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教案第38、39课

时间:2023-04-25 23:42: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教案(第38、39课)

38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相关资料,了解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并翻译文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明: 经过一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复阅读;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在理解的每句话的基础上,翻译一段短文,明白一个故事;查阅有关背景资料等。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简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讲这个故事的缘由,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给吴王的启示。 说明:教会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补充刘向所描述的这个故事前因后果,从而理解这个故事给欲伐荆的吴王及今人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法指导 回顾一年来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曾采用过的一些学习方法。 学生:学生介绍学法,如:多读;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查阅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句。 二、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 1、  读通文章 2、  疏通文句 3、  了解文章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学生:自由读课文,生字正音。 1.借助工具书并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 2.小组交流,准确地介绍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三、理解课文,明理悟道 1、“此三者皆各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解释“利、患”,联系文章说明“利、患”的具体内容。说说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以此类推,它们(蝉、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 2、请同学介绍刘向的资料及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 3、“螳螂捕蝉”对欲伐荆的吴王有哪些启发? 四、拓展延伸 补充一则文言故事《鹤蚌相争》请学生自学。 学生:学生自学批注 1、  学生把上网收集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如:“刘向生平”、“吴王伐荆”、“少孺子劝谏”等。并朗读补充后的文章。 2、  学生总结出文章中所蕴涵的道理。 3、  背诵课文。 39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  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说明: 本单元作为“以篇带书”、“以书映篇”的名著阅读单元,其包容的含量、开放的程度、形式的多样都是与普通篇章单元的教学不可同日而语,它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唯篇无书”(这样便几乎丧失了设置本单元的意义);也不能上成课堂展示热闹,课下几无实质读书的“读书汇报”课(这样的课所谓“汇报很可能只是前言后序,网上资料的学生口头复述,那么离单元意义可能更远)。因此本单元设计44、47及综合学习准备宜放于45、46综合学习汇报的前一个月左右。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泛览,查阅资料进行真正的书籍名著阅读和有实质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四四课目的在于以精典的《西游记》开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并在篇章的精读中启发学生对课下的泛读进行有意识的深化,明确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思考方向。 重点难点: 1、  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  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 《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  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  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3)主旨及意义 二、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  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  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  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三、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  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  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  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四、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  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  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五、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六年级下教案第38、39课】相关文章: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七下)04-25

人教版音乐第5册教案第7单元《报春》教案04-25

第38讲:pain in the neck; neck and neck05-04

《第3单元 第1课 策划准备》教案04-25

课程第9章异常处理教案:第9章、第11章04-28

第4课蚂蚁教案04-28

第3课日历教案04-28

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下)第3课时04-25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数学下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