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17:04: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流程图?减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习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难 点: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1)动手操作,得出分数。

  ①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自己折一折,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一涂,自己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②小组交流:涂色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四分之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小组汇报、展示,学生说明自己涂出的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学生说完整,教师板书相应分数。

  (3)教师:如果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这样分能得到哪些分数?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八分之一呢?互相说一说。

  2.迁移类推,得到分数。(教学例5)

  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学生画完。

  教师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3份是几分之几?4份、6份、7份呢?这些分数里面都有几个,用一句话总的来说,十分之几就是几个。

  3.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些分数与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会发现上节课认识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分子是1,今天学习的分数都是分子是几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都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4.归纳总结。

  教师: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说说各有几个几分之几,如:里有5个。

  【教师归纳】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教学例6。

  (1)你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汇报各自的意见。

  看来大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呀。请拿出准备好的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再比一比,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从刚才涂的过程中,我发现25涂色的部分小,35涂色的部分大。

  ……

  25里面有2个,里面有3个,所以大。

  (3)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35大于25。因为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表示其中的3份,表示其中的2份,所以大于。

  (4)猜想:和谁大?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验证:让学生拿出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验证自己的想法。(引导表示1个圆)

  (6)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2)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判断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只要看分子,分子大的数就表示份数多,所以分数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每个分数表示由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组成。

  2.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3.完成练习二十第4、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第93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归纳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分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3份就是。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机会,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涂一涂、画一画,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几分之几的意义。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恰当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别的人观点,在交流中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 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

  填写身高:

  师:我们 学习的好朋友小巧、小亚、小丁丁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该怎么表示,请大家帮助一下?(由于前面回忆了1米是100厘米,所以同学们不难得出他们三人的身高用厘米的表示方法 。)

  一:多媒体展示

  老师说的是:小胖的身高是1米30.

  情景导入:

  师:这位体育老师说的对不对?

  二.探究新知:

  30是什么意思啊?

  1米30厘米。

  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谁还记得1米是多少厘米?

  二.用多媒体出示小丁丁,小巧,小亚的身高。

  小巧:我的身高是1米28。

  ___________cm

  小亚:我的身高是1米33。

  _____________cm

  小丁丁:我的身高是1米37。

  _____________cm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把算好的数据填写在52也上,并完成52页的练习。

  1m65cm= m (1 65cm)

  1m80cm= m (180cm)

  1m76cm= m (176cm)

  新授:

  例题1:

  通过动画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长度之间的关系)

  观察蜗牛和蚂蚁赛跑,并回答问题。

  (1)全长是100cm,也是_____m。

  (2)蜗牛已经爬了____cm,离终点还有____cm。

  (3)蚂蚁已经爬了____cm,离终点还有____cm 。

  例题2:

  用这三块图形堆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高度各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让同学们知道 ,长度单位不仅仅可以比较长度之间的关系,更能比 较高度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学的难不难啊?

  我们试一试自己学的水平好不好呢?

  练一练:

  填写合适的单位。

  (1)铅笔长18( )

  (2)我的身高1( )20( )

  (3)床长2( )

  (4)我用的课桌长45( )宽32( )

  (5)尺长15( )

  (6) 教室长7( )

  (7)游泳池深145( )

  请同学自己说,但要说清换算关系。

  四.比大小:

  21米 ( ) 12米

  20厘米 ( ) 2米

  99 厘米 ( ) 1米

  318厘米( )3米17厘米

  1米92厘米( )1米18厘米

  4米3 厘米( )4m30cm

  5m10cm( )5 米1厘米

  五.用小数来表示动物的身高。

  山羊 斑马 长颈鹿

  68cm 151cm 5m 7cm

  ____m ____m ____ m

  拓展提高:

  1、 师:下面这些长度到5m还缺多少厘米?

  4m 3m 4m80m 2m98m

  2、 小组合作解决。

  总结: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P60—61。

  【教学目标】

  1、通过涂色和摸实物等活动感受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能够利用方格的多少来表示图形的面积。

  3、学会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的大小。

  4、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通过动手操作练习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用方格的数量表示图形的面积;利用方格数比较图形大小。

  【教学难点】

  不规则几何图形面积的计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pad。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涂颜色比赛。

  师: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比一比哪一队涂得快。

  师:为什么男同学用的时间短?

  生:同样的图形,有的小,有的大。

  2、摸实物,体验面积。(摸课本的封面,摸练习本的封面)

  师:你在摸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方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大有小。

  二、传授新知

  3、比较四个图形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大小和两个长方形的大小。那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四个图形的大小。(出示圆、长、正、星)

  师: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生:最大的最,最小的是:五角星。

  小结:当图形差异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直接比较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两个长方形

  师:那中间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

  5、小组讨论寻找合适的比较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生: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6、交流反馈

  生:尺量;把它们切割、移补;用透方格纸数格子。

  7、数两个图形内的小正方形(格子)

  师: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就相当于在两个图形中摆满了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要摆满小正方形呢?

  生:小正方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两个图形的大小一样大呢?

  生:因为小正方形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当图形差异不是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统一的度量工具来进行比较图形的大小,例如刚才的两个长方形,我们就可以用小方格纸来比较他们的大小。

  8、方格数量一样,但是图形大小不一样

  师:小胖做了这样的一道题,他觉得这两个图形是一样大的,你们觉得他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9、提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比较的所有图形的大和小有一个数学名称,叫作面积,所以我们说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下来,我们就用刚才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

  三、练习巩固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左图面积__格

  右图面积__格

  左图面积比右图面积_______。(填“大”或“小”)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面积的定义,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数学课。

  【板书设计】

  面积

  图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9页“数学广场——分段”。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段数与次数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段数与次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新知引入

  再过几天就迎来新的一年——20xx年,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亚用彩绳准备包扎礼盒送给好朋友们,结果在剪彩绳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她想把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我们愿意和小亚一起学习探究吗?

  (二)情景演示

  媒体出示(彩绳、剪刀)

  问题一:一根彩绳剪1次,剪成几段?(演示)

  问题二:一根彩绳剪2次,剪成几段?(演示)

  【联系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像上面的这些数学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新本领“分段”。

  板书课题:分段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

  一根彩绳剪4次、5次、6次,分别剪成几段呢?

  2.实践操作

  (1)剪彩绳

  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师:刚才我们用剪刀剪一剪办法,解决了数学问题,知道了彩绳的段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画线段图)

  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请用线段图表示。(同桌合作)

  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请用线段图表示。(独立完成)

  3.观察交流

  观察表格和线段图,我们可以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得出结论

  板书:段数=剪的次数+1 剪的次数=段数-1

  5.验证结论

  6.运用结论

  【通过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帮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中,思维碰撞,主动发展。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数学问题,享受成功乐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段数和锯木头次数的关系

  1.情景演示:锯木头的场景

  2.观察比较

  小组讨论:看了锯木头,想一想与刚才剪彩绳的.数学问题有什么联系?

  (木头的段数相当于彩绳的段数,锯的次数相当于剪的次数)

  3.归纳结论

  板书:段数=锯的次数+1 锯的次数=段数-1 4.解决问题

  问题一: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

  问题二: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几段?

  (1)画线段图,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验证。

  【画简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拐杖,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简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一)对比练习

  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次。

  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段。

  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段。

  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次。

  【巩固知识把对比练习放在第一位,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他们明白在解题中往往就一字之差,方法就不一样,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练习

  1.在一间大房间里又砌了2堵墙,这样大房间就变成了()个小房间。

  2.一根甘蔗有8节,你能用刀切()次,才能把它一节一节全部分开。

  3.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它有()个连接点。

  4.把5根短绳连接成一根长绳,需要打()个结。

  5.你从一楼走到6楼,经过了()层。

  (手势表示,全班交流)

  【充分发挥练习所承载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打破思维惯势。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练习

  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不种树)

  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

  (媒体演示:两端都种树)

  【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会有不同的

  具体情况,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化知识,拓展视野。】

  四、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共得了几颗星?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会画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教具和学具:制作好的等腰、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谁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征?

  生: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师: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二、探究

  1、折一折:

  师:等腰、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拿出你准备好的.等腰、等边三角形。

  师:四人一组,折一折,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汇报。

  生:这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后发现左右两半相同(重合)。这是等边三角形,折三次,发现两半都相同(重合)。

  师:谁再来汇报一下。

  师:还有什么发现?生: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师:出示。

  三、实践活动、画一画

  (1)、画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画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2)、画出另一半图形。

  3、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

  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五、作业:

  一、说说下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叫作:()()()

  边的特点是()、()、()

  二、说说各部分名称:

  三、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

  四、说说这是什么三角形?

  (1)按角的特征,这是()

  (2)按边的特征,这是()

  (3)综合边和角的特征,这个三角形也可以叫作()

  五、想一想:

  (1)一个三角形可能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钝角三角形吗?

  (2)一个三角形可能既是等边三角形,又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吗?

  六作业:

  练习册47—48页

  七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6月9日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 (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 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 (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 )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 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课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3、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2、难点:准确、迅速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课前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

  2.口算下面各题,并回答问题.(用投影仪打出)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340×2=

  请你观察每一组题,你发现以上各算式被乘数有什么特点?(被乘数末尾有0)它们的乘积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有0的个数和被乘数0的个数相同)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就是____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可以先用乘数乘被乘数中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3.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得数:

  120×3

  430×2

  300×3

  20xx×4

  4.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6×3= 72×6=

  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养殖专业户李大爷家养鸭260只,养鸡的数量是鸭的3倍。李大叔养鸡多少只?

  1、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2、列式并说明理由。

  师相机板书:260×3=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200×3=600(只)60×3=180(只)600+180=78(只)

  2、把260看作26个十,26个十乘3得78个十,也就是780。

  3、用末尾填0法:先计算26×3=78,然后再78的末尾填写一个0。

  4、用竖式计算,对于这种方法教是要重点指导,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简单的数式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复习中的26×3和例题260×3这两个竖式,你能想出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引导着学生概括出简便计算的竖式写法:要把乘数写在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下边,计算时不用管0,算好后,因为积是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在得的数后面添写一个0.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简便算法:2 6 0

  × 3

  7 8 0

  把两种竖式算法相比较.指出:这两种算法竖式的写法不同,计算结果一样,后一种比较简便.

  让学生试算2500×3,要求用简便方法.一人到黑板上板演,其他人做在练习本上,如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商量.

  2500×3=7500

  (集体订正)提问:2500×3为什么得7500?(因为2500是1个20xx和1个500组成,3个20xx是6000,3个500是1500,6000加上1500得7500)从竖式上看,乘得的75后面为什么添上2个0?(因为被乘数末尾有2个0,所以得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2个0)

  (5)师生共同概括出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一位数乘多位数,遇到被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先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对口练习。要求:同桌一人说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另一人说得数。

  2、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3、4两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关键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的方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连乘题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惊醒合作学习,探索连乘题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

  探索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0×3= 0×6=

  8×0= 24×3=

  12×8= 12×4=

  22×4= 300×4=

  2、竖式计算。

  48×4= 320×5=

  602×5= 540×3=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邱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两箱矿泉水。(出示课件:师生到商场购物的情境,展示矿泉水的价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1、请同学们寻找数学信息。(矿泉水的价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2、学生自己先独立尝试解决。要求每位同学认真读读想想,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小组进行交流。

  3、探究算法。

  生1:我是估算的。要比120元多。算式是20×3×2=120(元)。

  生2:150元就够了。算式是25×2×3=150(元)。

  生3:先求一瓶矿泉水多少钱,再求一箱多少钱,算式是24×3=72(元) 72×2=144(元)。

  生4:我的想法和生3的一样,只不过列了综合算式,24×3×2=72×2=144(元)。

  ……

  师:还可以怎样算呢?

  4、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老师算出了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位说一说。

  (四)拓展应用。

  1、学校要求每个班选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三、四年级共有24个班,每人参加三项,一共参加了几项?

  2、二年级参加了跳绳比赛,4人一组,每组一分钟平均跳65下,6个小组一共跳了多少下?

  3、课堂作业

  (1)试一试1。学生在书上计算。

  (2)试一试2。估算学校学生人数时,请学生讨论后再交流方法。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优化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3-02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4-2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荐]08-27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周长04-0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4-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9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数学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