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03 13:00:09 秀雯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书心得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6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3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4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读完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朱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说,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没有成功实现理想的是少了坚持!我们走上教育一线的'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我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5

  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师的故事,必然与学生在一起,当我们的故事和学生相互编织,当我们的生命和学生共同绽放,我们书写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曲。

  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的前言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教师在这样的描述下,不再过于神圣化,而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顿时,有了从教师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需要成长的养料,而不需要外界过于来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教师,只要每天进入校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就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教师的幸福莫过于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天回家前,听到孩子的一声声再见。

  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5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自觉得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6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应该鼓励我们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的边缘。我们已经追求了,就应该有结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7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8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9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0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1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 ,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习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曾经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经也有不好好学习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习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经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2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3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4

  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说“信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在的00后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课堂知识的吸收。

  做一个纯粹的人,爱自己,爱学生。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5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就像品味一杯淡淡的清茶;就像沐浴一场和煦的阳光;就像与最伟大的人进行一场智慧的对话!而《致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魅力的好书,通过对她的阅读,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这本书一共有四辑,作者朱永新先生以书信问答的方式分别从“成为教师的理由?”“怎样具备好老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和“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解疑答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和学生的故事互相编织,我们的直播中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最美时光中离不开我们的学生。

  拜读了《每天都是最美时光一一如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最美时光中少不了书香萦绕。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朱教授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晨诵中与经典诗歌共舞,心灵得到唤醒,以饱满的的精神,开启一天的学习;午读就是阅读属于最适合学生当下的最好书籍;暮省就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反思的习惯。

  记得上高中时和同桌一起读《平凡的世界》,大家会反复读,像追剧一样上课偷读,晚上彻夜不眠地熬夜读,各自还会写下感悟,交流读书心得。虽然感觉那时候有点浪费时间,觉得不务正业,但通过书中的描述,不但让我对当时那个年代的西北农村艰苦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书中三兄妹为了过上好日子而不断努力奋进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我。对于同样出身农村的我来说,坚定了我当时要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和生活的信念和决心,激励着我为了考大学这一目标努力学习!时至今日也非常怀念,觉得那是最美的时光,最幸福的时刻。

  如今再看我们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我们儿时得一本书的欢喜,电视、网络、应试等童年的杀手,肆意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阅读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阴影。作为教师的我,很希望阅读能如一条潺潺的溪流,流进孩子们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让他们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

  于是,现在,我结合自身经历和班级实际,按照书中所讲,在我们班里,安排晨诵、午读、和暮省。晨诵我让学生背诵经典诵读,午读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正能量的图书或作文来读;暮省让孩子们写日记或写读书感悟;虽然效果还不太明显,但我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坚持就有收获!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读书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在接下来的时光中,我将继续以此次阅读为契机,欣赏阅读带给我的美好风景,享受阅读带给我的惊喜和快乐;体味书里的精彩与睿智,收获成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6

  了解朱永新老师,最初并不是这本书,而是在教育报上看到的那首《教育是一首诗》,让我看到在教育一线,有一位校长如此的热爱教育,能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致力于教育中来。再次看到他的书《致教师》,对于已经工作10多年的有些职业倦怠的我们而言,如醍醐灌顶。整本书的46个贴近教学一线的问题帮我们看到了成长拨节中需要提升和努力的部分以及成长的路径与方法。在46篇回信中看似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问题和每个问题指向不同,但在朱老师的答案里这些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名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的有思想的老师。

  改变自己

  正如朱老师书中所说“随波逐流是最容易、最轻松的事情,而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数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中,我们很容易在繁劳的工作中丧失激情,没有斗志,更多的是对外界环境的抱怨与不满。朱老师说:“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有你真正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

  记得我在没有学习心理学及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之前,我也常常是那个抱怨者,抱怨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改变,思维认知没有改变,工作方法没有改变,看待周围的不公平的视角没有改变,徒增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每天看到的都是问题学生和问题班级,因为在我们的眼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分数。看不见孩子们其他的长处和优点,看不见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不仅让自己有时候会很挫败,而且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8大优势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众多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对于其他智能强的孩子而言,显然是不利的,会背唐诗,会考奥数,是好孩子,体育好、绘画棒的学生却很难被老师称赞。

  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阶段,是孩子们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很看重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与认可,这将决定他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重塑自我。如果一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与责备中,缺乏外界的认同,他就很难自信,也没有力量去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那个空间智能强的孩子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那个人际智能棒的小子未来可能是位领袖人物,那个自然智能强的孩子说不定就是未来的袁隆平呢?谁也不能根据过去的传统经验去看待今天时代的孩子,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无一不是多元智能凸显的青少年发明创造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无法改变他人,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才是教育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基础。

  成就他

  朱老师在书中还有一句话说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而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相信,是一种信任。你越是信任,他越是会展现美好的一面,你越是不相信他,他就真的展现给你最坏的结果。你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特别关心孩子,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关心。看不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盲目的报各种兴趣班,把孩子弄的很累不说,因为精力的不聚焦,导致孩子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对文化课的重视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的跟随大众去报所谓的奥赛班、竞赛课,无异于缘木求鱼。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判断一条鱼的成功,那么终其一生,他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教鱼儿爬树,教鸟儿游泳,教猴子静坐。而是要给鱼儿一片海,给鸟儿一片天空,给猴子一片森林。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从教育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养分,能够健康自信的成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天赋,拥有一份擅长的技术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在青少年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尝试与探索,帮助他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去坚持。在坚持做感兴趣的事情过程中不仅积累孩子们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过程。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家庭组织的跟随父母工作一日等活动,在更多的活动中让孩子勇于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事务。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优秀的,所有的优秀背后定是有一个优秀的父母。父母的视野就是孩子的世界。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只会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放眼未来,培养他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的习惯,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使他有力量,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进入社会,走向未来。

  成就他人,改变自己的路上定会有很多困难与挑战,“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我们唯有立足于教学一线,立足于自己的教室,去思考我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我们最好的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一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每一位学生。没有了“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幸福感。

  在我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爱是教育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它无痕更无私,是一种平凡的温暖,但学生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份师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爱教师这个职业和自己的岗位,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技能和个人品质,如何能巧妙的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又如何让学生在师爱环绕的环境下认真学习,真正的爱上学习。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不一样,学生的性情也会不一样,作为教师更是要用爱去了解,去鼓励,去授课。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是更好的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琢每一位学生,才能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

  在《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章节中,朱永新先生写道:“爱是教育的底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作为一位充满师爱的教师,更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性格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心智还不成熟,会发生自己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学会倾听学生对于我们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爱,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更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放在第一位;对于犯错的学生,要学会包容和开导,学会宽容,用宽容去呵护孩子,用师爱去成就学生;要赏识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对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挖苦,多一点赞美。也许学生现在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用师爱去引导学生的每一步,终会拥抱大海;也许学生现在是一颗幼小瘦弱的小树苗,然而只要用师爱去浇灌,终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8

  朱永新,一个纯粹的教育人,一个对教育理想不懈的追寻者,一个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命的人。由他倡导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潮涌神州,风靡全国,引领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近拜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深为其教育情怀折服,大受其教育智慧之启迪。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用书信的方式,向我们娓娓叙来,就像一位熟悉多年的朋友和兄长,慢慢帮你解开心结,让你喜欢教育爱上教育。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走在乡村教育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和壮举,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负自己和学生,就是想在时光中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坚守理想中寻找的教育的本质和幸福的真谛?朱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师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诗意的、都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是呀!作为教师,我们手里紧紧握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将孩子们带向哪里,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随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情怀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们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才会有持久的`情怀与激情。

  教师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说得大一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小溪与河流的关系,生命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交融前行,不断地汇合出发,生命因此而丰盈灵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朱老在文中指出“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外在的培训,更需要自我的培训。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品读经典,解读名师大家,我们就在仰视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比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见贤思齐”是人心所向,我们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我倾诉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在慢雕细凿的岁月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写作源于思考,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教育完善自己的过程。写写我们工作的计划、总结、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写自己的家信、日记、心得和反思笔记,所有的原创作就是我们的原动力。朱永新老师说:“原我们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是的,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你愿意写、一直写,就一定会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诚然,教育是要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之中,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教育已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用爱行动,就会改变,就有收获。

  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爱世界的最佳方法。惟有热爱,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9

  教学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良多,与大家一同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

  第一个体会是:警醒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近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第二个体会是:惭愧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断,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是,我的心情是不平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第三个体会是:努力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习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第四个体会是:践行

  到成书时49个试验区,2240多所实验学校,230余万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教育实验已进行了十五年之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在本书中也做了无私的分享。而这些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读、午读、暮读》、《为每个生命颁奖——如何开展期末庆典》、《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等章节,就能很好运用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愈来愈多。社会中的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都会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针对这些改变,教育的先行者们通过实践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我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活学活用,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着感动。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0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近,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近。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1

  寒假中收到了学校的教师共读一本书——《致教师》。翻开这本书,才理解到本书中书名中的“致”字的与众不同。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写给一线教师的一封封书信。在书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关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语重心长地解答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苦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读过这本书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辈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更从中体会到一个教育前辈对后来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更加珍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基础训练是平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篇文章——《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多角度培养“听”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从还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并从听的方法上与同学们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认真倾听,有效的沟通,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如告诉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来进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在听的时候也要及时通过点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等等。也就是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听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渠道的培养“说”的能力,除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中更提醒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说话的能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读写绘项目和口头作文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写绘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性语言,让学生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读写绘”是一种适合低龄段儿童的全新的阅读,并解决了低龄段学生受知识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阅读后的感悟的困难,为老师及家长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更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

  提升阅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够学得好、记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师生共读正是为了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学一起读,假期里师生共读一本书,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阅读,也建立了老师与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师生共读成为学生一向喜爱的活动。

  多鼓励学生以说促写、说写结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改写、续写或写缩写等等很多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书写训练。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们写的日记就写得非常的精彩,思维也特别活跃,是写命题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能力也就渐渐以提高了。

  其实,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因此,我们训练的内容形式上也应当不同。在提高学生听些读写能力方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将课内课外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有成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2

  暑假中,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书。全书共分四辑,分别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 “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以书信问答的方式呈现,众多一线教师提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难题、在教师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朱老师一一予以解答,不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分析,更看出问题背后的本质,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详尽细致、深入浅出的剖析。

  读罢全书,我受益良多,甚至可以说,朱老师的每一篇回复几乎都对我有所启发,尤其是在如何规划自身发展方面有所裨益。书中提出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

  记的老师。而今天,我想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师呢?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出来具体的方法,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好。把课上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等等。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何其容易。这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在教师如何提高自我素养、专业能力方面,朱永新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教师的'学习,首先就是向书本学”。阅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阅读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经典对话,加强阅读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当然,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看书却不思考,没有把书本中的精华之处加以内化、吸收,对书本中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没有思考,只是看过而已,这样读书的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学习与思考密不可分。一方面读过的书要做摘抄、笔记,还可以写一些感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文字记录成长可以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同时,在教学中,我开始仔细思考,应该怎样做好我所热爱的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要坚持《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关爱每个学生。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其次,注重鼓励。少一点责备,多一些夸奖;少一句批评,多一句引导;少一点隔阂,多一些沟通。现在,我不敢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我确定,我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成长,一起努力。我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予我自信,力量和幸福,让我的教学一点点进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3

  今年9月份在一次新教师培训时,我们发到了一本《致教师》的书。我就有幸拜读朱永新先生的这本书,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光是前言就很是新奇,对于教师还有这样的比喻,新颖又贴切。

  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束焦灼的'目光,都是一场等待与倾听,一份信赖与虔诚。我想,朱先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解决,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问题如同纵横的田垄,先生的谈言微中,成为一行一行智慧的播种。与此同时,那些来自不同层面的真实问题,作为21世纪中国教师的底层声音,何尝又不是中国教师成长的精神面相?因为问题的针对性,《致教师》的对话既是澄清当下的共时性对话,亦是存留历史的历时性对话。前面有提出的问题,下面朱老师来做解答,非常精彩!有一节写让先做个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教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怎样去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受学生欢迎的人。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础的是要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这一节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是非常有用的,要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朱老师送了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入的解答了这八个字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做,让不知所措的我有了一点方向,也有了努力的方法。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4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行专业阅读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此,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位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证实差异。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只要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5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小我就只有一个理想,长大后我一定要当一名老师,一名老师。那样我就可以每天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满怀着对教师工作的憧憬和希望,我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常常让我感到顾此失彼。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给他们上好课?不知道怎么去管理好班级?不知道怎么去接待家长?面对接二连三的问题,我一边向老教师请教,一边在书中寻求帮助。其中《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本书全部阅读完,但是选读完几篇那用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读着《不要急》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仿佛感觉面前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作者就坐在你面前,他清楚的知道你内心的困惑,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我愿在工作之余慢慢品味这本书,细细品味教师这个职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6

  假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在《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中说“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家庭和学校目标不一样、期待不一样、甚至是彼此矛盾,这样再好的教育效果也会彼此抵消。”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一个适合所有孩子的方式,想要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式,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沟通。

  朱教授在《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说“生活中99%的对立因为沟通不畅。从合作开始交流,把想法平和地说出来,互相倾诉倾听,最终消除误会,达到双方和谐……我们积极一点,就向周围多传达一分正能量;我们消极一分,就向周围多传达一点负能量。”教师这个职业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职业,不仅要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掌握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让家长产生与老师的共鸣,互相倾诉倾听。

  想到自己刚刚担任班主任时,每次与家长沟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表述是否恰当,担心沟通效果不好。几年班主任工作下来,慢慢摸到了些门路,又读了朱教授对教师工作醍醐灌顶般的答疑解惑,整理了一些关于家校沟通的感想:

  每个家长都渴望与老师倾心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作为老师,上学期间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家长多得多,孩子在同龄群体当中的相处方式与在家中和长辈的相处方式比,也一定有所不同,这就注定我们一定会看到家长看不到的优点或缺点。对内向、不自信的孩子这些优点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特别的爱;对开朗、自信的孩子,就要适时、适度地反馈,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又要防止孩子因此骄傲,适得其反。面对缺点,如果是偶发、低频率的事件,可以直接从学生入手,师生之间“内部解决”,这样的情况有时没必要跟家长有闻必录,孩子与老师之间也需要有些“小秘密”,这样孩子的家长一般也都是像朱教授说的“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怎么去帮助孩子”的家长;如果是高频率的事件,更不要急于找家长,老师首先要放平心态,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期待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我们要从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这可能需要与家长进行一次、甚至几次的长沟通。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并不想总是在老师这里“复习”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更想知道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在家长心中老师更专业,孩子更听老师的话,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沟通中更不能充满批评甚至抱怨,一是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期待;二是家长可能早就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过孩子的情况,过多的批评会让沟通陷入尴尬。有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很科学有效了,只是需要老师的肯定与配合,才会有继续坚持的动力;有时在与家长推心置腹的沟通中,可能还会在无意间激发新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校沟通一定是双赢的。

  面对家长提出的各种要求,我也曾经很为难,有的想让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多些发言的机会,有的想让外向的孩子多些展示的机会……想马上做到一方心中的十分满意几乎不可能,真的就需要耐心与家长沟通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式:内向的孩子需要先建立自信,让他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外向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展示自我,要找到最适合他的机会……只有家长认可老师的教育理念,孩子才会在这种良性沟通的基础上站到最适合他的舞台上。

  每个孩子都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但这条路不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下的,更不是家长依照自己的意愿定下的,它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思考与行动,一起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掘。正如朱教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我们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英雄,让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致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精选15篇)01-03

《致教师》读书笔记03-30

《致教师》心得体会06-27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2-2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2-14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18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篇06-09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03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锦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