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时间:2023-04-28 11:50:0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好的告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

  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我们一直都搞错了。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或者受伤,身体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本文末,译者详细的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不在赘述。我主要讲看完这本书对我的两点启示。

  1.为什么看这本书?一直想要了解奶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待奶奶衰老甚至死亡的恐惧,那不是一种每天都处于恐惧的状态,而是在你吃饭时,看书时,跑步时等等不经意间的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会击败你所有的坚强。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对待奶奶和自己的处理方式。感谢阿图作者。

  2.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去看待医疗对人的影响。以前理解的医疗就是要延长病人的生命,这也是我理解的医疗的终极目的,但却忽视作为<人>才是医疗的目的。延长生命是好事,然而人之所以是人,不仅要追求活,而且更想要追求的是活着。文中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告诉我们,相反,为了延长生命满身插满管子去维持生命,不如采取姑息治疗让即将离去的人好好的度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其实说起来简单,但到底什么时候采取善终服务,这对于生人,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你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适不适合。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2

  不可否认,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决绝的死亡,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恐惧而衰老却着实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电子系统的突然崩溃,仿佛铁丝锯断脚踝的电影桥段,衰老的随机性和逐渐性,会让成年人的世界日渐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出于对临终关怀这一课题的兴趣,以多年积累、游访及亲历的众多事例,著作此书,既有对医生从业人员定位的'建议,也有对临终关怀领域发展的介绍与展望。有数据,有实例,有采访,是西方科学的理念。

  但全书由从未离开过印度的祖父在印度传统家庭中养老始,由移民美国深造终身践行科学行医的父亲魂归印度恒河的仪式终,骨子里的东方思辨与哲学,又在告诫读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家属,最终选择权依然在你们手中,何时进,何时退?在战术上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克服生死攸关的大病症,在战略上适时退回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藐视”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至少应该为如何体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线,不做无谓的生存挣扎。整本书的读感犹如观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外在观感很西式,内在灵魂依然保有东方韵味。

  彩蛋时间:这是一篇书评,也是送给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较之六年前的那份生日礼物,字里行间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了解死亡与衰老,除了催生爱意,还会给予你面对的勇气。面对死亡,正视衰老,过好这一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

  《最好的告别》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美国养老的发展趋势。几十年来,从救济院到疗养院,养老外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严重失能的老人,在人生的终点到来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觉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鱼一样。”这样的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改革人士们不断探索出不同的新的`养老之路,例如辅助养老机构等概念得到提出和践行。在传统的养老院当中,安全生存作为第一要务,“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在这些新型的养老机构当中,老人可以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而不是像在机构中被各种规则所约束。例入引入儿童,动物,植物,“用两条狗,四只猫,一百只鸟发起的革命”,“抗击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让老人们的价值感得以体现,使其心灵得到滋养,实现最大可能的自主,免于强迫和限制,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中,书写自己生命的故事。

  第二部分讲述了如何面对人生尽头。医学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是放手,还是全力救治?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故事的诉说,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终点是多么艰难。“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理解和接受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去面对——不光是自己,还是家人。在这一刻,选择是多么的艰难。

  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书,作者采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引用实证研究结论,尽量客观、科学的陈述事实与阐述观点。但同时,那一个个脆弱而真实的生命时刻,也常会人泪光闪现。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4

  终于听完了张大志先生的讲书,我的评价是:好!

  这本书提出并解答了许多我们不愿意仔细思考的问题:人们到底该如何坦然面对(亲人或者自己的)衰老和死亡?好死真的不如赖活着吗?医疗的终极意义仅仅是为了延长生命吗?明知道时日无多,回天乏力,还有没有必要竭尽全力救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义地活着和体面地离开?

  以下是本书译者的精彩总结:

  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透过作者提供的一个个案例,读者可以看到美国人享受到的良好、充分的医疗,美国病人和医生的互动过程。作者对美国养老历史及现状的考察,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较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养老的社会化既保证老年人受到专业、可靠的照顾,又不增加儿女事务性的负担;类型多样、选择丰富的养老机构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机构还在不断地改进,往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以我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令人艳羡。不过,作者写这本书可不是为了赞扬美国的成就,而是对美国医学界提出了严厉、深刻的批评——他认为美国医学界没有做好照顾临终患者和老年人的准备: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关怀得不够,常常不关心治疗是不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即有意义地活着;他批评医生在明知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还在继续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希望,导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他认为这样的治疗很野蛮,是对病人的折磨。他描写的那些被过度、无效治疗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地遭罪”,读之令人不寒而栗。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5

  是镜子起皱了吗,刚取下来的耳环放哪了,姨妈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光顾了,声音怎么不清亮了,眼睛怎么也开始模糊了,晒晒太阳竟然睡过去了,半夜如厕不小心摔倒骨头碎了,吃的越来越少了,睡睡醒醒对昼夜没概念了,总闪过从前的事认不得眼前的人,死在医院或自己家,在抢救时或睡梦中,挣扎了很久或只疼了那么一下。终是能亲身确认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有一天想到终会经历以上。如果此生未得意外青睐。

  自身变老、他人帮助、从家庭到疗养院的转变、姑息治疗、善终服务、解释型医患关系、最后告别的勇气…书中的常识,是集慈悲、人道、人文、现代医学于一体的理论研究,可是实践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在当下国内的医疗大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桎梏中,即使是一个从医多年惯看病、死的.老人,在面对自身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本能的求生欲也可能使他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儿女明知不可却不加规劝的顺从,也只能是用孝敬为痛苦推波助澜,也同时深陷其中。

  衰老和死亡,它们已经一前一后在路上。希望以后,不介意嘴角笑出的大括号,会选择住进疗养院,能和信任的医生成为朋友,看见后辈漂亮小姑娘会咯咯地说“像我”,偶尔数落一下坐在餐桌对面的老头儿,还是会嗔怪被玫瑰花刺扎伤了手,在一个晴日的午后,翻开年轻时的日记读一读,然后铺开纸张,平静地写下遗书。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好的告别中考优秀作文09-22

最好的告别经典句子(精选230句)08-12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08-25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09-01

最好的告别作文600字_学生作文大全02-14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08-24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精选13篇)07-26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3篇12-20

《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