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时间:2023-04-30 22:18:51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50岁出头的杨泽华几乎是一夜“成名”,他不是演员,而是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的一名文物修复师。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今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来又在互联网上传开,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观众分享留言,这让杨泽华等一批故宫里的能工巧匠成为令人羡慕、敬重的“红人”。

  与此同时,纪录片界也看到了新气象——从当初的“舌尖”现象,到现在的“修文物”系列走红,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纪录片产业正在迎来又一季春天。

  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普通“外行人”视角,呈现“养在深闺”的中国传统修复工艺,围绕“修文物”展开的讨论,网友以满分10分的评价标准给“修文物”打出了罕见的9.4分。

  杨泽华看了自己在纪录片里的表现,觉得“非常真实”。他和这部作品的导演、“80后”制作人叶君在央视纪录频道上海见面会上坦言,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确实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帮助大家了解故宫和传统工艺,“这是对老祖宗文化的充分尊重”。

  追溯到20xx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时,曾令众多纪录片工作者兴奋不已。但那以后,一方面美食类纪录片扎堆拍摄,新意下降,另一方面国产纪录片中尚未能产出与“舌尖”第一季媲美的震撼之作。

  而今,《我在故宫修文物》受欢迎,也令纪录片行业再度受到关注。

  近期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xx》显示,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超30亿元,总收入接近47亿元。20xx年,卫视频道、专业纪实频道共播出纪录片约76400小时,其中首播节目总量24000小时,同比增长3.9%。

  报告还显示,从行业投入占比看,电视台依然是纪录片制播的绝对主力,投入占全行业的六成多,在20xx年,仅各大电视台对纪录片生产的投入就增加了3.2亿元,增幅达21%。此外,民营机构、新媒体的制作投入也均以亿元计算,成为行业后起之秀,与电视台进一步形成合力。

  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纪录频道近期将集中推出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自然的力量》《功夫少林》等。

  据央视纪录片项目负责人介绍,近年来4K超清技术、无人机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全球不断升级换代,纪录片创作也必然不断与时俱进。央视通过一次次深入实地的“探奇”,近期将故宫传世技艺、少林武术绝学、藏羚羊的生存现状全貌等罕见题材,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独有偶,在中国纪录片拍摄重镇上海,4月诞生了首个纪录片公益放映空间,每月定期免费向观众播放4K画质的纪录片,首期呈现四集大型纪录片《西藏》。

  项目主办方、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干超说,中国纪录片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爬坡阶段,在经济社会类、探险类题材摄制方面有很大潜力可挖。

  20xx年上海尝试了由纪录片团队摄制的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在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上取得“双赢”。片中主角、英国探险家贝尔与中国团队还一起研发了“中式”探险真人秀模式,今年将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模式出口到法国。

  “除了技术进步和叙事模式的创新,作品中特别讲求的情怀和担当,依然是纪录片发展的根本。”叶君说,他把纪录片摄制与文物修复做了一个比较,相似之处在于都有一种执着,最终都是通过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

  平和的,能让你安静下来,能告诉你沉浸下去。他们站在那里,本身就像一块上好的古玉,有深邃圆熟的包浆,沉湛的颜色温温润润,让你不由自主就被吸引。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1-08

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观后感作文08-30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12-13

大型电视纪录片《高考少年》心得(精选5篇)11-28

我的电视04-26

大型电视纪录片《高考少年》个人观后感(通用7篇)11-30

保护文物的作文07-15

保护文物作文09-20

浅谈文物拍摄04-29

馆藏文物精选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