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26 04:03:12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企业的管理制度(精选18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一般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的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的管理制度(精选18篇)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门店消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据《西安市防火安全工作管理规定》以及国家和西安市关于消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结合门店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二条贯彻落实企业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代表公司与上级管理部门签订年度《防火安全责任书》,门店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条门店安全委员会(简称“安委会”)负责防火安全的组织领导工作,安全管理办公室(简称“安全办”)负责防火安全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安全办关于防火安全方面的职责:

  一、负责门店防火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员工遵纪守法意识和防火安全的自觉性,落实公司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贯彻执行国家和西安市关于消防方面的法律法规,制订门店防火安全制度并监督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对各事业部和管理部室防火安全情况进行日常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

  三、每月定期、节假日以及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对各事业部和管理部室防火安全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同时加大重点防火部位的巡视检查频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对暂时难以消除的火灾隐患,应报公司主管领导并采取应急措施,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火灾危险的部位或设施,有权责令有关部门和人员立即改正或者停止使用,确保门店的防火安全。

  四、负责建立和修订门店防火档案,以实现对防火安全责任的追溯。

  五、配合消防管理机关和地区安委会组织到公司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或其他活动,对消防机关指出的隐患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应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将结果报告消防机关。

  六、负责门店生产经营区域内防火安全责任事故的处理,或协助消防管理机关对门店生产经营区域内防火安全责任事故的处理。

  七、参与门店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有关消防安全方面的设计方案审定工作和最终验收工作,并对施工过程的.情况负有监督责任。

  八、负责门店出租房屋、出租场地的《安全协议书》的签订工作。实施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九、负责对新到门店工作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防火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十、负责定期对门店的防火物资、消防器材进行维护保养、检查、更换和增补工作。

  十一、安全值班和巡逻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得脱岗,并掌握防火和灭火基本知识。

  十二、负责《临时动火证》的审批和检查工作。

  十三、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签字,被检查部门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安全办及公司主管领导报告。

  第五条各事业部及管理部室关于防火安全方面的职责:

  一、负责对本部门员工进行防火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本部门员工遵纪守法意识和防火安全的自觉性,落实与公司签订的《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工作和部门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贯彻执行国家和西安市关于防火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门店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与各岗位工种安全防火规定,监督检查本部门落实门店制度及规定的情况,对本部门防火安全情况进行日常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实施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与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的“六同”。

  三、配合消防管理机关、地区安委会和公司组织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以及消防管理机关和地区安委会组织的其他活动,对消防机关指出的隐患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将结果报告公司安全办。

  四、爱护门店的防火设施、消防器材和避雷设施,不得随意挪动、挪用、埋、压、圈、占。

  五、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排除,出现火灾应及时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扑救,并向安全办及时汇报,不得瞒报、漏报或延报火灾情况。未经安全办许可不得撤除、清理火灾现场。

  六、对重点部门的防火部位和设施指定专人负责,下班前拉闸断电,熄灭灯火。

  七、部门全体员工均为门店义务消防队员,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工作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第五十二条规定。

  第四章宣传和教育

  第六条安委会每季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公司安全形势、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予以落实。

  第七条安委会成员应利用各种会议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及时通报门店安全情况,并按安委会的要求布置落实安全工作。

  第八条安全办应利用门店计算机信息网络、通讯、黑板报、宣传画、横幅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经常性的治安防范和防火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九条门店大堂经理应充分重视公司及门店防火安全工作,按照安全办的要求落实对员工的防火安全教育,带领员工自觉遵守防火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及公司安全方面的有关制度,组织员工开展防火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防火安全意识和遵守防火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2

  为加强我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并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综合,特制订本制度:

  一、构建矿区安全文化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育而获得的,齐抓共建矿区全新文化

  的浓厚氛围。

  2、与时俱进的原则。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形成并完善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要随着矿区形成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提炼特色工作和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共性和个性、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培育和建设独具煤矿企业特色的优秀安全文化

  1、围绕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培育个性化企业理念,是矿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指导员工为实现共同愿望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2、通过不同的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每个员工掌握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共识。

  3、通过宣传、表彰在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模范集体,引导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告知员工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实现员工对企业理念从认识到认同;工作态度从只限于完成都尽力去爱岗敬业,思想上从一般信任到完全信赖,依靠企业的发展提高自身形象和生活质量。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使整合后的文化成果印入人脑,深入人心;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新的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容和内涵,自觉接受企业全新文化的熏陶,规范自身行为、上标准岗、干标注活、做文明人。

  三、塑造良好的矿区形象、全方位优化矿区环境、突出矿区特色、丰富安全文化

  1、矿区的形象是内强职工素质、外拓煤矿知名度的重要内容,是矿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首先大力塑造视觉形象,按照煤矿企业的性质和发展需要,对工队的管理,排土场绿化、办公区的美化、各种标识、宣传系统规范。

  2、矿如家,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总则,积极培育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开展各类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大力表彰先进,队取得突出成绩的各类人才给予肯定。

  3、全方位优化矿区环境,搭建矿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把职工作业环境优美安全环保视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加强与矿区开展文化活动相关的“硬件”建设,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我矿生产率,务实追求安全文化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调动安全工作积极性。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3

  档案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1、公司档案工作实行二级管理。其中:一级管理是指公司综合处的统筹管理;二级管理是指各处及各部门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2、公司档案业务归属综合处,由综合处指定人员兼职负责。各处、各部门指定人员兼职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3、公司档案管理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公司档案工作制度、条例统一管理公司的档案;各处、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参照公司的有关管理规定做好工作,负责收集、整理、保管本部门或本单位的档案资料。

  4、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公司档案管理规定,认真细致地做好档案保管以及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

  5、公司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对二级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每年对二级档案管理进行一次检查验收。

  归档制度

  1、凡是反映公司企业开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及工程建设等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资料均属归档范围。

  2、凡属归档范围的文件资料,均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擅自留存。

  3、归档的文件资料,原则上必须是原件,原件用于报批不能归档或相关企业须保留的,综合处保存复印件。

  4、凡公司业务活动中收到的文件、函件承办后均要及时归档;以公司名义发出的文件、函件要留底稿及正文备查。

  5、业务活动中的`有关请示报告及上级领导批复,属付款性质的,由财务处保存原件;属人事问题的,由劳资员保存原件;属工程项目的,由工程处保存原件。其他重要报告,在企业资料归档范围内的,连同有关资料由经办人整理后移交档案室。归档范围外的请示报告由各部门自行保管。

  6、由公司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应保留三份原件,主管经理保存一份,财务处及业务处室各保存一份。特殊情况只有一份原件时,由财务处保存原件。

  7、公司级的收文、发文等文书资料均由综合处归档。

  8、其它体系认证要求保存的记录、文件均按规定保存。

  档案保管制度

  1、公司办公室应有存放档案的专门库房,各处、部门应根据保存档案数量,设置存放档案的箱柜,并具备防火、防潮、防虫等安全条件。

  2、归档资料要进行登记,编制归档目录。

  3、科学地编制分类法,根据分类法,编制分类目录;根据需要编制专题目录,完善检索工具,以便提供利用。

  4、档案要分类,分卷装订成册,保管要有条理,主次分明,存放科学。

  5、库存档案必须图物相符,帐物相符。

  6、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所负责的档案资料,了解利用者的需求,掌握利用规律。

  7、根据有关规定及公司实际情况,确定档案保管期限,每年年终据此进行整理、剔除。

  8、经确定需销毁的档案,由档案管理员编造销毁清册,经公司领导及有关人员会审批准后销毁。销毁的档案清单由档案员永久保存。

  9、严格遵守档案安全保密制度,做好档案流失的防护工作。

  10、凡公司工作人员调离岗位前必须做好资料移交工作,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档案借阅制度

  1、档案属于公司机密,未经许可不得外借、外传。外单位人员未经公司领导批准不得借阅。

  2、借阅部门保管的档案材料,须经档案所属部门负责人批准。借阅档案材料,属借阅部门经办的,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借阅非本部门经办的档案材料,须经综合处处长批准。阅档必须在办公室指定的地方,不得携带外出。需要借出档案的,须经综合处处长批准。

  3、借阅档案,必须履行登记、签收手续。

  4、借出档案材料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必要时可以续借。过期由档案管理员催还。需要长期借出的,须经综合处长报经理批准。

  5、借出档案时,应在借出的档案位置上,放一代替卡,标明卷号、借阅时间、借阅单位或借阅人,以便查阅和催还。

  6、借阅档案者必须妥善保管档案,不得任意转借或复印、不得拆卸、损污文件,归还时保证档案材料完整无损。否则,追究当事人责任。

  7、借出档案材料,因保管不慎丢失时,要及时追查,并报告主管部门及时处理。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4

  摘 要:预算管理是将企业决策目标、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与激励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支出控制,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实行预算管理的意义和如何有效实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企业 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企业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摸索运用预算管理方式,在探索、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有力推动了企业建立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1、重视过程控制,努力实现发展战略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组织,管理层希望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措施促使它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会作出一个长远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又从年度工作规划体现,这就要求工作规划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才能促进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年度工作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通过充分市场调研与分析来确定的,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不断变化,可能会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实现,影响产出结果。如产出结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那生产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经营目标也不能实现。这就要求企业能根据市场变化并作出合理预测,及时调整年度的预算指标,加强过程控制,以使预算能适应市场行情。

  2、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规范运作

  降低和回避财务风险是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一部分,其核心是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合理安排和运作,根据资产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和结构,使企业保持较高盈利水平。企业要回避财务风险,就必须努力搞好财务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尽早统筹安排,确保现金链畅通。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通过预算合理安排好资金使用,根据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合理预测,可规划付款日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降低企业流动资产的拥有量,减少不必要的长期融资,抑制现金滥用,达到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

  3、有利于加强考核,促进激励机制实施。

  全面预算是生产经营计划数量化和货币化的体现,为进行业绩评价提供了基础和标准,便于对各部门实行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措施,通过实施考核和奖惩措施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企业顺利完成预算任务,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二、扎实推行全面预算,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发挥预算管理成效

  为切实发挥全面预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中发挥应有作用,预算管理机构应包含预算决策机构、编制机构、执行机构,通过交流、协作、制约,达到合作、制衡的目的,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规范经营费用和管理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单位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要强调的是预算编制是全员参与的活动,是全方位的整合管理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反复研究,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在预算编制中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以企业年度发展目标为基础,以经营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层层分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编制预算。

  2、规范并细化全面预算内容。

  作为对单位经营和管理费用全面规划的预算,应包括以下内容:销售预算、产量预算、采购预算、成本预算、现金预算和总预算。可选用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围绕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的理念,将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尽量做到每个环节疏而不漏。预算编制时,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依据翔实、确凿的材料,根据发展规律,进行严密计算,不能凭主观意识随意编造。

  3、全面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特点及对市场信息的分析,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活动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事前控制和科学理财,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控,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设定预算管理体制,发挥预算部门和责任单位的作用,对预算期内全部投入产出所对应的收入、成本、费用逐级编制预算,分级控制并进行严格考核,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样使财务管理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控制,形成内部控制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点联动,使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4、建立控制标准,强化成本管理

  成本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预算控制的重心。实行预算管理应把成本控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管理制度。目前部分单位存在一些该计提的不计提、该分摊不分摊以实现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粉饰经营业绩的现象,这造成了企业潜亏隐患,长此以往单位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必须重视成本预测,编制合理的成本预算,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各部门和责任人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政治待遇、经济利益相挂钩,以激发员工参加成本控制的热情,促进成本的降低,从而增强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5、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预算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部门、落实到每个员工和每道工序,使大家围绕预算目标,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同时必须根据规定,由总经理具体负责将月度、年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控制计划值差额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如遇特殊情况、突发事件导致支出超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差额控制比例的项目,须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通过后实施。同时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廖明凤.全面预算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对策 中国外资20xx(7).

  [2]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会计20xx(5).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5

  【摘 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而企业所开展的所有财务管理活动都是离不开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本文从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着手,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成各项管理。当前企业基本上都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取得了一定效果带来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实时性等,这就无法适应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制度也就不能落实。

  1、关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1.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特点

  所谓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在企业的管理部门依据相关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具体的规则,它作为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础的财务制度,它的作用就是规范并优化企业的内部财务行为以及处理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界定了企业内部财务主体的具体范围;第二,明确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职责;第三,去定了企业内部财务战略以及政策,确定了管理的具体内容;第四,确定了财务管理和内部相关责任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五,对财务规划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及程序有了明确的规定。

  1.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划分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内容也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管理的环节划分可以将其分为财务结算与计划制度、财务控制和制度、财务考核评价制度以及财务监督检查制度;如果按照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本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报告和评价制度;如果按照管理的职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内部责任制度、决策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决算制度。

  2、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通过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可以促使其内部财务工作的实施以及财务政策的制定更加规范化,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建设。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我国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有企业都为企业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数据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国内外的财务丑闻告诉我们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理设计,以实现对相关人员的规范。总之,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是必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目标

  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就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和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目标的约束。笔者进行分析总结之后,认为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第二,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提高去市场竞争力;第三,规范并优化企业内部的财务行为,并实现对相关部门财务关系的良好处理。

  4、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也运行成本以及效益之间的关系,应寻找效应与成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即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益。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遵循下面的原则,以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质量。

  4.1坚持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关系复杂而且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想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坚持该原则。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数据做好权利责任以及利益相结合,明确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应在财务责任中将物质利益充分的体现出来。

  4.2坚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制度都需要有一个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当然变更的频率也不能过高,这样很容易导致财务混乱,给财务管理人员增加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力求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线性,控制好变更的频率。一项制度是否合理适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经过实践,合理的就应该采用,不合理的就要重新制定。

  4.3坚持适应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管理需要的原则

  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以及组织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其财务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企业所使用的财务制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规模较小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和规模较大企业的'相比就会相对简单,范围也相对较小。基于此种情况,在制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应确保所指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实用性,能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需要。

  4.4遵循效益性原则

  企业在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财务的从图效果,以求获得最好的效果,要保证财务目标的正常顺利进行,在符合相关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得财务制度能简单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总之,在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设计、经济效益以及运行成本这三者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先进合理的手段,以最低的设计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4.5坚持科学合规性的原则

  所有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否则将会失去意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和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相一致,不能损坏人民的利益以及国家的规定,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务规章制度。

  5、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程序

  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设计的所依据的程序为:准备阶段、拟定草案、修订阶段以及最终定稿这几个程序。在准备阶段应明确设计的内容,应做好参与设计人员的培训,同时要做好和相关业务活动有关资料的整理,对设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草案的拟定阶段,主要是根据所整理的资料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完成方案的设计并做好初步起草;在确定好设计方案之后,需要召开集体会议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就是定稿,在该阶段主要是针对已有的设计进行定稿,并确定发布实施的形式以及贯彻实行的时间。

  6、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方法

  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制度设计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选择出适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方法有:分析比较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实地调查法这三种,其中比较分析法是对不同国家地区、年代的财务制度进行比较,认识财务制度的本质以及规律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这些企业成功的经验,该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所设计的制度实用性更强;系统分析法就是综合分析系统的各要素,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财务制度的设计。该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围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来进行。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和母系统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此种情况,在设计时应对国家、员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进行综合考虑,进而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可行性、稳定性以及协调性;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针对设计的准备阶段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有效的资料信息。总之,以上这三种方法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以求设计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是离不开制度的,这就需要设计出合理的制度体系,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应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运用先进的手段设计出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6

  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仍停留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而对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筹集资金、用好资金、合理分配利润等,则研究不够。

  二、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进行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公司共同的理财目标,一般可理解为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何种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要服从于出资者的利益。因此,出资者需要,服从出资者利益,实现出资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框架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企业制度而建立的。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股东的出资者,具有终极财产所有权;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其有完整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公司的总经理,具有公司的经营权;公司的财务经理,则具有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和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权。在公司制模式下,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过间接控制,来行使其监督权,在财务上形成以出资者的管理主体的出资者财务行为;在公司内部董事会和总经理通过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在财务上形成的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管理层次;公司的财务经理,行使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在财务上形成以财务经理为管理主体的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层次。

  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三权的分离、有利于明确权责、有利于公司财务内部纺束机制的形成。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体系

  1、出资者财务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股东在何时何种状态下对何种财务事项进行何种决策。一般而言,由于对剩余收益权的关注、有关公司分红及配股方案的决策,是出资者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2、经营者财务的规范体系。

  有关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董事会的财务权限;二是董事会对经费管理者财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有关公司经营者财务的规范。公司经营者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与管理,它是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日常非重大经营的管理事项的决策主体。应明确公司经营者在财务审批、签订合同、提供对外担保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财务权限和为履行出资人受托责任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

  3、财务经理财务的规范体系。财务经理受公司经营者委托对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进行管理协调,主要有以下内容:

  选择适宜企业特点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公司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建立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做好内部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建立内部财务管理的分项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

  四、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涉及生产经营方方面面,一方面是为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

  2、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基础上,应建立财务总监督制度,主持和监督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3、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采用渐进式与企业的其他制度同步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若没有其他制度的配套实施、使不可能得到真的实施。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7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没有文化的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理念形成管理制度,即文化理念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而管理制度又要反映文化理念的要求;管理制度强化文化理念,即管理制度是文化理念的产物和载体,对文化理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理念的巩固与发展又具有强化作用。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如果不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企业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一定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理念,成为新的文化理念的基础。企业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脱节造成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果违背企业的文化理念,那么企业将陷入“知行不一”的病态文化之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将成为员工们的“理性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企业文化只有转化为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任何管理制度都是在某种具体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因而都有文化的底蕴。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一个内外协调、上下同心的团队,但单靠物质激励和管理制度是很难做到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企业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企业文化会改变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员工将不再视“公司”为“老板的公司”,而是称为“我们的公司”。员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他们会心存感恩,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家,为自己工作。他们会主动加班,会对公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萌芽时就会先于领导发觉并及时消除。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员工行为规范的“硬”约束,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力量的“软”约束,它能弥补管理制度的不足。如果说管理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不敢犯错,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同时,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难免会有“漏洞”,这些“漏洞”就要由企业文化来管理。

  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可以使企业从忙乱到有秩序,也可以使员工的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因为不是人在管他,而是系统在管他。员工也不会被环境牵着鼻子走,而是主动出击,有效完成工作。同时,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还可以把领导从“繁忙的杂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建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落地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所在。所谓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化和制度化,就是要把企业统一的价值理念转变为集团各部门、各公司的具体理念和相应制度。

  企业是一个系统,在它下面还有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具体角色,但却无法选择角色要求。角色要求的差异意味着处于不同角色位置的人的理念上要有差异。也就是说,在企业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要提出符合自己角色要求的价值理念,同时也要制定与本部门和本公司价值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例如,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真诚到永远”,据此,营销部门提出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研发部门提出了“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生活,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的技术创新理念;职能部门则提出了“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的服务理念等。也就是说,企业各个子系统必须依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应的理念和制度,才能战略性地实现企业价值观或使命。

  管理制度化是企业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过程,也就是把企业倡导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它是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自觉行为的关键。文化理念必须转化为管理制度,否则,企业文化变革不可能成功。在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管理制度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制度与价值观的联系,防止二者脱节。企业文化总是沿着文化理念—管理制度—新的文化理念—新的管理制度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总之,企业文化变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文化理念的要求,塑造出自己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企业提炼了什么精神及提出了什么理念,而在于制度化的工作好坏和执行力度。将企业新的文化理念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使企业有了应变各种环境的个性文化底蕴,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最终成为“百年老店”。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8

  【摘要】论文针对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上的不足,提出了详细的补充完善措施,并通过案例进行具体的指导说明,以期能够改善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待遇,为企业留住人才。

  【关键词】国有企业;知识性员工;薪酬管理制度

  1、引言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赋予知识型员工的内涵是,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并利用知识与信息的群体。当时只限于运用在某个经理上,现今,这一概念也已推广到大多数白领群体中。知识型员工与其他员工相比,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且综合素质高,价值观念较强,创新创造水平高,比较注重薪酬待遇。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的核心力量、精神支柱、创新创造的源泉,因此,企业要想招揽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就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

  2、我国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

  2.1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员工薪酬分配时,普遍使用的方式是按岗位分(即根据员工职务高低下发薪酬,越是高层,薪金越多)、按工作效果分(观察员工的工作效果,予以不同的薪酬待遇)、按个人能力分、按市场价值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员工的应得薪酬)、按工作年限分(资历较高的员工要比新进企业的员工占优势)。上述各种薪酬管理制度各有所长,但都存有明显的弊端,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待遇容易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形成员工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不利于企业良好团体关系的建立,进而阻碍企业的整体进步。

  2.2现存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的缺陷

  自经济实现全球化发展后,国有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包括与外资企业等的竞争关系越来越激烈。很多竞争企业利用知识型人员,特别是专家级的知识型员工对工资待遇的看重心理,用高薪酬、高福利的手段诱惑国有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从而造成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知识型人才不断跳槽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就现存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缺陷有:忽略了知识型员工的内心活动,没有形成明显的薪酬激励制度。知识型员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学习或深造,其专业知识、劳动价值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存在明显的差别,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种类过于单调,缺乏有效的激励管理形式,因而对于员工来说没有太大的诱惑力。这些缺陷都将会导致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资源的流失,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1]。

  3、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

  国有企业的运转离不开知识型员工的带领和指导,知识型人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以避免知识型人才的流失。下面将对现有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提出几条补充完善建议。

  3.1配合知识型员工的薪金要求,采取合理的激励政策

  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应该能够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薪金要求,基本达到其对薪金报酬的期望值,以符合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估算标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当企业给予的薪金低于或与员工的预期值相差太大时,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内部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中还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员工对本企业的忠实程度,防止一些知识型员工因经不住其他企业的福利诱惑而跳槽,这也是国有企业吸引和留住知识型人才的重要策略。

  3.2区分出明显的薪金层次水平,构建合理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其团队协作和互助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员工的薪金待遇不能一视同仁,对于知识型员工可以根据其工作经验、学历水平、个人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且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型员工之间要形成明显的薪金层次区别,从而突出体现其不同的岗位价值、创造性等。这种薪酬管理方式公平合理,容易被员工所接受,而且,区别的薪酬待遇有助于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促使员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个人能力,突显其技术带头作用,进而使企业的知识型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3实行动态变化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增加员工的新鲜感

  企业一直践行固有的传统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员工心理上的疲劳感。员工对企业的薪酬安排已经了如指掌,便逐渐对工作产生懈怠,从而造成企业员工整体出现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颓废现象,这会制约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规模的扩大。实行动态变化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使企业各类型员工对公司的薪金、激励制度等有所期待,这样他们就会拼尽全力,埋头苦干,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薪金水平。企业在恰当的时机,给员工来一个福利突袭,制造惊喜,可以增加员工的新鲜感,并且企业可以以此为诱导,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2]。

  3.4建立完整健全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对于国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尽量建立起完整健全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既能为企业赢得知识型人才资源,还有利于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而使国有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中,除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外,增设适当的福利、一次性激励金、股权分配等各项附加激励措施,可以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其安于本岗位工作,全心全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所长。

  4、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合理薪酬管理制度的实例列举

  下面以某一报社对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合理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该报社之前采用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修改的员工工资制度,但从长期执行该工资制度的效果来看,员工内部出现平分工资、没有明显的薪酬差别待遇的现象,这使员工处于满足现状,工作兴致不高的状态,进而制约报社的整体发展。因此,该报社决定对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改革修正,以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报社采用基本薪酬+绩效考察奖励+福利津贴的基本薪酬模式。针对特别的人才类型,采取相应的薪金吸引策略,以便吸引大量外来人才,增强报社的人才实力;对报社内部员工工资进行适当调整,区分出工资差异,应贯彻执行公平、合理、高效的薪酬分配原则,赏罚分明,不歧视新员工,给每一位员工提供充分展示能力的机会;报社还应不断挖掘新型人才,予以合适的奖赏;每间隔一定的周期,为员工提供出国深造、专业培训、外出度假的优惠福利,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从而提高报社员工的忠诚度,形成报社人才的绝对优势。自该报社对原有工资制度实行改革之后,报社的发展规模和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合理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及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在一个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5、结语

  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的不足,依据专业的薪酬管理理论,阐述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报社薪酬制度改革的实例也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本文的探讨研究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起合理健全的知识型员工薪酬管理制度,改善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待遇,为企业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贯平.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整体薪酬[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8):74-77.

  【2】王环.传统薪酬制度的弊端及改革[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xx(03):132-135.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9

  摘要:

  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

  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

  企业生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在资本市场中都期望得到最大利润,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也将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作为最主要的关注问题。而要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最大经济利益,最重要的便是建立健全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精神文化,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和谐良好发展创建强有力的生存环境。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涵义

  企业的管理制度一般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形式管理思想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也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组织形式,是以科学管理、政企分开、产权清晰为主要条件的企业制度。广义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了企业的领导和激励制度、企业的战略思想、组织机构形式、企业文化等。狭义的企业管理制度具体指企业的各项管理条例、规章制度、标准等,是企业领导层为了实现标准化的生产运营而规定的各种办法、规则、标准和程度,主要有生产管理、人事管理、供应管理等部门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各项活动都有着一定的约束性,是在不断的企业发展中形成并完善的制度。企业要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并且要求企业和员工都能严格遵守。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在计划、决策、领导、控制、组织和协调相关生产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难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的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中如果没有管理制度的严格规定,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做出一定的约束,那么员工在上班时必然会自有散漫,严重的影响到工作效果。企业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的职业素质。另外企业管理制度的规定也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利益,尊重每位职工。这样员工在遵守制度工作的同时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调查表明,企业在进行运营过程中,例如处理公司文件时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如果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来规定流程,审批文件需要经过不同的部门分工审核,会出现过程混乱,找不到具体责任人的情况,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从而也影响了文件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最终还会造成管理混乱,并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完善正确的管理制度可以极大了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3.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指导企业每天的日常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同员工处理工作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工作效率上会存在较多的差距,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方向,同时也指导员工如何处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行中,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员工分配相符合的工作,为每个岗位制定职责标准和限定职责范围,避免遇到问题时出现推诿的情况,也为具体的工作指引了放线,有效推动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必定要依靠各种政策来进行管理并制定实现的目标,而传统的管理体制中并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中可以将企业发展中实行的政策和目标充分显示,并且及时的将企业发展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企业的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如果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作出处罚和调整,从而有效的达到企业的生产目标。

  5.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传统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模式过程一般比较繁琐,并且有很多不必要的环节。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在流程中去掉没有意义的`工作环节,精简工作流程和生产流程,节省了很多企业需投入的财力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措施

  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认真的调查研究,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和企业企业目标深入分析,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制定出满足企业目标和员工需求的制度。

  1.不断的完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等管理模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是随着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企业要立足于管理最优化的基本点,不断完善崭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企业内部要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理会和经理层等职权组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采取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监督。首先企业管理机构的设计要扁平型,将管理层级精简并且系统化的将各职能部门划分,明确部门的责任,使部门之间沟通顺畅,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其次企业要以集体决策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制度,减少冗长繁琐的决策程序,保证各项工作的重大决策反映出大部分人的主流意见。基层的决策权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者的权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审计制度来监督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要使制度有一定的稳定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将制度设定的目标和原因明确下来,符合企业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意见信息,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管理制度。

  2.提高企业管理思想,树立现代化的理念企业的管理制度要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以经济市场为中心树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改变传统企业管理制度,具备现代化的战略目光和思维,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探索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从经济管理的深层次来考虑实际问题,有效建立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严格的控制产品质量标准,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高的质量,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管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还需要管理者具有多样性的思维,充分研究和分析企业管理制度的复杂性,树立好强有力的控制系统,既能适应市场的多变,又能高效的处理企业事务,彻底改变违章不究、无章可循的管理混乱现象,完善准确快速的决策组织和高级的科研机构。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个约束和激励制度,做好企业的基础管理。政府也要建设与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的发展。

  3.有效开展企业管理,创新科学的激励制度由于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实施的过程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敏锐的探索到管理制度中出现的缺陷和弊端,深入研究和分析,把握好改革的良机,从而确定了新的制度内容和方向。在改革制度的同时管理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管理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使管理制度具有理性化、科学化,体现公正、公平、合理、严谨的原则,避免出现强迫性、独裁性的推行。企业用人制度的创新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一套可以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管理制度,打造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同时合理的制定和分配激励制度,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的提高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时要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适当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践和改革中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和制度。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具有科学化、创新性并适应于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顺畅,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员工的整体素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从而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梅.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技术与市场,20xx,(11):205-205.

  [2]杨子玲.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J].低碳世界,20xx,(24):344-345.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0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发展也不断追求新常态,对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出发,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摒弃以往保守的发展战略,以积极的态度去创新。要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好企业内部发展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当前亟须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本来就根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探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进入新常态,目前经济发展这一现状,促使我国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就必须推动企业发展类型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使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有时地区不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不同,因此企业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发展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企业内控管理手段老套要促进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首先要改革企业内控管理的方式。当前企业内控手段不够,我们需要使管理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依靠现在科技的发展,将企业的发展与现在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使当前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现在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加的方便,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运行效率。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好,要严格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每一步都要落实到位。之前我国的企业内控制度不够新颖,内控管理的方式手段也不够严谨,通常往往会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没有严谨的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大增加,也不能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还要建立健全内控监督制度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使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在以前出现的`问题中,就是从业人员没有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力度。

  二、如何实现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

  1、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内控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之中,对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潮流中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去改革创新,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企业内部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同时企业的发展还要根据当地的要求做出改变,地区不同,相应的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企业内部的改革创新工作与当地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另外,企业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的国际化,管理方法更加的先进、科学。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公司都不断的被垄断,我国的企业发展在这一发展潮流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这一条道路上受到阻碍,当前经济的这一发展现状,使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期。由于国际上的垄断政策,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难以走向国际化,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我们急需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根据当前大环境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利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不同于之前人工整理的发展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误差,将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加的专业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不断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要根据企业内部各项的数据、信息和发展动态来进行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依靠先进的现在科学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3、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评估体系在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时,要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更新,从而建立一个贴合实际的内部监督体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也要对企业进行评估、考核,这就需要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加强对监督工作的重视力度。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要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可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企业各部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也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企业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发展中一些企业属于落后的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企业急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来敏.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9):25-26.

  [2]刘晓霞.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学习,20xx(4):250.

  [3]乔鹏程.邾东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分析[J].西部财会,20xx(8):67-70.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1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车间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潜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段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1、应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

  2、应急管理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主要资料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车间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修订。预案要贴合《安全生产法》,并持续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状况,适时修订《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

  4、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资料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

  5、应急演练。根据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潜力。安监科负责做好演练记录和总结。

  6、应急通讯设备保障。车辆要对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器材进行经常性维护或更新,确保通讯畅通。

  7、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车间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潜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

  9、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

  10、成立兼职救护队,人员由各班组主要负责人及职工、劳务工组成,并进行经常性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和救援潜力。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2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要想在发展中拥有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就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说,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薪酬的良好管理,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员工的自身利益,也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其中的平衡点,做到既能保证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又能使员工得到切实的利益,提高其工作效率。所以说,薪酬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工作,建立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薪酬管理

  当今时代,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重视服务,提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与衰,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薪酬的管理。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离开了薪酬管理,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才能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其发挥出真正的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企业,降低其员工流动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企业谋求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人力管理中存在的与薪酬管理有关的问题

  就当前而言,尽管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建立薪酬管理制度,但薪酬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用薪酬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薪酬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企业的薪酬管理并不完善,在考核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薪酬分配缺乏公平性,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造成企业利益降低。

  2、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给员工的薪酬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企业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就要吸引更多的人才。然而,不少企业给员工的薪酬比平均水平还要低,使得优秀人才不愿前往工作甚至主动辞职,这就使得企业的发展越发困难,没有竞争优势。

  3、许多企业在薪酬管理中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像薪酬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三、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1、薪酬管理指标要体现关键性原则薪酬考核指标多且杂,而且很多方面难以用定量的方法去量化,考核的时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运用关键性指标法,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几个关键性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不仅可以让员工和管理者明白考核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而且也可以简化薪酬管理的工作,降低薪酬管理的成本。

  2、薪酬管理的关键是公平、公正和公开薪酬管理的实施就是为了激励员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如果企业的薪酬管理实施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就会让员工对薪酬管理丧失信心,薪酬管理的推行就会十分困难。同时,薪酬管理的标准、活动和结果应该公开,让被考核者明白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考核的结果。

  3、薪酬管理应该强调全员参与从薪酬管理的基本流程来看,无论是组织目标的确定、岗位职责的制定、薪酬计划的制定,还是薪酬的评价和反馈、薪酬的改进都离不开管理者和下属的共同参与。从360薪酬考核法来看,薪酬管理不仅仅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事情,还应该让同事、上司、顾客等参与到薪酬管理的过程中来,保证薪酬考核结果的全面性。

  4、薪酬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优化的流程通过薪酬管理旨在不断对组织的业务流程、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薪酬管理流程中对薪酬的评价、反馈和薪酬改进就是为了实现薪酬的持续改进,改善企业原有运营模式的缺点和不足。

  5、在薪酬管理中要重视薪酬沟通的作用薪酬沟通是指在实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要多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信息。薪酬沟通可以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进行,包括书面报告、会议、正式的面谈,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进行,包括非正式的集会、走动式管理、电话、邮件等形式。

  6、薪酬管理应该和人力资源的其他模块结合起来使用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薪酬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和劳动关系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因此,不能把他们分开来看,必须要结合起来使用。前一项工作的成功实施为后一项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薪酬管理作为六大模块的核心,可以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和组织薪酬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没有其他模块的配合,薪酬管理的作用也是没有办法发挥出来的。

  四、改善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议

  就薪酬管理制度在当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中,企业应当纠正其中的错误,改善薪酬管理制度,为此,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

  1、企业薪酬管理应当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合理,我们前面说过,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所以,若要使企业做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尽可能的公正、公平与合理。其中,就公平来说,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外部性的公平,另一个则是内部性的公平,其中外部性公平的意思是企业给员工的薪酬在社会以及整个行业中相对公平,而内部性公平则是实现企业内部薪酬的相对公平。当然,企业也要尽可能地使员工的薪酬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足够的优势,这对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企业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时,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问题,除了要实现公平、公正与合理性之外,还应关注社会与整个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认识到薪酬制度上的差别,以便更好地发展。

  2、应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在发展中,应当把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劳动量与其工作质量密切结合在一块,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作用。在员工刚进入企业时,他们对工作都怀有极大的热情与信心,如果他们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在薪酬方面没有得到预想的薪额,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对此种情况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构建起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区别对待业绩好与差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政府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企业是其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其薪酬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外部环境的干预。因而,政府不能仅仅只是做一个巡夜者,而应该对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特别是那些国有企业,可以说,政府合理的干预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某些国有企业,政府需及时灵活地进行干预,让其真正适应于变化着的市场,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所以说,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完善人力管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若想要实现良好发展,就必须招纳众多的人才,并且使其保持工作积极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薪酬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下才实现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企业员工的能力做合理的分析,力争让其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3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业绩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下属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兼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安装、钢构、市政、装饰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4

  一、目的

  为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财产免遭损失,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市及本行业有关规定,结合我厂实际,制定本职责制。

  2、本规定适用于全厂各部门和全体职工。

  3、三不伤害: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职责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五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经营工作时,务必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二、相关要求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明确企业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和职工在生产中应负的安全职责的制度。

  2、安全生产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坚持“管生产务必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3、各车间、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安全生产知识,不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防范潜力,用心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4、任何车间、部门和个人都有维护安全生产,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的义务,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本规定及其它安全生产的行为,有权检举、控告和抵制。

  三、仓储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本部门库房安全管理,保证库房的安全设施、消防器材完好可靠,保证有效使用。

  2、加强对本部门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负责人员外出期间的安全管理。

  3、负责本部门工作中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落实。

  4、后勤安全职责

  1、负责本部门所辖范围内电气线路的安全;负责全厂各区安全值班管理,组织开展各区的防火、防盗;负责防止煤气泄漏、中毒等宣传和预防工作。

  2、负责职工宿舍的安全与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3、负责厂区的卫生保洁管理及夏季防暑降温清凉饮料及药品的发放工作;负责防汛应急物资的储备。

  4、负责对厂房及其它建筑物、生活区公共设施进行周期性维修、保养。

  四、办公室安全职责

  1、负责组织全厂机动车辆检查、维护、检修、检测,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2、负责全厂驾驶人员日常安全管理,组织驾驶员考核、换证工作。

  3、负责全厂人员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训,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负责安全工作所需的车辆使用。

  4、负责档案安全及保密工作管理。

  5、负责全厂各部门安全值班电话的通畅。

  五、生产车间安全职责

  1、负责本车间范围内其他各类缝纫设备及其安全设施、防护设施、安全连锁装置及各类安全附件的维修保养,保证可靠有效;负责本车间范围内的消防设施、器材装备的日常管理。

  六、财务安全生产职责

  1、负责全厂财务票据、资金、资料的安全。

  2、落实安全生产及隐患整改所需资金,保障隐患及时整改。

  3、负责制定财务安全管理制度。

  七、车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安全职责

  1、车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本车间、部门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是本车间、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职责人。

  2、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在本车间、部门贯彻执行,做到安全工作“五同时”。

  3、组织制定、完善车间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贯彻落实。

  4、组织对新进员工、实习生、转岗职工进行车间级安全教育,对职工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开展各项安全教育活动。

  5、组织车间、部门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

  6、建立本车间、部门安全管理组织网络,配备具有相应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安全员,并持续相对稳定。

  7、发生事故时,立即组织抢救,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

  八、班组长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厂、车间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

  2、组织本班组成员学习并贯彻厂、车间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文件,教育职工遵纪守法。

  3、组织本班组员工用心开展或参加安全活动。

  4、负责对新进员工及转岗职工进行岗位安全教育。

  5、负责班组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组织力量消除,并报告车间。

  6、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7、做好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器材、防护设施和急救器具的检查维护工作,督促教育职工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用具。

  九、职工安全职责

  1、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全体职工务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厂规厂纪,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熟悉本岗位安全职责,对本岗位安全生产负直接职责。

  2、上岗前务必按规定正确穿戴工作服装,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具;严禁酒后上岗,车间严禁明火,严禁班中打闹;禁止穿拖鞋进入生产作业场所。

  3、严格执行生产工艺、维修、检验程序,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时务必交接安全生产状况。

  4、工作前、工作中、工作结束后都要按规定进行设备检查,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处理报告,在隐患、故障排除后才能够进行生产,严禁设备带故障运行。

  5、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精心维护设备,持续作业场所、环境整洁,持续安全通道畅通,做到礼貌生产和安全生产。

  6、掌握消防器材及各类安全设施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急救设备使用方法。

  7、用心参加各种安全学习、宣传活动,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特种作业人员务必持有效操作证件上岗。

  8、有权拒绝执行违章作业的指令,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做到“三不伤害”。

  十、实施安全否决权的规定

  1实施安全否决权应当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实施,凡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有权实施一票否决权。

  十一、生产安全奖励和处罚规定

  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厂部或各车间、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2、各车间、部门、班组及个人,凡认真执行本规定,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

  3、模范地遵守国家劳动保护政策、法令,认真执行本规定及有关安全规程,在组织安全生产或本职安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者。

  4、发现事故征兆,及时采取措施或报告上级的;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而避免发生事故或减轻事故危害程度者;抢救事故有功者。

  5、在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有重大发明创造和提出有效推荐,对改善劳动条件做出重大贡献者。

  6、凡不认真执行本职责制,造成职责事故或重大事故隐患者,要追究有关职责人和当事人的职责,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

  十二、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为了消除劳动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人体受到伤害与公司财产受到损失,务必采取各种技术安全检查。

  1、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及设备管理人员经常检查生产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车间、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对特殊工种的员工组织培训。

  2、设备管理人员经常检查生产车间的设备安全装置讯号及安全标志,引起员工对危险环境和物体不安全因素的.注意。

  3、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定期对车间者被进行检查,每个月检查一次,并严格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对缝纫设备保养和卫生保护措施进行监察。对面料、辅料、下脚料、纸箱要分类存放,有专人保管。

  4、对每次安全检查中的不安全隐患要进行处理,登记。

  5、每逢节假日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车间主任、班组长每一天下班后负责关电灯、门窗、电源、汽原开关。

  6、每一天5点前由厂安全员负责检查门窗、电源、汽源开关等安全事项。

  7、新设备投产前要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进行解决,设备定期检修。

  一、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要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二、定期教育职工,提高其对生产安全的认识,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防止在生产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实现企业安全、礼貌生产。

  三、节假日要遵守纪律,要求节假日期间休息好,工作时要集中精力,保证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

  四、对新员工、调换工作岗位的员工,如推刀工、净裁工、缝纫工、绣花工、车辆驾驶等特殊工种的员工务必要进行安全操作和技术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准许上岗进行独立操作。

  五、班组岗位教育,由班组长或安全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使其了解班组状况,设备状况。

  六、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交流安全生产经验。

  七、对各班组不参加安全教育者,按违反规定处理,对违反安全生

  产操作的员工要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多次不改者,给予警告、罚款、辞退处置。

  十三、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我们坚持贯彻“安全第一”、“生产务必安全”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制度,改善劳动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和杜绝工伤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要遵守本报告制度。

  1、对每件工伤事故都就应才与“三不放过”的态度,即事故原因没有调查清不放过,有关人员和当事人没有吸取教训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2、对违反生产安全操作规程,违反劳动纪律如车间内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造成的工伤事故,按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除名或赔偿经济损失。

  3、如出现工伤事故,班长及当事人因该认真填写工伤事故申报单,务必在8至11个小时内填报,报告办公室。

  4、根据工伤事故的状况,工厂要妥善处理好事故者受伤医疗问题。生产部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按照报告程序,根据申报的

  资料及调查结果进行审批,并将处理意见上报总经理,将处理结果存档。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被检查部门,查组名称及参加人员:经检查存在如下隐患:检查组负责人改正措施:

  落实人签字:

  检查结论:

  年月日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5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车间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潜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段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1、应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

  2、应急管理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主要资料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车间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修订。预案要贴合《安全生产法》,并持续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状况,适时修订《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

  4、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资料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

  5、应急演练。根据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潜力。安监科负责做好演练记录和总结。

  6、应急通讯设备保障。车辆要对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器材进行经常性维护或更新,确保通讯畅通。

  7、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车间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潜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

  9、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

  10、成立兼职救护队,人员由各班组主要负责人及职工、劳务工组成,并进行经常性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和救援潜力。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6

  搅拌站操作工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拌合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不准擅自脱岗。

  2:严格按工艺技术规程和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3:听从当班内调的指挥,认真细致地按配料单要求将有关数据输入电脑程序,经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生产砼。半自动生产时,必须要根据实验室签发的施工配料单进行施工。

  4: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配合质检员搞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因操作员不执行配合比和输入数据有误而造成的混凝土不合格的损失,操作司机负主要责任。

  5:认真观察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是否超过允许偏差,若发现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必须及时向值班内调汇报。

  6:对施工的配合比的代号的正确性和砼出站时的相关性能负责。

  7: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操作水平,把好操作关,操作人员要注意观察混凝土出料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8:做好微机的保养工作,做到出料单能正常打印,不能打单就不给予开盘。

  9:在操作室工作时,不许再电脑上玩游戏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不许在室内乱吃零食和带有油香味的食品。

  10:当在生产中,发生突发事件时(设备坏了、堵机、系统部不正常等)应当做最快最好的处理并当即向有关领导汇报

  设备管理及机电工维修保养

  1:机修(电工)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构造,原理,熟悉设备性能,做到“三好”、“四会”,即管理好、保养好、使用好,会检查、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

  2:机修(电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证由建设部考核发放,严禁无证人员维修操作。

  3:机修(电工)人员要认真学习设备使用说明书,严格执行机修程序规程,勤观察,常检查,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做好故障维修记录,重大和不明设备故障要及时汇报,禁止忙,禁止盲目拆修。

  4:严格遵守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洁、润滑、检查、

  紧固等日常保养工作。及时填写好值班记录,交接班要认真做好交接记录。5操作台要保持干净,严禁在操作台上做与工作无关事情,禁止修改电脑程序,台式机不得安装与混凝土生产无关的其他软件,输入和调整配合比要经过实验室同意并认真复核。

  6:提前做好计划和储备,尤其是气、电器元件,例如继电器、接触器、气管、气阀、气缸等,避免影响工作。

  7:在操作工开机前和工作过程中,要经常观察电压变化,电压过高或过低都要查明原因,避免因电压不稳造成操作系统和电器元件的损坏。

  8:应该经常检查称量系统传感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防止因数据错误导致的误操作。

  9:机修(电工)人员应爱岗敬业。应努力钻研业务技术,须遵纪守法,服从指挥。

  10:机修(电工)有权禁止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混凝土搅拌站操作室和搅拌室内,防止外人进入造成资料损失、设备损坏。

  调度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搅拌站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准擅离岗位,坚守工作岗位。

  2:协助站长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熟悉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时追踪了解和掌握所发出车辆的动态,保证混凝土的供给不间断。

  3:接生产通知时,要问清并索取施工单位名称、送货地点、数量、施工部位及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塌落度等技术指标,做好详细记录,并以生产计划的形式通知当班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4:生产混凝土前,安排生产所需车辆并通知车队做好发车准备工作。

  5:负责工地与和搅拌站之间的协调工作,及时追踪已出厂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是否满足工作要求,如果及时反馈给实验室及站长。

  6: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产情况负责进行处理。

  7: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车队队长岗位职责

  1:按照本搅拌站的要求和搅拌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管理车队。

  2:负责组织全体司机完成下达的运输任务。对车队的营运、高度、安全生产、维修保养、财务核算、人员录用培训及奖罚负有全面指挥调动的管理权力。

  3:负责组织全体司机做好车辆的维修,保养和日常技术管理。确保车辆长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

  4:贯彻交通安全法规,搞好安全教育,组织好车队的.安全生产,确保生产运输的安全和任务的完成。

  5:负责组织对全体司机的基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司机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水平和技术水平。

  6:协助站长招聘司机的工作,多违反拌合站各项规章制度的司机有权给予上报、处罚和开除。协调车队与搅拌站及搅拌站各部门的关系,积极配合搅拌站几个部门完成搅拌站下达的生产任务。

  7:负责实施车辆的营运调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车辆与人员的出勤率。

  8:及时妥善的处理好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时及时赶到现场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弄清原因,即使小车队和拌合站领导汇报,重大事故要写出专题报告。

  9:做好车辆及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档案记录。

  10:负责车辆及驾驶员的年审工作,随时掌握车辆技术状况,一旦发现车辆有不安全的隐患,应立即向车队领导及车队调度、车辆维修负责人报告,停止其运行并及时进行维修。负责办理车辆行驶各类证照工作。

  11:努力完成本站领导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驾驶员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项法规和公司制度和规定,树立礼貌行车、安全第一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不开“英雄车”“霸王车”“斗气车”“侥幸车”“疲劳车”防止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2:服从领导,听从调配、按时上、下班,按时出车。积极按质量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

  3:坚守工作岗位,尽职尽责。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坚守岗位,不准给非本公司人员和无关、无证人员驾驶车辆。

  4:认真做好车辆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持车容、车貌清洁卫生。

  5:认真做好车辆行驶公里、油耗、安全、维修、保养、运输任务的登记、统计工作。

  6:认真填写设备运转记录。

  7:自觉遵守车队每日生产、生活秩序。注意保持环境、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

  8: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搞好内外团结。对外工地要树立第一的思想,自觉维护搅拌站形象。

  装载机司机岗位职责

  1;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2:必须熟悉装载机的有关机械性能,且持证上岗。

  3:工料必须及时,不得影响生产。

  4:做好装载机的日常保养工作,进行修理时,协助机修人员修理。使用前常看机油的耗油情况,保证油箱不干,对轴承处应时常涂抹黄油,世纪起摩擦处于正常磨损状态。

  5:认真填写设备运转记录。

  6:上料时应先铲上层含水率变化不大的骨料,并利用空闲时间对好税率较大的下层骨料进行归堆,再统一上料,保证所上骨料含水率的均质性。并保证砂石不混合。

  7:认真完成站内规定的其他工作。

  装载机安全操作规程

  1:装载机在工作中应保持刹车、喇叭、方向机齐全、灵敏,在行驶中要遵守:“交通规则”。

  2:装载机在满斗行驶时,铲斗不应提升过高,一般距地面0.5米左右为宜。

  3:装载机在配合自卸汽车工作时,装载时自卸车不要从铲斗下通过。

  4:装载机在行驶时应避免不必要的高速和急转弯。

  5:当装载机遇到阻力增大,轮胎(或履带)打滑和发动机转速降低等现象时,应停止铲装,切不可强行操作。

  6:在下坡时,严禁装载机脱挡滑行。

  7:装载机在作业时斗臂下禁止有人站立或通过。

  8:装载机在动臂升起后在进行润滑和调整时,必须装好安全销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动臂下落伤人。

  9:夜间工作时装载机及工作场所周边应有良好的照明设备。

  10:装载机工作结束后应将装载机驶离工作现场,停放在平坦的安全地带,并拉紧手刹,松下铲斗,并并用方木垫上。清除斗内砂石及泥土,并按照日常保养项目对机械进行保养和维护。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加强搅拌站的防火安全教育,按《消防法》的要求,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2:保证搅拌站的各种灭火设施的良好,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3:易燃、易爆的危险用品,做到专门存放,有专人负责保管,在市内必须有灭火器等抢险物资。

  4:操作室、机修房等场所严禁吸烟及使用明火,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5:消防栓、防火器材等消防设施,要人人爱护,任何人不得随意移动和损坏,违者要严肃处理。

  6:加强用电安全检查,电工必须经常对院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7:操作室及库房严禁使用明火,禁止烧电炉、热得快、酒精炉、蚊香、严禁吸烟、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不准私自使用任何家用设备。

  8:使用气焊、气割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防漏气、防爆、防火、使用后要关紧气阀,以确保安全。

  9:对饮无视防火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加强拌合站安全生产工作的劳动保护,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根据有关劳动保护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搅拌站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减少风险;以人为本、遵章守法;强化管理、持续改进”的方针,关切执行站长责任制,各部门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二:对在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论处。

  三:搅拌站成立以站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由站长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责任是:全面负责拌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计划,实施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调查处理事故等工作。

  四: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的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制订安全生产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实施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贯彻执行安全小组的各项安全之令、确保安全生产。

  五:安全生产小组主要责任人的划分:站长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各部门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必须在本职业务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六:站长要经常检查、督促各部门、班组人员要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设备、工具等安全检查、保养工作。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和保管工作。

  七:职工在生产、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护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劳动保护用品。发现不安全情况,要及时汇报领导,迅速予以排除。

  八:对新职工、临时工、民工、实习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才能准其进入操作岗位。对改变工种的工人,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

  九:对从事特殊工种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严格考核并取得合格操作证后,才能准其独立操作。对特殊工种的在岗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十:各种设备和仪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运行,并做到正确使用,经常维护,定期检修,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陈旧设备,应有计划的更新和改造。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十一:劳动场所布局要合理,保持清洁、整齐。有毒有害的作业,必须有防护设施。

  十二:生产用房、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通道平坦、顺畅,要有足够的光线;为生产所设的坑、壕、池、走台、升降口等有危险的处所,必须有安全设施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十三:有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十四:根据工地性质和劳动条例,为职工配备和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各单位必须教育职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不懂的防护用品用途和性能的,不准上岗操作。

  十五:对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要实行每年一次定期职业体检制度。对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立即上报拌合站综合办公室,由站长和综合办公室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及时作出治疗或疗养的决定。

  十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各部门领导,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

  十七:各部门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材料管理员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尽职尽责地严把入库关。

  2:必须凭物资验收单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原材料的验收、进仓和堆放,如发现规格、质量、数量不符时,应拒绝验收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

  3:各种材料进出仓时要及时登记、汇总,凭开具的出入库单据入账,账目要做到日清月结及收发相符。

  4:对各部门、每辆车的领用料(包括低值易耗品、零件、原材料、油耗等)要分类进行登记入账。

  5:搞好卫生工作,保持仓库内的整洁,对出入库物资的数量负责。

  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1:原材料按检测程序流程进行委托试验。

  2:要与物资部门的接口一致,有物资部门填写原材料试验委托单,随样品及出厂证明(材质单),交实验室检测试验。

  3:物资部门建立“材料进场台账”并有进货负责人、材料接收人、实验室、监理工程师签认。原材料按厂家、规格型号、等级分类存放,并有显著的样品标识(分已检和待检状态)。

  4实验室完毕后对原材料给予标识(合格与否)。

  5:原材料从取样试验到报告发出执行监测工作程序。

  6:试验合格的原材料报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批,批复后方可投入使用。

  7: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启动原材料不合格处理程序。

  8:物资部建立原材料消耗台账。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7

  一、IT企业薪酬管理困难

  1.IT人才市场不健全导致人才高流动率

  据调查IT人才流动率较高,吸引他们“跳槽”的因素依次是薪酬、工作前途和工作满足感等。许多IT专才认为个人在行业中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其中IT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销售、市场推广的人才流动更为频繁,他们拥有综合的经验,对市场触觉又敏感,如觉得薪资不合理或负责的产品市场不太好时,便会尝试新的机会。同时,IT企业由于高速发展需求,一旦出现人才缺口就到市场上用高薪“挖人”,造成市场上高人才流动。

  2.IT企业“一言堂”式的薪酬决定模式

  许多IT企业重业务轻管理,因为没有专业有经验的HR部门及对市场了解,由老板“拍脑袋”决定员工薪水平,是劳资双方一种“你情我愿”的行为。因为其盲目性,时时老板是根据招募人员原先工资水平及“行规”的加薪幅度制定薪资,这也导致IT人才薪资节节高、人才为追求高薪不断跳槽的现状。当然也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内部员工的不满,再次导致持续不断的人员流动的恶性循环。同时,当然对于一些职位,因为老板不了解市场行情,过低的薪酬无法吸引或保留优秀人才。

  3.员工之间薪酬等级、薪幅和间距没有合理差别,收入分配缺乏公平性和层次性。

  IT企业规模的扩大必定会增加新的职能和相应的职位,但许多企业各职位的报酬没有根据该职位的职位评估来确定和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研发人员拿高报酬不能让其他员工感到拿得有理有据,拿低报酬又不能留住人才。员工之间薪酬级别和间距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

  4.薪资水平过高或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IT企业如薪酬水平过低很容易被其他企业用高薪“挖人”,而薪资水平过高又会增加人工成本,使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如何制定内部公平、外部符合市场的薪酬IT低谷时期成为困绕IT精英的新难题。

  5.员工激励与薪酬

  以往IT企业用期权吸引员工,但目前阶段期权对IT人才几乎没有吸引力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与激励不应仅仅局限于高薪的刺激,而是通过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健康企业文化、与对员工职业发展相一致而达到员工与企业双赢。

  二、问题之解决方案

  1.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发展,通过薪酬调查来做薪酬定位

  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人才竞争激烈,IT企业薪酬定位必须针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考虑市场因素,以有竞争力的薪酬聘请优秀人才。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平时,需要进行薪酬调查,参考市场上的工资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公司可以委托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或购买相关资料。GloucesterWaalker基于数十年来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不断积累的大量IT人才信息,近期将推出IT各行业薪酬调研报告,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向企业提供相关数据。

  另外,由于IT行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企业也可以利用招聘面试、人员跳槽的机会,了解竞争者的薪酬水平,但要防止以偏概全。最好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为薪酬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的'薪酬市场的薪资增长幅度、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薪酬变化趋势等等数据,可以得到一条薪酬曲线,确定本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以作出相应调整。当然薪酬定位除考虑市场因素以外,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调整所带来的企业发展阶段变化、人才需求方向变化、招聘难易程度、公司的市场品牌转型等等因素。

  2.选择适当的薪资决定方式

  常见的薪资决定方式有企业薪资支付制度、工资集体协商、聘请专家咨询、雇佣双方个别洽谈等。工资集体协商在国外是常用薪资决定方式。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已颁布《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规定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工资协议的期限,工资分配制度、标准和分配形式,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工资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以及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等。但是在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可能使劳资关系进一步紧张,甚至限制资方用工积极性,在我这一方法更应慎用。聘请咨询专家参与设计薪酬模式一般能较好地理解市场动态,对企业稳定人心的作用也很大。随着IT企业员工人数增多,咨询人均成本较低,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另外,企业在总体原则初定的情况下,对特定职位的员工(常常是关键人物,如资深研发人员)或某一特定时间的特殊情况可以采取个别协商方式,这种方式适应环境变化,但只可作为企业薪资决定的补充方式。成长中的IT企业应逐渐建立规范的薪酬支付制度,并辅以其他方式。

  3.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

  为保证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性,每个职位的报酬首先应该进行职位分析,根据各职位的职位评估来确定,然后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职位分析需要公司管理层结合公司经营目标,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能和职位关系,然后由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主管合作编写职位说明书。职位评价在职位描述的基础上,对职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职位对企业的影响、职责范围、任职条件、环境条件等)进行评价,以确定职位相对价值。

  常见的职位评价方法有岗位参照法、排序法和因素比较法等。国际化的职位评估体系(如CRG系统)大都采用因素比较法,从三大要素、若干个子因素方面对职位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当然不同的咨询公司对评价要素有不同的定义和相应分值。通过职位评估可以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进行薪酬调查和薪酬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确保工资的公平性。随着IT企业规模扩大和经济实力增强,应尽量选用知名咨询公司的评价体系。不管选择何种方式,在实施职位评估过程中,都要建立一个职位评估委员会,目的是全面了解职位内容、审核职位评估方案、实施评估,并负责向员工解释。委员会的成员代表各个职能领域,包括公司的主要管理层人员、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外聘顾问等,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4.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随着IT企业规模扩大,人工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变得不易控制。所以在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时,首先要考虑企业薪酬总额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其次再要考虑员工的基本生活费用和人力资源市场行情。这就要求企业要按时做一个薪酬预算,然后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费用、降成本费用和提高销售额等来提高企业的报酬承受能力。

  5.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适当拉开薪酬差距。

  IT企业是新经济、新文化、新理念的代表,因此也有独特的报酬观,所以IT企业应特别注重其分配方式要与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相一致。许多公司的工资结构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或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加奖金。但在IT企业中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的去留极大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工作的困难程度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却因许多工作不是例常的而不易衡量。因此对于这一类人员的薪酬结构应充分体现职能资格不同的薪资差异和创新奖励,甚至应包括收益提成、利润分享和企业股票认购。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对于销售人员也应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并可以利用薪资构成导向鼓励其多了解技术,从而更利于产品市场的开拓和品牌的推广。随着IT企业职位的增加,技术研发人员拿高报酬必须得有理有据,这可以体现在工资结构和工资等级的区别上。每个职等的工资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这个区间就可以体现薪酬的差别。

  企业的管理制度 篇18

  一、目的

  为配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能力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扬本公司的企业精神,特制定《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作为各级人员培训实施与管理的依据。

  二、适用范围

  凡本公司所有员工的各项培训计划、实施、督导、考评以及改善建议等,均依本制度办理。

  三、权责划分

  3.1培训部门权责

  1.制定、修改全公司培训制度;

  2.拟定、呈报全公司年度、季度培训计划;

  3.收集整理各种培训信息并及时发布;

  4.联系、组织或协助完成全公司各项培训课程的实施;

  5.检查、评估培训的实施情况;

  6.管理、控制培训费用;

  7.管理公司内部讲师队伍;

  8.负责对各项培训进行记录和相关资料存档;

  9.追踪考查培训效果;

  10.研拟其他人才开发方案。

  3.2各部门权责

  1.呈报部门培训计划;

  2.制定部门专业课程的培训大纲;

  3.收集并提供相关专业培训信息;

  4.配合部门培训的实施和效果反馈、交流的工作;

  5.确定部门内部讲师人选,并配合、支持内部培训工作;

  四、培训管理

  4.1总论

  1.培训安排应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并结合个人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合理公平。

  2.凡本公司员工,均有接受相关培训的权利与义务。

  3.全公司培训规划、制度的订立与修改,所有培训费用的预算、审查与汇总呈报,以及培训记录的登记与资料存档等相关培训事宜,以人事部门为主要权责单位,各相关部门负有提出改善意见和配合执行的权利与义务。

  4.全公司的培训实施、效果反馈及评价考核等工作以人事部门为主要权责单位,并对全公司的培训执行情况负督导呈报的责任。各部门应给予必要的协助。

  4.2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包含四个模块。

  4.2.1新员工入职培训

  1)培训对象:所有新进人员。

  2)培训目的:协助新进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顺利进入工作状况。

  3)培训形式:以周期性的内部授课方式进行。

  4)培训内容:分常规类和专业技术类两项科目,两项科目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任职岗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a)常规类科目:

  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发展史及企业文化,各部门职能等)、公司制度介绍、

  产品/业务介绍与市场分析、技术研发体系现状与开发方向及其他。

  b)专业技术类科目:

  技术线、市场线的岗位设计与工作流程、适合公司习惯的标准作业技巧、项目管理流程与强化训练及其他。

  4.2.2实习生导师制的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公司招收录用的应届毕业生。

  2)培训目的:使新员工按照任职岗位的要求,尽快熟悉业务内容及工作流程。

  3)培训形式:“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固定导师责任制形式。

  4)培训内容:包括思想素质、企业文化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及工作疑难的解决和指导等。

  4.2.3内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公司内部讲师力量,最大效度的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加强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在公司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并丰富员工的业余学习生活。

  3)培训形式:在公司内部以讲座或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4)培训内容:涉及公司技术类、市场类、管理类的多个方面,及员工感兴趣的业余知识、信息等。

  4.2.4外部培训

  1)培训对象:全员。

  2)培训目的:依靠外部专家力量,提升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以增进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培训形式: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在公司内部授课。

  4)培训内容:可分为三类。

  a)常规实用性培训——涉及专业技术知识、销售技巧、管理方法、领导技能、经营理念等;

  b)适合高层领导的培训——含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

  c)个人进修方面的培训——如MBA、专业技术认证等。

  4.3培训计划的拟订

  4.3.1结合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及发展计划,由人事部门依据对内部员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以及公司相关培训的政策、财务预算等,统筹各部门的需求,于每年年初拟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呈报审核。

  4.3.2各部门应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部门培训需求计划,并反应给人事部门统筹规划。

  4.3.3人事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解年度培训计划,拟订季度计划,编制培训课程清单,并呈报。

  4.4培训实施

  4.4.1新员工入职培训

  1.员工一般在入职第一周集中培训,以后可分散性培训,每次2-4课时,对一些特殊岗位,可根据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

  2.应届毕业生的新员工培训在上岗前进行,课程则较为全面和深入,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日内,一般为一周左右。

  3.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在上岗前或上岗后最长不超过十个工作日之内,除特殊情况外,都必须接受新员工培训。

  4.各培训科目由相应部门的内部讲师资格人或负责人担纲主讲,根据需要还应负责考察试卷的编写和审阅。

  5.学员必须按时参加培训,严格遵守培训规范,并填写《内部培训反馈意见表》(见附录二的附表1),客观公正的考评授课情况及讲师。

  6.如有必要,可以笔试的形式考核培训效果,成绩合格者方可顺利上岗;不合格者依具体情况进行补修或重试(一般应用于对应届毕业生的培训)。

【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企业的管理制度02-23

企业管理制度03-13

企业卫生管理制度05-18

企业工伤管理制度04-24

企业培训管理制度04-22

企业施工管理制度04-22

企业印章管理制度04-23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04-04

企业采购管理制度04-12

企业员工管理制度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