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3-01-07 01:56:27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菲的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通用7篇)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

  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我一直不喜欢哲学,因为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而且生涩难懂,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於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文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以及辩证的世界。

  ——题记

  《苏菲的世界》是贾德的.一本哲学启蒙书。所谓哲学,就是耶稣基督降生约600年前,在古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它包括科学、宗教等等。

  科学是一种在哲学的基础上以现实为标准的思想,它重在实际,而哲学却是重在假想。就像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快的观点,就被科学家伽利略所打翻。由此可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念,未必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

  而宗教则是以神话为主。神话的作用并非是供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而是为当时人们所不了解的现象寻求一个解释。但有趣的是,一位名叫赞诺芬尼司的哲学家指出:人类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心目中的天神。如伊索比亚人认为,天神与他们一样是扁鼻子黑人。史瑞恩人则认为,天神与他们一样都有金发蓝眼,假使牛、马、狮子会画画,也一定会把天神画成牛、马、狮子的模样。

  有人说,哲学家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刚会说话的孩子对着小狗学狗叫,我们会说:好幼稚,真无聊。我们正在渐渐失去好奇心。

  那么,你是要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还是做一个永远保持好奇心的哲学家呢?这就是《苏菲的世界》给我的深刻启迪。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3

  打开《苏菲的日记》,我才意识到小时候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学的影子。囊括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原理,那些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高深逻辑,原来也可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是,这种孩子般的温馨也把我带入了烦恼中——我们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却无法确定我们个体的存在与否。《苏菲的日记》,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学习哲学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都只习惯性地当它是摆放哲学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弃攫取信息的心态细细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与迷惑。

  苏菲,本应是故事的主角,却在探索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是贾德爸爸笔下的配角,她的家人、朋友、哲学老师来自虚无,并终将会随着小说的结束而消失。在故事的结局,她与哲学老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这个虚无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真实世界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可以看到他们,而他们也无法改变真实世界。

  生命由一串巧合组成,奇妙而珍贵。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怀疑过我的存在,即使当我意识到苏菲并不存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我还是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庄子》里曾经有一段:“昔者周庄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究竟是我们在做梦,还是梦中的人物梦到了我们?上帝存在与否,灵魂存在与否,我们存在与否,一代代仁人志士甘愿用一生的质疑和探索去完善它,这是哲学的幸运还是悲哀?

  因为那几千年前的疑问,辩论家们用几千年的着书立说来荟萃思想,科学家们试图用剖析自然来寻找真理,唯物主义者用解剖和实验证明立场。我想当初的质疑者大概不会想到,因为这个问题,世界开始忙碌起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启发人们用怀疑与思考证明自己是存在者;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动态的包容升华于寻找永恒真理;尼采的“上帝已死”,无情地揭示生命的发生、发展与解释宇宙存在的关系;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肯定了“我存在”比“我是谁”更加重要。而神话的流传、宗教的兴起和艺术的萌芽,也都因我们对生命的探索产生。可以说,正是这种怀疑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意义,同时教会我们怎样坚忍地拿起手中的天地神石,擦出照亮广袤大地的文明之火。

  如果说对存在的思考让我痛苦、矛盾,那么值得庆幸的是,《苏菲的日记》把始终贯穿的哲学精魂涓涓传递。其实,苏菲的日记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它当做哲学史入门的缘由吧。

  苏菲的哲学老师曾经说过:“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么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就像我们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这让我想起周国平的寓言《幸福的西绪弗斯》里的一句话:“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存在,就更有理由珍视生命;即使不然,也不应该懦弱,因为存在于细枝末节中的幸福总可以弥补生命的缺憾。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真是一本充满非同一般想象力的书。它构思极其巧妙,犹如拼图游戏,把看似散乱、毫无联系的事物(人物)拼贴在一起,彼此之间咬合得如此紧密,形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哲学之图。在这幅图中,借由一个个哲学人物的思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该如何生活?人生的这些终极问题及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一一隐含其中。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5

  《苏菲的日记》和其他厚重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这令我想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

  首先,兴趣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此时,脑神经就会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不会感到记忆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处于一种陶醉或享受中。自然,学习、记忆效率就高。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会感觉时间漫长。

  其次,兴趣会使学习者保持高度注意力。根据心理学实验,小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如果对学习材料发生浓厚兴趣,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会大大延长。

  再者,兴趣还能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其所以然。我们知道,细致的观察是记忆的基础,积极的思考对学习大有益处。同时,兴趣能挖掘出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一个多世纪以前,德国牧师卡尔·威特有一个公认天赋很低的孩子,他亲自对其进行了早期教育,使其克服记忆品质上的缺陷,八岁通六国文字,九岁进大学,十三岁成为哲学博士,十六岁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奥妙何在?他是通过诱导孩子的兴趣来启迪他的记忆和思维的。兴趣显示出多么惊人的魔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英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注重课堂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以一本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古登堡的印刷机……还有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过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感受,最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哲学教授傅佩荣说过: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人们因为平常很多的芝麻琐事而烦恼,并会对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所关心。马儿为什么叫马儿?马儿又是什么呢?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我不会想这个问题,可能是爸爸妈妈告诉我那是马儿,我就会知道它,记住它。

  世界多姿多彩,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们人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才会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哲人,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好奇心和一颗智慧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

  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哲学才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无法用科学方法去解决。这就是哲学与科学的不同。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总是觉得我们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现。

  《苏菲的世界》让我了解到很多哲理,我从中发现了世界的奇妙,也让我对哲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 篇7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 ,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 苏菲的世界 。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心得01-30

苏菲的世界读书感03-13

苏菲的故事读后感09-19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02-20

苏菲世界读后感02-06

《苏菲的世界》经典读后感02-0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07-0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3-0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7-24