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常见矿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磁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2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教学材料】
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探索和调查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
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回顾和解释
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推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3.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的,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常识。
5.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习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制作一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检测装置,学会用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发现他们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按照科学认识的方法,组织学生对“物体是否容易导电”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先作出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再用简单的闭合电路检验各种物体的导电性,最后分析、总结出结论,以此形成自己的能力,进而解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导电性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剪刀、钥匙、硬币、橡皮、瓷调羹、干木棒、纸片、石块、铅笔芯、尺子、钥匙、梳子。
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是容易导电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
3.引出课题:师: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有哪些。(板:容易导电不容易导电)
二、对所带物体进行预测
1.师:我们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我们先进行预测(全班做手势,教师记录)
2.师:到底你们的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阅读第二段话,并注意观察图中那位同学的做法。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个演示,比如这根钉子,你认为它容易导电吗?
好,那我们进行检测(师演示)
三、学生实验
1.师:谁能说说刚才老师是怎样检测钉子的?
生:把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到钉子的两端,发现灯泡亮了,就说明钉子导电。
2.师:实验步骤大致是这样,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出示,生齐读)
师:第一步,你认为有必要做吗?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是坏的,那实验就不准了,所以要先接通电路,看看灯泡是否亮,亮了就说明检测器是可以用的。
师:你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真棒!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前必须对检测器进行检测。那么检测的时候检测一次就行了吗,干嘛还那么浪费时间,检测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无声)
师:比如说我检测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们能说它是容易导电的还是不容易导电的了吗?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误的,所以还要再检测,如果亮的多就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
师:你的想法真好!对,科学就是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现第一第二次的检测结果不同时,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直到检测出来为止。
1.师:现在你会做了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6种你最想研究的物体进行检测,开始。
2.(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组,发现有的组已经检测完。)
师:如果你们小组已经测完了6种,还可以测其你身边的其他物体。
四、汇报实验结果
1.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几个小组汇报)
2.通过这几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发现有些小组认为剪刀是容易导电的,有些认为是不容易导电的,那我们请这两个小组上来做实验。(生演示)
3.师:谁来说说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塑料部分,所以灯泡不亮;而第二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铁的部分,灯泡亮了。
师:还有疑问吗?我们掌声谢谢他们。
1.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容易导电的物体有(师随生答板:硬币、钥匙),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有(橡皮、纸片、塑料)
2.师:像硬币、钥匙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板:导体),像橡皮、塑料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板:绝缘体),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把这两句话画下来。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导体和绝缘体各有哪些特点?
生:导体是铁做的,绝缘体是不是铁做的
4.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绝缘体。
过渡:
师:水是金属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不是导体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检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师:到底是不是呢?老师这有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盐水,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检测。(师实验演示)
师:我们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灯泡亮了,可以检测了。好,先来检测这杯盐水,灯泡亮了吗?(亮了),再检测一次,(亮了),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同理检测纯净水。
2.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在我们生活中,纯净的水是不容易导电的,而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导电的。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找找看我们教室周围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六、寻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生1:电风扇是导体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是铁做的
生2:窗帘是绝缘体
生3:挂屏幕的那根链子是导体,因为它是铁做的
师:你的眼睛真雪亮!
生4:人是导体
师:哎呀,老师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胆的猜想,你有未来科学家的潜质。这个问题我们等下再来研究。
生5:桌子是绝缘体
生6:防盗网是导体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一下子从我们教室找出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那刚才有同学说人是导体,到底是不是呢?
七、师实验,推测人是导体
1.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支电笔,是电工用来检测用电器是否带电的,注意看,如果老师这样拿着电笔插进这个插座,是不能检测出插座是否带电的,如果老师用手指按住电笔顶端的金属片,你会发现(电笔里面的小电珠亮了),插座是带电的。这也就证明电路连通了。
师:是谁接通了电路?
生:老师
师:对,通过老师这个人体接通了电路,让电笔的电珠发光,这个实验间接证明了人是导体。
过渡:因为人是导体,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电器和电工具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物投影),像这些物体,他们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师举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导体,用于通电的,外面是绝缘体,防止触电的。
师:真棒!导线?
生2:导线里面的铜丝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
师:对,像这个螺丝刀、钳子等这些都是一样的
八、安全教育
过渡: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导体是让电流通过,而绝缘体是阻止电流通过,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用电才是安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做法对吗?
5个学生判断5幅图片,并说为什么。
过渡:我们懂得了怎样安全用电,但万一我们触电了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触电及急救的短片,生观看。
九、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们只研究了一些物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等着大家来研究。比如湿的木头、水果、石头等等,我们可以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并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日期: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5
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
月相变化盒、硬纸板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请同学上黑板画月亮。
2、让学生回想原认知中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为后面月相的变化做了铺垫。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交流曾经观察月相的经验。
2、小学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
3、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4、再交流月相变化的规律。
5、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6、制作月相日记卡纸。
7、分观察小组。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7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老师出示两种材料,(简单介绍凡士林)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铜条中,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9
业余体校乒乓球科学训练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认识和了解训练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沿袭优秀运动队成人化训练方法的模式,摸索一套适合少儿"口味"的训练方法,为多出快出世界级球星的合格后备人才,改变当前乒坛"断层"危机,有着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少儿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但在乒乓球训练中,抓住少儿具有兴趣广泛的特点,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十分重要。少儿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新鲜感强,而不喜欢单调、枯燥、乏味和呆板的训练形式。这是我多年训练实践曾经饱尝过"苦果"后深刻感觉的。兴趣是他们对新从事的某项活动所抱的积极态度。如果少儿对训练内容及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总是和欢喜、满意的情感相伴随着,就容易提高训练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启蒙基础阶段每天训练总是重复老一套内容及方法,学生势必会出现不良心境,对开始还有兴趣和新鲜感的训练方法很快就会心厌意冷,以致从脸部显露出淡漠、不悦、甚至反感,厌球。从行动上表现形式是,"出工不出力",懒得行动,动作迟缓和不规范化,应付差事,训练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儿童少年好胜,不甘落后,上进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也是很明显的,也要很好地加以重视、利用。我在长期训练实践中初步摸索、积累和出一套适合少几心理特点的.五大类训练方法,即记板(组)数法、定时记分法、练习竞赛法、打分评比法和游戏训练法。这五大类训练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兴趣性;二是有较强的竞争性。例如,打分评比法是借鉴体操等项目竞赛打分办法而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深爱儿童喜爱,在训练中,为赢得满分10分成为儿童极力所追求的完美目标。在这种兴趣加进取心促进下,训练内容和方法就有一种魅力和吸引力,训练质量就得以保障。
游戏训练方法要有别于幼儿园、小学那种游戏,以突出专项特点和提高技术为主要目的。除有浓厚趣味性和较强竞争性外,还兼有游戏性色彩,很受少儿喜欢。此训练法一般放在课前或即将结束时采用,时间不宜太长。课前安排可起到活动肢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以利快投入主课训练。在课结束部分安排,可调节放松神经,活跃情绪,高高兴兴结束训练,让学生有急切渴望、期待着下次训练课的欲望。
少儿训练的分类及具体方法
1、记板(组)数法
(1)变节奏训练法
在近台练习单线攻球、推挡,一个球中规定几板快攻、快推,又变几板稍离台适当放慢出手速度的攻球、推挡,或者视水平,可重复快、慢节奏两个或两个以上来回球为一组,
(2)多球升降级训练法
队员分两组或三组,每组三人,教练员发定点半台或全台,每个同学打10个球X3组,决出名次。冠、亚军保留在甲级组,第三降乙级组。第二组第一名升甲级组,二三名留在乙级组。依此方法可训练3至5次不等。如果有三个组,升降级分甲、乙和丙级三个组进行。
(3)前三板训练法
要求一轮发球中,发球定点或不定点,接发球回球固定落点,主练者无规律抢攻或抢拉,至把这分打完,要求:连续胜对方3至4球为一组。对接球方也同样规定在一轮接球中以致把这球赛完胜2至3球为一组,视水平不同,对双方可要求分别完成一定的组数。
(4)防反训练法
平台或全台定点防守对方拉弧圈或突击,循序渐进进行。第一步要求准确性,平台或全台防守住5至10板为一组;第二步平台或全台用正手在防反中伺机中等发力到台,累计5至10极为一组;第三步要求半台及全台一个球中完成打弧圈中等发力3至5球算一组。
(5)提高发、接球质量训练法
发球或接发球指定划好发和接区域,逐步提高质量要求。以一轮发、接球为准,视水平不同。完成连续2至5球落点到区域,有一定质量为一组。
(6)计完成好球训练法
在启蒙、初级训练阶段,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正手快攻、反手攻、推挡、搓球及削球等完成一个正确击球算一组。然后,累计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在此基础上,要求连续在一个球中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继而,要求发力攻、推、搓及削球。不仅击球动作好,而且要胜对方多少球为一组。
(7)攻防防反训练法
在单、复线中都可运用。例如右斜对攻中,双方交替进攻、防守3板X3至5组。又如,推挡侧身攻斜线,对手用推防守,相互交换发力,防守3板X3至5组。
2、定时记分法
(1)"双夺冠"训练法
单线定点或两点对一点中,攻球、推挡、搓球和削球规定3至5分钟内,测验单个球及单球合计的最高板数,排出优劣。
(2)加减分训练法
规定5分或10分钟内,看哪方得分多。具体方法是,左斜或一点对两点搓攻,攻者定点第一板命中算2分,防者定点防守,攻者用中等以上发力攻上旋2至3板又加3分。如果这个球连续进行下去,胜对手得5分。但是,攻者第一板起板连续两次失误扣1分,再失误又扣l分。
(3)单位时间内完成组数训练法
在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各种技术都能采用,在此规定时间里完成多少组,改变目前体校训练只定量不定时的现象。例如,右一点对两点拉中突击削球,在20分钟内完成中等以上发力多少次或得分多少球。又如,为提高攻球、推挡和搓球落后的准确性,20分钟内完成左斜出边线大角球多少个。
3、练习竞赛法
(1)"为加分"训练法
单个、结合技术训练都能采用11分或21分一局的"双加分"竞赛法。例如,侧身斜线攻推挡完成30至50板算胜一分。反之,对方胜一分。不到30至50板推挡方失误,算推者失分。这种方法每人进攻、防守各三次,决出胜负。
(2)单方"加减分"计时训练法
11分或21分一局,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时采用。例如,对推中结合反手攻斜线,要求反手攻球命中5至10板为胜一分,反之扣一分。到比赛止,计主练者所用时间,然后,交换练习,每人3至5次。
(3)发球抢攻定时记分训练法
规定发球抢攻(拉)一方发20个球,发球直接得分算2分,发球抢攻(拉)得分加3分,这一球打完胜为5分。发球抢攻(拉)、发球抢搓或相持对攻失分要扣一分。交换练习3至5次,计算谁胜。
(4)连胜两分训练法
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中,例如,右斜对攻11分或21分一局,双方对攻3至5球后方算成绩,要连续胜对方2至3球得1分。或者水平稍高一方胜2至3球为一分,另一方胜1至2球为一分。
(5)胜或负交换训练法
在单、复线训练内容中,要求主练一方胜或负对手3至5球交换练。例如,侧身快攻结合发力攻推挡,主练者先胜或负3分后,主、陪练双方交换练。
4、打分评比法
(1)增大难度训练法
有规律左推右攻训练时,在一定质最要求下,完成20至30板得满分,共规定完成100至分。水平稍高者,很快到70分或150分,这时可增加两点难度或板数完成后,方得满分。
(2)发球抢攻(拉)结合对攻打分训练法
主练者发球规定落点,接球也定落点,抢攻(拉)定落点到台得5分,然后有规律或无规律对攻5个来回以上又加3分,百直这球赛完取胜又获2分总得分为满分。如发球抢攻(拉)直接得分算5分。但是发球抢攻(拉)连续三次失误要扣5分。
(3)攻防双计分训练法
规定定点或全台搓攻(拉)连续第一板命中3至5球得2分,防守方连续防守2至3球也得2分,均要求双方完成50至100分,看哪一方先完成指标。
(4)多球打分训练法
小范围或大范围定点打上(下)旋,要求动作好,有质量连续击中5至10球为满分。如连续打4至8球为5分。
(5)第一板起动打分训练法
发下旋到对方左角,对方搓无规律全台,发球者迅速判断、起动快,扑抽右方直线或侧身斜线攻推30至50板。只要第一板起动快,动作完成好,完成规定数量可打满分。
(6)提高拉加转弧圈质量训练法
定点或不定点搓球中,主练者拉加转弧圈,质量高,可得5分,形成对攻取胜获满分。如质量高、动作好,直接得分打满分。
(7)"五好"评比打分训练法
评比内容设:名次、动作、拼搏、完成计划及有始有终好五个方面。教练员每次课做记录,一周公布一次,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汇报。名次好,指单、复线技术训练内容计分比赛冠军,记一个好;动作好,指练习中某一技术动作累计被三次评为9分以上者,可记一次动作好;拼搏好,指训练或计分比赛中素质较好者,记一次好;完成计划好,指指标、组数完成快记一次好;有始有终好,指整堂课比较认真记一次好。这种训练方法对10岁左右儿童效果较好。
(8)多球训练打分训练法
发定点半台或全台上(下)旋,1至3人一组。打多球5至10球连续不失误,动作比较规范,可打9至满分。如一个队员获得了三次9分以上,也可记一个动作好,统计到前面"五好"评比训练法中动作好一栏中去。
5、游戏训练法
(1)升年级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对1O岁以下儿童更为适宜。在单、复线中安排内容均可,由教练员、陪练员陪练,队员3至5名排成单行进行。例如,侧身发力攻推挡球,学生胜教练或陪练一分为幼儿园学前班,胜第2个球为升小学一年级,依此类推,胜第7个球为升初中一年级。进行中,还可对动作及质量进一步要求。完成不好,升不了一年级。
(2)破纪录训练法
在课前、结束时采用。教练员发上(下)旋多球。固定落点,几个队员排一行,每个队员只有3至5个球机会,测单球及单球总合最高板数,排出全部名次。第一名为某一训练内容的最高纪录,要求其他队员争破纪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2
1制作宇宙模型
累计课时数:1-2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法、学法: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3.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一、设疑自探(5分钟)
自探提示;
设计模型
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
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xx年xx月xx日xx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职责分工:
小组长资料员材料员计时员
记录员质量员发言人
四、模型草图:
五、 评价反馈
六、修改计划
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设计宇宙模型。
检查自探效果。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1、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编习题交换练习。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总结:
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
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3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5
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材料】
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为后面做铺垫。探索和调查
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
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回顾和解释
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10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05-06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6-23
[推荐]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6-23
(通用)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1-09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6-19
小学科学的教案03-07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选15篇)06-12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精华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