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9 12:13: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3、出示:

  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场时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可以排几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场时”的队形变换。

  (1)启发猜测:

  ①不管队列怎样变换,什么是不变的?(总人数)

  ②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原来每行12人,现在每行16人,那行数与原来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方法。

  (3)交流汇报: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 以排成几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规律。

  我们发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行的人数从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数从4行到3行,是减少了。你猜对了吗?

  2、 探究“比赛中”的队形变换。

  (1)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变换成怎样的队形,你能否帮忙设计一下?

  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 , ?

  (2)学生自主编题,同桌讨论?

  (3)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几人?

  <<<12>>>

  (4)猜测: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排的行数从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数与原来相比应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5)计算验证。

  (6)汇报交流: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每行排几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了鼓号队比赛中的两个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总数。)为什么要先求出总数呢?(求出总数后我们可以用总人数÷每行的人数=行数。用总人数÷行数=每行的`人数。)

  三、巩固应用:

  其实象这样用先求出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1、 请你解决。

  (1)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如果租每辆乘48人的大客车,刚好需要3辆。后来联系旅游公司,他们只能提供每辆乘36人的中客车,现在应该租几辆车? (学生解答、评讲。)

  (2)学校给每辆车上的36人配了3箱“农夫山泉”饮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几瓶?

  ① 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发现缺少条件,需要补充“每箱矿泉水多少瓶”)

  ② 怎样才能知道“每箱矿泉水多少瓶”呢?(打开看一看;看外包装)

  ③ 解答评讲。

  2、 请你参谋。

  小明一家准备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车 每小时行80千米————15小时到达

  坐火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小时到达

  坐飞机 每小时行?千米 ————2小时到达

  (1)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3、 请你当家。

  双休日,小芳家来客人了,小芳帮妈妈去买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场信息。

  XX市场水果价目表

  品名 单价(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圆 8

  芦柑 2

  妈妈给我的钱刚好买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样买,正好把钱用完?

  (1)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买一种:(略)

  买两种:(略)

  买三种:(略)

  (4)小结:不管怎样买,都应该先求出一共带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其他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生活中用到数字编码的事例很多,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常见的车牌号、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作为素材,便于教师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素材的呈现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以邮政编码的解读作为重点,全面给出了六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而身份证号码通过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其中表示出生日期的信息,其余的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最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尝试编码的活动。这样的编排方式无疑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四、具体编排

  1、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初步体会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1)教材首先呈现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的事例。

  (2)以邮政编码为例,让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编码的方法。

  (3)身份证号码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截取“出生日期码”和“倒数第2位表示性别”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探索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2、自主编码

  (1)让学生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目的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原来这一内容作为“数学广角”安排在五上年级,现在移到三上年级,作为实践与综合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如身份证号码,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及编排方法,不易理解的(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也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编码的方法和规则。重点是体会编码的合理性、便利性、有效性、统一性,应给予亲身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实践与综合”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

  ①进入问题情境;

  ②实践体验;

  ③解决问题;

  ④表达和交流。

  如身份证号码的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其中蕴含的信息,与课前准备的几个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身份证号码中发现的一些信息以及它们的含义,教师在巡视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介绍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出生日期的信息,个别学生可能还能发现同一个省市的身份证的前几位数字都相同,等等。最后,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及蕴含的其他信息。

  3、注意课内外结合

  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一节课能涉猎的东西非常有限,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布置一些“长作业”,让学生围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继续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图书馆藏书的书号等。这些“长作业”,可以延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去完成,鼓励学生用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的形式加以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注意的是,“长作业”是实践与综合在课外的自然延伸,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适度和适量。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教后小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2.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多个鞋形算式卡片(每张只有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旧知

  学生独立完成:

  (1)用竖式计算:24×223×3

  (2)口算:24×1012×20

  2、引出新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出图意。

  引导学生列出: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这里的乘法和刚才的乘法比较,有什么不同?

  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是多少?(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自主探索,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学生汇报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上台板演并说明算法

  4、师生评议

  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研究笔算

  (1)请学生打开课本第63页,看看小红的算法,并完成以下三个要求:

  A、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

  B、自己试着算一算。

  C、小组讨论: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学生汇报

  请学生说一说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

  (3)课件出示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教师讲解

  (4)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2333

  ×13×31

  6933

  2、判断练习

  让学生先说出错误的原因,再改正错题。

  3、选择练习

  出示:41×2132×1222×14各组选一道计算

  4、游戏

  贴出写有数字的卡通人物,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找出所需的结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找到的鞋子最多。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第2页,给我们呈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材第3页例1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教材第4页例2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将平面的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记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理清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

  ⑴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

  ⑵向左踢踢腿,向右弯弯腰。

  ⑶双手向上拍两下,双手向下拍两下。

  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留心刚才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

  (上、下、左、右、前、后)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说出东、南、西、北。

  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结合生活里用到的方向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二、 探究新知

  1、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中间排成四排。)

  ⑴认识东、南、西、北。

  ①师提问: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②师追问:用手指一指哪边是东?学校的东边有什么?

  ③学生思考:你们的后边朝哪个方向?你们的左边和右边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④说一说学校的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师追问:谁能总结出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四个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可以多让一些学生来说,并适时指导和点拨。

  教师总结并介绍歌谣: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⑤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教师站在正中间,让学生以老师为参照物。)

  师:东边的同学跳一跳,西边的同学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跺跺脚,北边的同学向后转。

  学生按口令做动作。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口令,其余学生做动作。

  ⑥观察学校周围的建筑,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____面,图书馆在操场的____面,体育室在操场的_____面,大门在操场的____面。

  ⑵认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请4名学生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站好并说一说各自面对的方向是哪里。其余同学观察东面和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南面和北面有什么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⑴师:刚才我们在操场上已经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现在在教室里你还能辨认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⑵小组间互相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⑶按老师的口令做一做。

  ①男同学面向西,女同学面向南。

  ②第一组的同学面向东,第二组的同学面向北,第三组的同学面向西,第四组的同学面向南。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方向”,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全方位地感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地图上的方向

  ⑴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①绘图。

  让学生绘制出学校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并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②对比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同一个建筑有的同学绘在了上面,有的同学绘在了下面,有的绘在了左面,还有的绘在了右面。

  思考:这样绘图别人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我们绘出的平面图大家都看得清楚明白?

  引导学生讨论。

  ③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地图时,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教材第4页的校园示意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室在操场的( )面;

  图书室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室的( )面,操场在教学楼的( )面;

  图书室在体育室的( )面,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

  三、学以致用

  1.根据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做个小导游介绍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⑴天安门广场上主要有哪些建筑?

  ⑵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向游客介绍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

  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介绍天安门广场。

  2.填一填。

  ⑴小明面向北方,他的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⑵黄昏当你面向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⑶黑板在教室西面的墙上,老师讲课时要面向( )方;小丽向南走,小红从对面走来,小红向( )走。

  3.画一画。

  小强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刚家在学校的北面,学校的东面是小丽家,学校的西面是小兵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充分放手学生探讨新知识,对学好这节课的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光用耳朵听。本节课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认识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学生会联系生活常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感知方向。随后组织学生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

  3.在游戏中归纳东南西北的规律。

  本节课几处创设方向游戏,趣味性较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东南西北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认真,坐姿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五、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六、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七、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八、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板书:(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

  (3)960÷(2X4)=120(盒)

  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再自主地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第二题:学生可以列90÷3÷5,也可以列90÷5÷3,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2﹚200÷2 ÷4

  =200÷8=100÷4

  =25﹙本)=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示。

  方法一:

  96÷4=24﹙只)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黄老师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上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苹果给同学们品尝,不过很抱歉,数量不多,一人吃一个不够,只能两人吃一个,你们自己能不能把苹果分开,两人合作分一分。

  (二)建立模型:

  1、分苹果,吃苹果。

  (1)认识1/2。

  (2)哪个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从哪切的,为什么从中间分呢?(公平、平均分)

  (3)把一块苹果平均分成两块,每人能吃到多少呢?(一半)有个问题,这一块蛋糕的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你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1/2)你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分数。

  (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一块苹果的1/2的呢?板书:每份是它的1/2。

  (5)1/2我们认识了,有个小组分的不太一样,这样分其中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吗?怎么不是,不也分成两面份的吗?一块有点小、一块有点大,这样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不是它的1/2?(强调平均分)

  (6)演示平均分成四份的情况,认识1/4和2/4。

  师:其中一份是这块苹果的几分之几?谁的1/4,你怎么知道的.?每人能吃到其中的几块,是这块苹果的几分之几,你解释一下好吗?

  (7)师:刚才出现了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成两份,吃1/2,一种是平均分成四份,吃其中的2/4,谁吃到的多?(四份中的两份相当于两份中的一份,尽管切的不一样,吃到的一样多。

  (8)学生品尝苹果。

  2、折纸游戏。

  (1)利用你们手中各种形状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其中一种折出它的1/4,并画上斜线。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2)全班汇报、反馈演示。你折的是哪个图形的1/4,谁折的和他们不一样?

  (3)师:不管哪个图形,也不管怎样折,为什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4)认识3/4。以其中的一个图形为例,画线的一份是它的1/4,没画线的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3/4,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板书1/4。

  3、折纸条的2/3。

  (1)这有一根漂亮的纸彩带,请你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指出它的2/3,小组内两人合作试一试。

  (2)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从哪到哪是它的2/3?(生:测量、折一折)

  (3)师板书2/3。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写法。

  (1)前面我们通过分蛋糕、折纸、分彩带等活动认识了这么多分数,它们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叫什么名称,你知道吗?(分母、分子、分数线)

  (2)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

  5、生活中的分数。

  生:分蛋糕,分西瓜,具体说一说。

  生:小组四人,每个人是这个小组的1/4。

  师: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分数。

  6、质疑问难。有没有问题,个别不懂的单独交流,好吧?

  (三)解释应用:

  1、课件动画片:八戒分瓜。

  (1)八戒分的公平吗,为什么?

  (2)明确:两个西瓜不一样大,它们的1/2也就不一样大。

  2、分糖果。

  (1)这堂课,老师感受到了咱班同学的聪明伶俐和参与学习的热情,现在决定奖励你们糖果。

  (2)12块糖,拿走1/4;9块,拿走1/3;6块,拿走2/3;2块,拿走1/2。

  (四)全课小结。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回去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好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2-13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