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9 13:18:4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

  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过程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利率表找到存款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学生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教学思路:

  1.出示存款利率表和妈妈有现金人民币2万元,要按定期存入银行,想年这一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并把不同的方案表中。

  2.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案。

  3.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4.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其它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5.比较不同的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利率表,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200003.24%3=1944(元)。

  税后利息:1944(1-20%)=1555.2(元)。

  再存期一年后,税后利息:(20000+1555。2)2.25%(1-20%)=387.99(元)。

  4年期满时:1555.2+387.99=1943.19(元)。

  二、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

  方案七:2,1,1

  三、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

  分层作业:

  完成70页的连一连

  板书设计:

  存款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方案

  方案七:2,1,1

  课后反思:

  得: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活跃。

  失:学生的策略不够全面。

  设想:应注重学生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加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养,适当设计相关题目的训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

  3.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解释并设计游戏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实验法、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

  2.提出问题: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确定 不确定)

  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

  二、指导练习。

  1.做第1题。(投影出示)

  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

  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多媒体演示)

  2.做第2题。(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

  (1)任意摸1个球,下面几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还是“一定发生”或“可能发生”?

  ①球上的数是奇数; ②球上的数小于6;

  ③球上的数大于5; ④球上的数不是5;

  先让学生各自判断,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2)任意摸1个球,球上的数是奇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偶数的可能性大?

  同桌讨论并说说为什么?

  追问: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大小吗?

  3.现有标上“1”“2”“3”“4”“5”“6”同样的6张牌。

  (1)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2)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偶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3)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素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4)照这样操作下去,如果要使摸出偶数的可能性为7/10,你有办法吗?

  三、材料分析。

  在举行中国象棋决赛前夕,学校公布了参加决赛的两名棋手的有关资料。

  李俊 张宁

  双方交战记录 5胜6负 6胜5负

  在校象棋队练习成绩 15胜3负 11胜5负

  (1)你认为本次象棋决赛中,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说说理由。

  (2)如果学校要推荐一名棋手参加区里的比赛,你认为推荐谁比较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设计销售方案。

  超市有多种口味的果冻:有草莓味、柠檬味、苹果味。销售部接到了儿童乐园的一份订单,要求是:要在包装袋中装入若干个草莓、苹果、柠檬三种口味的果冻,要求从包装袋中摸到柠檬口味的果冻的可能性为。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5

  一、课前思考

  刚接触新带的六年级同学时,我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还是好学多了,只要你下点工夫记记,再把作文写好点,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数学太难了,千变万化的,记没什么用,做也没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好它。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感觉数学课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错,但是怎么一做作业或者考试就问题百出?如今的数学好象真的变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老师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情境导入、游戏进行时同学们群情激昂,一到知识呈现和抽象理论时却热情顿失。有时老师也感觉前面的导入和游戏的巩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时却一个都抽象不出来呢?所以就导致最后的结论还是由老师急急忙忙地总结出来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课本的内涵老师还得深入地进行钻研和参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新的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好象是冲突的。老师自己把握不准,盲目开发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遗漏。

  在北师大版第11册第23页的百分数应用(一)的教学中我就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谈谈。

  看课本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教材的编写是利用线段图的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的。备课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制作冰块这一情境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再说出由线段图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总结出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拓展得出“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后来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一堂课,对这一节课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学生原来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所以教这节课时我就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

  二、课堂实施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放上一盆水,水会结成冰,同学们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怎么样?(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观察变化,同学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2、课件出示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生:没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线段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冰的体积大所以冰的线段画长点。

  生2:我知道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还看出了冰的体积是水的50/45。

  师:同学们都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原来学过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当然记得啦。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师:那我们看看这道题,可以从原来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怎样理解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

  点名学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这样做。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我们原来学过冰相对与水来说是一个变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然后我们知道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再减去1就知道增加几分之几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用冰除以水,我们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以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必须先求出来,然后再减去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原来的数学学得可真好,能把这道题转化成原来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那现在求的是百分之几,同学们能化出来吗?

  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两种思路列式计算。在这里教师始终是在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究新知,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觉得困难并且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是不够的。

  (三)、继续深究

  师:我们知道了这节课所学的跟原来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解关于“增加百分之几”的应该题的关键是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看。

  生:因为这样的题目关键是求“增加的是谁的百分之几”那么谁是单位“ 1”的量呢?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就象咱们上面这道题,增加的部分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还是除以水呢?关键是看谁是单位“ 1”的量,那我们怎么确定单位“ 1”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 1”的量?

  师:能说准确点吗?

  生:我认为题目中说的谁比谁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个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

  师:我们学了“增加百分之几”那“减少百分之几”又怎么理解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23页的试一试。电饭煲的原价是220元,现价是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象上一道题那样先求出减少多少,然后再求减少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原价看作单位“ 1”,先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用1去减这个百分之几就可以了。

  通过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应用中“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抽象总结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增加(或者减少)几分之几”两种说法。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

  生1:我觉得今天所学的可以当作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算,只不过增加的要减去1,减少的要用1去减。

  生2:我觉得我也是从原来知识来理解这种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只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也就比原来的问题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了。

  通过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总结。

  三、教后畅想

  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老师单纯地先教学生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讲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是这里改变一下观念,始终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由旧知中总结概括出来。尽管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道具,轰轰烈烈的游戏,只有平平实实的探究,但是学生依旧兴趣很浓,并且学得非常轻松。教学中教师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往已有的知识上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课改并不是弄得课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并且课改也不能完全丢弃原来好的思考方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始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注意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有不同的数学活动,不要那些虚假的活跃,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动,不要那些散乱的活动,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动。有时平实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需要40分钟。

  2、本课时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3、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规定“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负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感悟0的内涵。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之以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

  通过平时的观察,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喜爱观察、能够主动的查找资料进行学习。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乐于思考,学习热情高。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他们也能列举出一些,只是还不能用数学中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可以理解意义、加以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兴趣。了解负数的产生,谈感受,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策略: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记忆、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应用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在挑战中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

  温度计(自制教具)、不同颜色数字卡片、带有习题的练习卡、多媒体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反话》

  师:我说上半句,你们说下半句,但说出的意思要与老师的相反。(学生自由说)1、同学们走进教室(同学们走出教室);

  2、向上看(向下看)

  3、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上半句,其他同学说下半句。(自由说,抢答。)

  4、导入:

  师:某一商店新进一批水果,第一天盈利500元,第二天不赔不挣,第三天亏了100元。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表示吗?(让学生先讨论再回答)(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先拿温度来研究一下负数的知识。

  (二)深入探究

  1、报天气预报。(出示天气预报的片头,师报天气预报。)

  某日黑龙江的最高温度是零下13摄氏度;北京最高温度是0摄氏度;海南最高温度是零上20摄氏度。(由学生讨论在数学上应该怎样表示。)

  (1)师问:为什么用“—13℃”来表示?(生答)师讲解:这里面的“—13℃”应读作“负十三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也可写成“20℃”。

  (2)师追问:这里面的0℃表示的是什么?(生介绍为结冰点,也是分界线。)

  2、用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部分可动。)

  (1)由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组成及使用。

  (2)师:以谁为分界线?(0℃)

  (3)表示温度:师拨动,生举数卡。错的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再由对的说一说,帮助错的找出错误所在。(同一温度卡片颜色一样)

  (4)同座互说并用正负数表示出来。(每人说两个)

  3、举例。

  (1)师:除了温度,生活中还有哪些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所表示的数的读法。)

  (2)举正负数,师板书。

  师问:正负数能举完吗?(生:不能。)应怎样表示?(生:用省略号。)谁能将它们分类?说一说理由。分正确后,师问零为什么不加入?(总结正负数与零的关系)

  4、谈感受。

  出示负数产生的解说。生谈一谈感受,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考一考。(练习卡)

  1、读数。

  —3/8;+2.05;—9.3;35;+1008;—999;

  2、用正负数表示

  如果节约30吨水记作+30吨,那么浪费50吨水记作()吨。

  把水平面看作0米,船桅杆在水平面上6米记作()米,潜水员在水下4米记作()米。

  3、出示海拔对比图。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那么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米。师:海拔高度怎样确定呢?(讲解以海平面高度为分界点。)那么:海平面的高度应记作……?(0米。)

  4、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师请两生分别扮演刘翔和风,上台表演运动过程,让学生体验逆风的意思。

  追问:如果当时风速度是+0.4米,又会怎样?

  (四)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负数,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记录本周六、日两天早、中、晚本地的温度。

  2、查找相关资料,你对负数还能有哪些理解。

  七、评价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内容掌握情况

  学习态度

  与他人合作

  个人表现

  八、总结与反思

  认识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数。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个游戏说《反话》让学生先进入情境,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反的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负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自主探究出表示法来引出课题。勇表示温度来讲解复数的读法,在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表示与举例中感悟正负数与零的关系,解决重难点问题。了解史料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同情境中出现的习题加以应用,更能体会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动手与应用相联系,设计了课后作业,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伏笔,培养学生提前获取知识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24~28届奥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看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是哪一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吗?

  (xxxx年)

  (2)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是从第几届奥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第23届)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看一看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情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画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届数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枚

  5

  16

  16

  28

  32

  51

  38

  师: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统计表能呈现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时为了更直观、具体地表示数据的'特点,我们往往会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已经学过三种统计图,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师小结:这三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

  要把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统计图,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选择?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每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情况)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它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觉得也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看出这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会画对称轴;

  3、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悟到数学中蕴涵着的美。

  教学准备:

  蝴蝶的半边图、美术字“美”、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悟美

  1、 画蝴蝶

  出示半张蝴蝶图,师:老师本来要送你们每人一张美丽的图画,可是因为忙,只来得及画了一半,你们能自己将它们画完吗?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半只蝴蝶图,自己画。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得蝴蝶图,比一比,谁画得蝴蝶漂亮,为什么漂亮?再请画得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更好。

  2、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就可以得到一副美丽的图画了。

  3、 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图形,并将做好的图展示出来。

  4、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都有一条折痕)

  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并说一说通过阅读书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对称轴。

  6、师:你们能指出你刚才画的`图形的对称轴吗?指给同桌看看。

  7、电脑出示一幅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头像拼成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8、猜一猜:老师出示“美”的对折图,让学生猜猜这个轴对称的字是什么?“古人当初造字时是否就已经发现对称就是一种美呢?”

  9、生说一说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10、介绍数学的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宫殿、隐形飞机、赵洲桥……图。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学合作将不是轴对称的

  图形的去掉。

  再每人任选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

  2、 学生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的?分别有几条?

  三、练习强化。

  1、 练习二十七第4、5、6题。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把你的收获在这里交流一下吗?

  你能用你的认识说一说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美的吗?

  对称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对称才美,有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出发现美、创造美。

  五、实际应用,创造美。

  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学生思考,并在班上说一说。

  学生操作,做完后用透明胶贴在教室里。

  评析:

  1、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并且通过画蝴蝶、自己想象画以及设计图案布置教室等活动,进行美术创作,实现美的应用。

  2、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没有囿于书本的限制,而是大胆采用学生画蝴蝶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如何画得好看的过程中感受到对称才美,又在大家的交流中提炼出对折的方法。在这里,教师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学生探索的空间。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xx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xx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xx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xx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xx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xx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xx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xx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1.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力培养。分数中的估算要比整数、小数的估算难把握一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独立进行估算,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估算的依据。不仅能利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正确性,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新旧知识的迁移都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节约用水的话题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小刚家八月用水14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2.变更条件,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小刚家九月用水12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八月用水多少吨?

  3.组织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1)估计哪个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哪个月用水量多,哪个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互评,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4.出示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6.展示解题过程。

  (1)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边画图边说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x=12

  x=12

  x=14

  方法二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12

  x=12

  x=14

  (3)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并汇报)

  (4)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先独立检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题意,并结合线段图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1)试着估算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并说出理由。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解题并检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有看过足球赛吗?听过有关足球的`歌曲吗?我们来欣赏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请同学们用一条折线来表示歌曲的起伏变化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师:当有精彩进球时,足球场上会是什么状况?这些声音是长时间一样,还是有变化的?有谁注意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来看一幅足球比赛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表。

  2、问:仔细观察图,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解决问题。

  3、 试一试:将试一试的内容改为体育场上座情况(1-13轮)

  根据这个体育场上座情况,分析球队的战绩情况和原因!

  提醒注意:题目给出的那些已知条件?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观察每一个点?

  三、巩固拓展:

  1、出示大巴车一日行程统计图

  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对变化情况的描述,首先鼓励学生理解语言所描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点的分析。

  2、出示中国石油的股值折线图,分析趋势。

  3、师:请同学们将本学期的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31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案08-26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09-28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的周长》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