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通用2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第一感触就是——从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这让我联想到:平时琐碎的教学中,总有孩子不顺我们的心,不顺我们的意:追跑闯祸的,打架告状的,不做作业的,午睡捣乱的……当负荷到极点时,我们老师难免带有情绪,怒气冲冲,可我们还是压抑着,为了避免轨迹的教学行为,我们通常把学生晾在一边,美其名曰“冷处理”,稳定他的情绪,强制他不准发火。其实,我们大可以极快地调整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一种方式和语气跟说一些理解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孩子听了这话,我想孩子能立即感受到老师的心和他是相通的。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温暖了,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之前,我还真以为凭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和还算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足以应付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可读了此书令我汗颜。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教育和自省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世界上本没有高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许,最高效的往往也很危险,很功利。那么,就让我们讲究爱的技巧,遵循一种平衡、平和的教育模式,安全而有效,循序渐进地陪着孩子慢慢长大。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2
寒假准备了几本教育书籍拜读,有名家史作,活动方案,每本都是精华使人受益。可是我一不小心就违了常理越了纲,有益于我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考试的书没好好看偏偏一头扎进了海姆.G.吉诺特写的一本儿童沟通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被翻译成31种股票语言,畅销全球500多万册,彻底改变无数父母和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响当当的名衔之下是一种尊重、理解、和平而又确实有效的沟通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要和孩子们沟通,一个好的有效的沟通技巧也是我的立命之本。读着这本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分析案例中沟通的成败并思考自己平时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话语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确实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解决教育工作中种种难题。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之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沟通技巧可以让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作为一线老师经常会在教育工作中随时遇到那些让人烦恼的小事,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对孩子愤愤不平的情绪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冷处理,或者说教和批评的方式强制他不要发火。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孩子也没有因此改变反而和老师产生距离和怨恨,有效的沟通应该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先说出理解的话然后提出建议或意见。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同时我也想到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就激动的围上来七 嘴八舌的说:“老师,小A打数学老师了!小A打数学老师了!”我一惊,发现小A正坐在座位上气呼呼的瞪着我但是小身板却在发抖,孩子们齐刷刷的看着我,等着我如何处置这个“大逆不道”的恶贼。这个孩子平时很内向也不爱表现,很少会和同学打闹更别说打老师了。这个学期数学代课老师刚来接班可能还不了解这个孩子这其中应该有所误会。于是我不懂声色的拉着小A跟他说,别怕来跟老师说说怎么了。来到办公室之后他依然是气呼呼的像个刺猬一样,什么也不说,但明显很害怕。不管我怎么抚慰他,引导他,他依然把我当成敌对面绝口不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面临这样的“大事”或者也害怕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吧?金口难开我也难断案,明显小A有做错了我又不想武断的把他批评了事,只想知道其中缘由。突然想起曾经有一教育战线的同胞是用吃来解决某些武力事件的。于是硬是给这只小刺猬嘴里塞了块怡口莲,咱不生气了,先来一块消消气,消消气。甜滋滋的糖在嘴里融化,鼻孔里的气也顺势弱了下去,竖起来的刺似乎也弱了伪装的强势下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受伤。断断续续中知道他没铅笔,因为内向没去同学那里借笔,于是扣了一节课的笔,一节数学作业课下来一个字都没写。然后当数学老师发现后批评他的时候情绪激动点他就控制不住了。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不写,但却不会解释。听他阐述的过程中我先以理解感同身受的语气体谅他:没笔真糟糕,这节课你一定很不爽!是啊,老师相信你肯定不会故意不写的。等他宣泄完情绪后再指正他的错误,学习用品要课前准备好,遇到困难以后可以求助同学或者告诉老师。但是生气打老师的事情你自己觉得好不好?让他自己认识错误并甘心情愿的去和数学老师道歉。我告诉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并不是责备的意思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担当。孩子们也对小A的表现表示理解和接纳。之前冒着火气大刺猬经过沟通疏导之后变成了温顺可爱的小绵羊。
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我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让孩子能有这样的信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老师站在他这一边,老师会帮助他引导他解决难题,为了让他更好的成长。用包容的方式爱学生,爱这世界上最纯真的人。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3
今年暑假我读了《孩子,打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过这本书后心中有许多愧疚,同时又觉得特别幸运,能有幸读到此书,让我从错误中走出来,本文的作者是海姆·G·吉诺特,他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书中向我们宣传的是海姆·G·吉诺特的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
教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同感的问题,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孩子说话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我们解读的密码。孩子提出的问题里,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者伤心。
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幼儿园的老师就陪着他们参观幼儿园。这时候,这个小女孩,看到了墙上贴的小朋友们的作品,非常漂亮。这个小女孩就大声地说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她妈妈就有点尴尬地说:“把这些漂亮的话说成这么难看是很不友好的”这时候站在旁面的老师就说到:“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这时候,这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她得到了她隐藏问题得到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这个女孩又拿起了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的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妈妈就责备地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事实上小女孩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弄坏车的小朋友的名字感兴趣,她只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是这样说的:“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松开了妈妈的手,高兴得和妈妈挥手告别了。因为孩子从这个老师的两次回答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这个老师很好,即使画儿画得难看,即使把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呆在这里很安全。”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心里的座右铭应该是:“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再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作为一个老师,那么多孩子的童年放在了你的手上,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相信我们都会深深地担忧自己会给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小心的、谨慎的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教育专著是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著,张雪兰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十二个章节:
一、老师们的心声;二、最佳状态的老师;三、最差状态的老师;四、一致的交流;五、赞扬的危险;六、管教;七、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父母的角色;八、家庭作业;九、鼓励的故事;十、有益的做法和实践;十一、老师与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十二、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本书借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读后我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孩子容易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会接受安慰,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例如:书中的“不解释的安慰”,孩子哭着走到老师身边,老师就抱起孩子安慰他,从不打听哭的原因,孩子便会停止哭泣,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理解我,谢谢你”,这一点告诉我们“原因其实不重要,他们只是为了寻找安慰,而不是要你去诊断怎么回事”,我们老师通常在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都是“先问清原因再解决问题”。由此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待情绪过大、不听话、任性、调皮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让他自己安静,调节情绪。
读了此书之后我想: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例:“这件事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自然也会渐渐消失,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呵斥只能带来反效果,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给予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师看到黑板上有一张他的脸的漫画,辛辣、准确而有趣。全班人都在等着她的反应。她饶有兴趣地看着漫画,然后说:“画得太好,擦掉太可惜了。让艺术家先把它复制到纸上吧。我对这位天才漫画家表示敬意。”这个老师表现了自己的成熟。她没有认为这幅辛辣讽刺的漫画冒犯了自己。她没有被孩子们的恶作剧伤害。她没有寻找肇事者,也没有试图羞辱他。她避免了毫无效果的说教和讲道。相反,她鼓励了创造性,并显示了对艺术的尊重。看看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心里的愧疚实在无言表达。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专著,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会克制自己,改变自己,学会面对和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各种问题和沟通技巧,用可行的方法将对孩子的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5
作为一名老师,对于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我始终感到很困惑。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其次,还要还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父母、老师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老师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和老师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作为父母更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最后,作为父母和老师还要学会倾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不需要用嘴去说,而是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方法。有时我们作父母和老师的,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让我们每一个作父母和老师的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班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那么我们就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6
寒假的第一天,女儿郑重地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那严肃,故意卖关子的模样可逗呢!孩子和老师共同推荐我们家长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我怀着好奇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直到读完,感受颇深。
首先,孩子需要学习,家长更要学习。孩子是第一次做别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母亲,我们更要互爱与互助,逼着孩子读书,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样。
其次,家长要善于运用技巧与孩子沟通。女儿有时很倔强,谁也拗不过她,以前没办法时我总是大声嚷嚷,现在我会运用技巧把正确的思想,优秀的品质与人格,正确地灌输给她,使她真正明白这一切。
再者,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足。在别的家长面前,我总数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现在我正确地与孩子一沟通后,发现孩子的不少优点呢。我们不能固执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为家长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修养与带给孩子的'影响。孩子是我们把他们带到世界上的,他们是我们的小天使,我们要帮助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完全取决于家长,所以我们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个假期还会有好书相伴,在这里还要谢谢我可爱女儿和翟老师。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7
在书店里看到《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时,就有一种亲切感。我想到了许多小孩子,书店里围坐在地上看书的小娃,还有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就是孩子。
买到书后,我马上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者写给老师父母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原来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你对孩子说“我爱你”就足够了。这本书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
孩子需要成人呵护,也需要正确的引导。爱究竟是什么?是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人生?还是用大衣棉被紧紧护着爱子?那都不是爱。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一旦到实际的生活从我们的言语就表现出了专制和不平等,每一天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间都会出现叫嚷、争辩、甚至是吵闹、矛盾、冲突等,父母对孩子总会有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作为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8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9
最近读到《养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很好的两本书。
男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淘气好动,原来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不同,我倒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淘气,当然是很好动的,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很安静的孩子很少,当然也有,豪豪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就是很安静的,每次我去接豪豪都看到豪豪在到处乱跑,而那个男孩就很安静的坐在那里,老师肯定会喜欢那样安静的孩子吧,好管束啊,昨天我问老师,老师还说豪豪很淘气呢,很担心老师会不喜欢孩子,甚至训斥孩子,他们毕竟都是没成家的小女孩,会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行为吗?
和孩子沟通也许是每位父母最头疼的事了,有时我在想,该怎样和孩子聊幼儿园的事呢,豪豪不怎么喜欢回家说幼儿园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问他他也不喜欢说,是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吗,还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欢呢,很喜欢听豪豪说话,小大人一样的,最近还经常“训斥”我,指着我的鼻子说我“这样不对,应该那样,你知道吗?给你一个大拇哥,不给你小红花,”等等的,我想,也许是我平常就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吧,还是在幼儿园老师是这样的呢,该反省了。爱孩子就该尊重他,倾听他,允许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许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当然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其实,不只是对孩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也是需要倾听倾诉,需要尊重的不是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群都是适用的.。
尊敬的家长们,请你们放低姿态去爱孩子,把声调调低,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声细语的说话,不只是女人,妈妈们可以做到,爸爸们也可以的!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0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1
寒假里 ,我抽出书架上久搁在那里的一本书来阅读,海姆#9642;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教师提供了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读完此书,颇有感触。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翻阅书本,一个个翔实生动、幽默风趣的案例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喜欢、尊重和支持。我也相信,一个始终微笑着的老师,必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才在教育岗位上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真的已经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很神圣而重大的,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
就在前几天,我收到一条家长的短信,说要谢谢我。她的孩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总是一个人,默默无闻。一天在课上做作业,我经过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字写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随口说了句:“小邢的字写得真好看那!”没想到当时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带给了他那么多的力量,后来回想起来,也是那天以后,我的课上能看见他举起的小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自信,要不是她妈妈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有时,我也为自己说出的一些话而感到后悔,教师往往以爱的名义轻易践踏着学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你这样子,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我吗?”“不考上好的大学,将来你怎么能立足社会啊!”“我这么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教你们,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话说出来我们是发泄了,但却会让他们陷入厌烦与自责中。吉诺特说:“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我们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说得轻松做起来很难,老师也只是凡夫俗子,我们又何尝想让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气呢?面对一些永远不知悔改的学生,也似乎只有挥起紧握的拳头了。吉诺特说:“以暴育错,永远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会明智的话语交流,在话语之中洋溢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在对话之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师者的这份真诚,让他们健康成长。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
为人师者,亦须先反省自身,提升自我,以温和之情善待学生千般不是,而这一切立足于师者先完成对自己的教育。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只关注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需要。我不再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处理好教室里现时发生的各种问题。”是的,相信温和的力量吧!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2
简单看完《儿子,请给我你的手》,身为父亲的我感到惭愧和不安。记得我很喜欢鲁迅的一段话:我背负着传统的重担,肩负着黑暗的大门,让它们走向广阔而光明的地方;从此,我生活幸福,举止得体。现在“我应该怎样做一个父亲”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紧迫命题。正好赶上《孩子,给我你的手》一书,以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规则、警惕和清醒的父亲。
以前总觉得女儿都快十岁了,现在求学就好了。所以,如果她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就会怪她不够努力;如果她不在家做事,就会被认为没有分享意识;命令,对方服从;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只能是荒谬的。
作家杨红樱说,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破译孩子的心”的视角——当孩子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暗示。
例如:孩子会告诉我:爸爸,我这次考试没及格。其实孩子是在暗示我:爸爸,这次不要怪我,下次,我一定会考上的,请相信我。但是平时,我们会对孩子动怒,会胡乱说什么。我想这种事情可能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不耐烦,一次考试不及格似乎就是世界末日。我们忽视了孩子努力的能力,却看清了孩子自己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还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往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又是如何感受的。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海姆G 吉诺特 博士的最后一部经典著作,彻底改变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美国父母和教师协会推荐给全美教师和父母的读物。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老师如何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书中阐述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处理教学中随时都会出现的事情令人烦恼的小事、日常的冲突和突然地危机。告诉我们,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用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让我收获颇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谐真诚的交流,言语和感受要相符。书中写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赞扬的危险这一章告诉我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才是有益的。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地学习,我们也会快乐地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及处理孩子的紧张关系时使用技巧,可以改变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我阅读完后对整本书内容的一个概述。书中提到: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老师怎样与学生沟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径;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令人心烦的琐事、冲突和偶然的危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观念不同,那么老师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问题,从沟通中寻找技巧,从处理问题中总结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样使用,对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别未成年,是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联想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们一个启示,美国家长使用的技巧是放开手脚让孩子去经历,孩子遇到挫折时,加强鼓励及有效的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同样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使用技巧,加强沟通,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过程。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6
写在读后感的开头。“静待花开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尽量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育苗。人类的幼崽在进阶,作为家长的我也必须主动成长,争取营造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以上是我阅读这本书以及参加读书会的目的,也许本人对娃要求不高,又或许娃本身就属于听话的孩子,个人感觉一璇性格、脾气、习惯都属于不太“劳神”的。但是我是第一次做家长,特别是要养育一个“10”后,能有机会得“宝书”指点,特别是能和有经验的段老师以及和我一样正在陪伴“10”后的父母同频“切磋”,这样天大的好事岂能错过!
每个人都从孩提阶段成长,当时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惨案”,是否在你为人父母后仍在发生?当读到该书第一个章节“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中,这个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问墙壁上的画这么难看,是谁画的?坏了的玩具消防车,是谁弄坏的?原来他问话的意图是“画画不好、弄坏玩具会怎样”?当得知,画画不好,弄坏玩具是可以被原谅的,于是孩子欣然和老师牵手进入幼儿园。这个站在孩子立场解读的“答案”,让我觉得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回家问一璇,你觉得孩童在第一次上幼儿园途中,问及墙壁的画以及弄坏的玩具意欲为何?很遗憾,她的答案和我一样,都与作者的相去甚远。不去深究故事中的一些事例,特别是背后的解释是否一定科学和正确,但这并不妨碍有些故事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特别是当我客观的去阅读这本书,而非被作者牵着走,这样的读书体验才算是“真悟、真感受”。就拿刚才这个故事而言,我的感悟是:很多时候,对未知领域、陌生人接触,都是充满了恐惧的,这是一个人(儿童)初的本能反应。我猜想,一个开朗、积极的人,他对未知的人、事充满了好奇,并向往之,这也许得益于他幼年时期的各种问题,被大人读懂并且正面解答了。(我告诫自己,要尽量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次“提问”,不要漠视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心中的门才能常打开,光才能照进来。共勉)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怎样扮演好这个倾听者的'角色,第一章中的“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给了我们答案。当孩子向你倾诉所发生的事,或者遇到不公平向你倾诉时,请你要主动做他的朋友,站在他的角度去欣赏,或者是去理解他。一璇有时候会给我讲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或者是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事,特别是当她觉得很委屈的时候,我会按照书中说的,做一个和她站在一起的朋友去倾听、鼓励她,让她把整件事情和个人的想法说出来。我自觉自己没有很高明的办法,或者说引导大于说教,“孩子之间没有隔夜仇”,也许她只是想找个“洞”把心事说出来,也许她只是觉得委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而已。一般情况下,我是相信孩子智慧的,我只是引导她将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包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给她做判断或选择题,把事情掰碎一点一点说出来,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总而言之,孩子身体和思想正在快速成长,想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不在孩子面前过早地失去“话语权”,唯有不断学习,听懂孩子的内心,遵从客观规律,以及设法走上“合格”家长的必经途径,才能摆脱这种“焦虑感”。从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开始,我们一起加油。再次感谢段老师的发起,书友们的一路陪伴,期待下一次的共读。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7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由引言,十二章的主体内容,后记等组成。虽然本书创作的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很有益处的。在十二章的主体内容里,吉诺特博士通过许多生动的小例子,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与教师孩子们沟通的方法,使我在读书的时候不断地回想起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更坚定了转变自己的决心。
第一章,老师们的心声,主要讲了一群年轻老师聚在一起,讨论在学校的生活。他们的教学经历不长,但理想都已经破灭了,有的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希望;有的老师的在大声疾呼改革,但教室里的生活还在继续,“在教育制度改变之前,我该怎么做”我想,这同样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读后感《读后感——海娈》。后面的几章,最佳状态的老师、最差状态的老师、一致的交流、赞扬的危险等等内容,指导我们如何正面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等等。第十一章讲述了老师与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第十二章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回想自己在上学期的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发现自己是经常使用那些消极的语言的,没有掌握语言的艺术,从而使自己在教学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而没有合理的表达我烦了、我愤怒了、我震惊了,从而使学生在看到老师不尊重他们的时候,从而更加不尊重老师。而这只是一方面,我最大的问题是站在课堂上的气场不足,而一个人的.气场来源于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而这些都是我有待提高的。
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最佩服和崇敬的老师——五二班的孟卿老师,就是一个知道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老师,他渊博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的交流,以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使他的气场强大,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另外从博客中了解到郭春燕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懂得与学生沟通的老师,她的学生尊敬且亲近她,郭老师爱学习,也是读书非常多的,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使她在教育教学中自信而不失平和、温柔而坚定、淡定且从容;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育才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许多老师的闪光点,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贫乏,通过读到的这本书,我更加清醒的认识的作为老师的我有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会和育才一同成长,读更多的好书,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使自己的气场强大起来。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8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 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习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 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 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 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习,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努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19
今年寒假我主要看了一套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其中的第三册。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其中有一篇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
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总之,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永远怀着一颗爱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将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20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平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平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平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习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习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21
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总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要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光是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而且谈时还需要技巧。当父母遇到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像“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能帮助父母明确跟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的建议。如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十岁的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很高兴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遗弃。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看到这个事例让我感受颇深,有时候我儿子也经常会问一些如此的问题,看起来好像事不关已,可是深究起来,都有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我们为人父母,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码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
另外书中还有许多话我觉得非常经典,“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语。”这样的教育箴言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轻的父母们好好反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毕竟当了这么多年教师,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着各种孩子的表现,他们的家长所灌输给他们的教育,家长的表现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时刻提醒自己,别再犯相同的错误,别让孩子因为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触了这本书后,真的让我汗颜,原来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说你爱孩子就足够了。幸好有了这本书,他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们介绍: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辱骂会伤害孩子;对生气孩子的回应;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作法----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贿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么”的谬误;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等。第四章、责任: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第五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段等10章内容。有些章节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不仅有生动的例子还会指导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说怎么做,而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做,否则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果,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封面上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如是说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读了这本书后感觉这个评价确实是中肯的,真实的,没有夸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觉得有必要向身边年轻的父母推荐这本书。因为同样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明确的方向可以帮助父母达到目标。而且我们还需要运气和技巧。有人可能会问:“有了运气,为什么还需要技巧。”这是为了不要糟蹋了运气。而这本书就是技巧。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相关文章: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11-10
读《孩子,把你手给我》有感03-2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09-2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精选15篇)06-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5-0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0-2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2-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