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市品社的研讨心得

时间:2021-09-09 17:14:5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参加市品社的研讨心得

  新课程改革已经把地理知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促进了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知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地理知识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是品德教学中一条通向生活的生长道路,学习地理知识可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在品德学科的地理知识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参加市品社的研讨心得

  问题1: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视了。有时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见图讲图,见字读字,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依然是“教”教材,还出现把品德课变成就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的支离破碎的地理课的现象。

  问题2:教师和学生知识储备缺乏,就地理知识而言,现在品德学科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过去地理课有很大不同,过去是重于知识介绍,而品德学科则更强调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人文感受和情感体验。由于教师没有宽厚的地理知识基础,知识面过窄,对新教材开放性的“散点”的形式出现的学习内容和编排方式,不能做到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

  问题3:学生对这样的地理知识学习感到很吃力,不能作出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教师认为地理内容知识性强,就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方式就成了“听讲式”“记忆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品德学科的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这一切都影响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品德的形成,出现费时、费力、但教学效益低下,学生没有激情,教师倦怠的现象。

  问题4:许多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就觉得现成的教学资料少,资源匮乏,没有多少东西拿来就可以“讲”;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造成活动形式单一、参与体验实践面小,还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感目标难以彰显,与生活的链接形同虚设。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的收获:

  品德学科中的地理题材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到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活动中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着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丰富的地理内容充分拓展了德育空间,多元综合,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

  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形式呈现在各个单元中,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散点式”知识的学习感到很吃力,因此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精髓,在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内容中发掘内在结构的逻辑主线。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积淀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教材预留的空间里,结合任教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对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有正确的把握。

  我的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需要,我们用音乐、图片、视频、文字、数据创设了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以情施教,师生情感交融,引发学生直觉情感体验,虽然这种情感具有暂时性、情境性,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如何增强这种情感的稳定性,使产生的情感体验能较长时间影响个体行为,还需要我们积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较好地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课堂中感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具有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

【参加市品社的研讨心得】相关文章:

参加品生品社骨干教师培训的个人体会范文12-05

参加“临沂市小学英语阅读专项研讨会”心得体会06-30

沂水品生品社、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11-14

人社部研讨部署推进建筑等企业参加工伤保险01-13

参加《铁岭市小学特殊学生教育教学研讨培训会》心得体会06-30

参加市教研活动学习心得05-09

参加市小班化赛课心得01-22

参加市中职教师教学竞赛心得08-09

品社课程教学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