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信录》读书心得

时间:2021-06-21 12:06:27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考信录》读书心得

  陆精康老师的《考信录》,多数文章,陆续从刊物上读过,在这里谈点感想。

《考信录》读书心得

  20年前,很多语文教师案头会有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备课时遇到难题,会看看沈先生有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我那时想到,教书做学问,即使达到沈先生的境界,课堂教学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自己“知困”,已属不易,让学生能“知”会“学”,更难。但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开始。

  知困,是治学和教学的一种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认识到的。有人批评说,今天的语文教学研究,就怕遇上“什么都懂”的,和什么都能弄复杂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沈蘅仲的《知困录》,今之热衷鸿篇巨制的专家学者不屑于去做,当然,想做也未必能做出来,那种硬功夫和识见,难有后继者了。

  所以我见到陆精康老师的文章,就特别喜欢。他是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的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师现在不多见。倡导思想解放,教育界有过一段好日子,但没多少年,功利浮躁的情绪便开始蔓延。客观而言,应试教育盛行后,语文教学反而好“混”了,因为应试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让教师学生在精神和肉体上受罪,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并不高,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高考带得并不差。

  陆精康老师重视专业根基,多读多思,积久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路径,他关注的,都是备课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拿着教了三五遍的教科书,总有些老师以为轻车熟路,陆精康则总能在人们认为没有问题之处发现疑点,这样的功底,正是当下教育专业教学中所缺乏的。“教无定法”,但如果教师思虑周密,功底扎实,无论课堂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娴熟灵活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我知道陆精康老师,主要是看专业刊物上他的文章,看多了,也就了解了他的志趣。对专业教学而言,写这些文章,总要有点“用”的,但在陆精康老师,好像仅仅是乐趣。可贵的是,他博采百家,分析存疑的同时,也往往有得,立自己的“一说”。

  当然,读陆精康这本书,也并非要认同他所有的判断,我关注的是他研究问题的趣味,认同的是他的探究意识:读了书,有“底子”,对任何问题都不敢轻信,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花点工夫,去探个究竟,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立”的过程;教师这样“立”,才能给学生一个学的“样子”。

  这就不得不说说一些学校里的备课现象,“集体备课”“统一备课”之外,竟然还有“统一教案”;一本教科书不加选择地从头讲到尾,不敢让学生自读;没有教参就没法备课,从网络上下载现成教案“备查”……如果教师把教科书当圣旨,把教参当宝典,那他的职业生命没有价值,他的工作可以由机器替代。

  “懒”病有办法治,“不思考”的病难治。专制主义就是要剥夺人的.思考,“钱学森之问”把民族缺乏创造力归咎于高等教育问题,其实,钱氏未必没有作深入的思考,可能言之未尽。中国社会与教育界,最缺乏的是批判思维精神,所谓知识分子,也缺乏这种意识,这种稀缺状态可能还要持续好几代。基础教育的落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不高,教师缺乏学习动力,不善于学习,没有“再造自我”的勇气,整个教育界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与启蒙。当然,也必须指出:仅仅由教育界反思是远远不够的。

  在“统一思想”的格局下,最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思考被扼杀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灵性的“集体意志”或“集体无意识”。在学校,教师没有个人思考的空间,学生也就很难有个人思考的自信。具体到教学上,就会出现贬低个人思维价值的教育行为。教师搞“统一教案”,学生也有“统一学案”以及统一的作业和集体活动,从学科学习到休息,都被“统”起来了。

  这也就显示出陆老师在寂寞之处耕耘的意义。所谓“独立之精神”,就是不趋时适俗,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识见,所谓“自由之思想”,就是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识力,对语文现象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我注意到,陆精康经常发现新问题,也反复研究老问题,觉今是而昨非,关于《〈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本书各收入两篇文章,其实有关这两篇传统名文,陆精康先后各写过六篇文章。之所以保持研究的兴趣,是他不断地阅读,有新的体悟,始终在课堂教学,有新的思考。研究问题是他的生命方式,他是不可能停下来的。我好像有个比较强烈的意识,即这本书不是陆老师为大家写的,而只是他个人的学习笔记,也就是说,他是在为自己写。他是那种“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他不肯偷懒,一定要自己思考一番,然后才享受。

  十多年前,参加编写江苏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其间也就一些问题请教过陆精康,他既有扎实的研究底子,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我甚至对同行说过:要是每所学校的语文组都有个陆精康老师就好了。

  问陆老师,从教40年,在专业刊物上共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回答说650篇。于是我就想笑了。有时,会有一些老师(或校长)不无得意地说“我只差一篇核心了”“再有两篇我就够了”,什么意思?——他是在说,准备报“特级”或是“正高”,要按规定提供“三省二核”(省级以上论文三篇,其中“核心期刊”两篇)或是“五省二核”,他快要“达标”了。——我也不往下说了,读者自己去想。那些,陆老师不在意,他只把发现和研究当作快乐。

  最后,不怕得罪人,再说一事“以飨读者”。几年前,我向一家出版社推荐陆精康的书稿,我告诉他们,这将是一本和沈蘅仲《知困录》作用相近的书,可是出版社编卖教辅上瘾成性,迷迷糊糊地问,能不能让陆精康编些古诗文练习题,以增加销路?这一问造成我精神几近崩溃,不知当今何世,故而不能不在尴尬中向推动本书出版的上海教育出版社表示敬意。

【《考信录》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书心得08-19

考录作文08-12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05-12

沉思录读书心得大全08-16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08-24

《沉思录》读书心得--陈灿02-18

2022年沉思录读书心得08-16

《沉思录》读书心得--季倩云02-18

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