红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儿童游泳池练习游泳有危险吗?

  (2)小南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

  五、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机动:回到我们男女生的赛,引导学生看题,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想到大于12的数。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3: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P100-10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2.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3.结合操作,明白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也是十进制计数。

  4.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其含义、读、写。

  难点: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米尺、课件、计数教具

  学生:米尺、学习单、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在“米尺”中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结合情境)学生观察发现:课桌长1米。

  2.(继续情境)师:你知道课桌的宽、高分别是多少米吗?试着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1)交流课桌宽。

  发现宽不足1米,答案可能有:

  ① 4/10米 师:为什么用4/10米表示?

  ② 0.4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③ 4米 预留空间,让学生纠错。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可以写成4/10米,也可以用0.4米表示,也就是4分米。(板书:4/10米 0.4米 4分米)

  (2)交流课桌高。

  ①师:你是怎么表示高的?现在觉得还能怎么表示吗?(意在让学生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②在米尺上指出表示课桌高的长度,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3.提问:在米尺上还能找到其它长度吗?

  学生分小组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概括小结。

  (1)同一长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

  (2)十分之几米就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表示对应长度的.方式不同,含义是一致的。

  5.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能从形象具体抽象到含义理解,利用长度测量和单位转换是较为直观渐进的方式之一。因此,以教材例题中测量课桌的宽和高为素材,引导学生从不满1米开始思考如何表示,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分数的含义,由十分之几米可以表示几分米,引入零点几米(小数)也可以用来表示。以此为基础,开始小数含义的认识历程。这种从源头起步,从需要出发的教学设计,对直观感知小数的含义十分重要。

  二、在“价格”中有所感悟

  1.师:这块橡皮的价格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1)学生先写一写、圈一圈。思考为什么这样表示?

  (2)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的理由。

  ①学生图示中表达的理由。

  ②数学含义中表达的理由。

  2.观察小数,了解各部分的名称,以板书强化对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认识与书写。

  3.十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①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一样“满十进一”。

  ②含义理解,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4.专项练习:几元几角与几点几元的互换。

  5.回顾反思,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初步感知小数的基础上,将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以图示、表达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程度,再次让他们自主建立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使小数的含义由最初的感知渐进到理解,再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发现小数和整数内在的“满十进一”共性。

  另外,设计直接让学生探索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空间,另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实现认识纯小数向认识混小数的过渡与发展,避免“小数比整数小”的错误认识。

  三、在“设计”中巩固认识

  1.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设计自己想表示小数。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分享。

  (1)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2)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

  3.介绍自然数、整数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自己投入、自然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①因此,提供学习材料,预留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将小数与分数、整数融合,完成直观感知下的形象到抽象的认识。符合数结合形,自主构建小数的认识进程。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 在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2个,正方形1个、小棒5根、方格作业纸、直尺、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谜游戏

  【设计意图:猜谜活动,既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画面,抽象图形

  (出示课件)谈话:孩子们,今天的学习从这幅画开始,美吗?上完课每人送你们一幅怎么样?

  提问:从这幅画中,你能找出认识的平面图形吗?(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抽象出平面图形)

  2.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揭题:你们认识的图形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图画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既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猜想验证,自主构建

  1.操作中引发猜想

  提问: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摆一个长方形吗?

  操作:学生摆长方形。

  反馈:指名展示。

  反思:引发关于长方形边的猜想

  小结:长方形边的特点:对边相等(板书)

  (移动小棒)提问:这样摆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小结:长方形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设计意图:尊重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进行“边”和“角”的追问,引发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猜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埋下伏笔,这样的设计也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向抽象的认知规律。】

  2.验证中深化认识

  ⑴指导方法: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请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⑵操作验证

  ⑶汇报交流:

  ①验证对边相等:方法1:量一量,汇报测量数据;方法2:折一折,指名操作。

  小结:用多种的方法验证了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发现它们的对边都相等。

  ②认识长宽: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长方形中靠在一起的两条边相等吗?引导认识长与宽;指一指黑板面、桌面以及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③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方法:比一比,讨论: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你比了几次?有比的次数少些的吗?还有更少的吗?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对边相等 ----边的特征

  四个角都是直角 ----角的特征

  实际上我们认识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认识的。

  【设计意图:特征的验证是思维碰撞最充分的环节,给学生不同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既使猜想得到验证,长方形的特征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渗透了研究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迁移中拓展新知

  谈话:我们再来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点呢?拿出正方形,你能用刚才那些方法和思路去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吗?试试看。

  ⑴自主探究

  ⑵汇报交流:

  ①特征1:四边相等;提问: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反馈:方法1:量一量;汇报测量结果;方法2:折一折;引导学生比较折的方法,纠正认识偏差,优化折法的简洁性。

  ②认识边长。介绍: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叫做边长。(板书 边长)

  【设计意图:折一折验证正方形边的特点呈现出两个层次:通过上下、左右对折说明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角折说明邻边相等,这样的折法才说明正方形四边相等。经历两个层次的感知,既充分认识正方形边的特点,也细无声地渗透了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③特征2:四个角都是直角

  提问: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了正方形,发现它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比较中沟通联系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小结:看来,无论边还是角,长方形有的特点,正方形也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两种图形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感知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深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整体把握。】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谈话:学得不错,学会了知识还要能够运用,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接受挑战吗?

  1.画一画

  (1)师画长方形,说一说长宽各是多少。(相机介绍方格图)

  师画正方形,说一说边长是多少。

  (2)学生按要求画长方形。

  2.辨一辨

  画得不错,下面考考你们的眼力。

  信封后面藏的都是四边形,观察一下,哪幅图可能是正方形?

  (1)①号不可能吗?为什么?

  (2)②号呢?

  (3)③号可能是吗?一定是吗?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还有其他可能吗?

  3.比一比

  小华小明参加比赛了,一起去看看。

  (1)小华在哪里?小明呢?他们同时出发去学校,谁先到谁获胜,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各走了多少米?

  (2)改变比赛规则。

  两人同时出发,小华沿1号路线,小明沿2号路线,同时出发,谁先到新华书店谁就获胜,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路程相等是怎么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基础练习——发散思维,基本技能——实际运用的层次,画一画,辨一辨,比一比的设计充满了新意,又抓住重点体现思考的含量,学生结合不同的实际问题不断强化提升对两种图形特征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回顾: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有哪些收获?

  2.环保教育。

  【设计意图:回顾力求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研究方法的感悟。课尾送画,与课始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充满思考与智慧,更是可以创造美好世界的,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打比方”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从而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通过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建立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

  3. 通过自主学习经历的呈现,进一步激发自我探究的原动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的意义及合理运用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 学具(板贴、正方形模型、面积量具、课本、练习册、纸杯)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1. 出示校园照片

  (1)提问:瞧!这是哪里?

  (2)小结:校园的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2. 出示公园照片

  师:这是建湖美丽的双湖公园,大家去过吗?它的面积大约有16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3.对比提问:校园、公园的面积具体有多大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都是用什么来打比方了解它们的面积的?

  4. 教师总结:我们是把校园比方成4个标准足球场,是把公园比方成160个标准足球场。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好吗?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提问交流:让我们看一看眼前的课桌面,它的面积有多大呢?如果让你回去告诉你的妈妈课桌面的大小,你准备用什么来打比方?(组织讨论并交流)

  (2)操作要求:①前后4人为一小组,合作摆一摆。②摆好后,先数一数共摆了多少个,再在小组中说一说桌面上摆了多少个物品。

  (3)学生活动。

  (4)展示交流。

  (5)质疑讨论。

  (6)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 认识平方厘米。

  (1)认。

  ①猜一猜、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②汇报结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③小结板书:学生回答随即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④用符号表示:平方厘米还可以为“cm2”表示,也读作“平方厘米”。会写吗?

  (2)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面积单位吧!举起这个正方形(示范),仔细看,用心记,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记住了吗?

  (3)画。师用手比划后要求学生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图形。

  ①生画1平方厘米。

  ②调整:画好的同学可以拿正方形对照一下,你画对了吗?

  (4)找。你能在身边找到1平方厘米大小的物品面吗?

  ①生找:(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②展示:屏幕展示生活中还有很多1平方厘米大小的物品面。

  (5)拼。下面让我们动手来拼一拼。请拿出6个正方形,在桌面上拼长方形。同时要求两生到投影上拼出两种不同拼法。

  ①交流反馈:(指着投影拼图)像这样拼的举手,和这个拼法一样的?

  ②追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怎么看出来的?这个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③比较发现:(课件呈现拼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交流汇报:(形状不同,都是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面积相同)。

  师:要知道一个图形的大小,就看它包含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6)估。(邮票)这是什么?(随即投影)这是干什么用的?先估一估,这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7)量。大家说的都不一样,怎么办呢?可以将面积量具蒙在它的上面量一量。

  ①测量邮票后随即汇报结果。

  ②谁估的比较接近呢?

  ③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来认识1平方厘米呢?(认一认、记一记、找一找、拼一拼、估一估。)

  3. 认识1平方米。

  (1)提问。如果继续用这个面积单位来量黑板的面积?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太小了;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正方形模型,他叫平方米。 (板书:平方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完善板书:1平方米)。

  (2)猜测。猜一猜这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呢?(1米)

  ①追问验证:是吗?谁来验证?

  ②小结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③符号表示:平方米也可以用符号什么来表示呢?要求生试写。

  (3)感悟。(比划)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伸出双臂4人来围一围,所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

  ①学生围正方形:每4人围1平方米

  ②设问:现在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大约能站多少个同学呢?

  ③回答:生站并齐数一数。

  (4)找找。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物品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找一找

  ①交流:全班交流

  ②展示:播放一些生活中的1平方米。

  ③小结: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量黑板面的面积。我们来一起量,这个很版面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4.认识平方分米。

  (1)提问。大家还想认识其他的面积单位吗?(我还想认识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①师指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并板书:1平方分米

  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自己认识1平方分米。

  ③交流:学生自主学习1平方分米单位后即汇报反馈。相机进行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④符号表示:要求学生用符号表示平方分米。生试写并完成相应的板书。

  (2)比划。你能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吗?(示范并指导学生比划)

  (3)找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品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自主练习。下面就让我们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要求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①测量下面物体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合适?动手连一连。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反馈交流。(略)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略)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平方厘米 1cm2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平方分米 1dm2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平方米 1m2

  认一认 记一纪 找一找 拼一拼 估一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学前班上学期数学教案(通用12篇)09-03

馄饨_小学作文12-31

给小学生的评语12-31

开学陋习小学作文12-31

小学语文知识参考03-19

小学作文(精选23篇)06-13

小学课堂的教学评语06-18

小学语文知识积累03-19

小学开学温馨提示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